印度電影的腦洞一直很大!
在《我的個神啊》裡,居然透過一個外星人的視角,去觀察印度五花八門的宗教隔閡,而在《起跑線》中,又讓出身中產的父親,為了一個名校配額,一會裝富、一會扮窮,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這種腦洞大開的背後,恰恰隱藏著印度電影屢屢出奇制勝的秘訣:從現實中挖掘歡樂、從歡樂中探究現實。因此,印度電影總能讓你在笑過之後,體驗到接地氣的犀利,並陷入深深的思索。
最近,又有一部這樣的現實題材佳作上線了——《真雄起》,目前豆瓣得分7.7。
《真雄起》名義上是《雄起》的續作,但其實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一號都是阿尤斯曼·庫拉納,這個名字可能讓你覺得有點陌生,但若說他就是《調音師》裡的男主角,你可能就馬上想起來了吧!
阿尤斯曼扮演的卡迪克與自己的同性愛人哈曼一起生活在德裡,他們相親相愛、感情甚篤,但由於印度保守的環境,兩人一直沒有向各自的父母公開這段關係,哈曼甚至都還沒出櫃。
隨後,因為幫助好友私奔,卡迪克與哈曼遭到了對方家族中人的追殺,情急之下,他們只得坐上了回哈曼老家的火車,順便參加他堂姐的婚禮。
卡迪克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哈曼正式向家人出櫃,但懦弱的哈曼表示不同意。無奈下,卡迪克只得以好友的身份,與哈曼的家人碰了面。
然而,迎親的列車上,情難自禁的他們,忍不住相擁熱吻了起來,恰巧被哈曼的老父親給看見了,隱藏的戀情就這樣瞬間曝光……
顯然,這是一部探討同性戀禁忌的喜劇。
片中,印度人發揮了他們一貫的詼諧、幽默本性,製造了大量的笑料,尤其是哈曼與父母爭論該不該同性戀的那幕,簡直令人捧腹不已,一個梗在三人之間來回傳遞,真是既滑稽又充滿樸實的生活氣息,玩得非常溜!
但在歡樂背後,卻是令人透不過氣的沉重現實——這一家三口,都在世俗禮教的約束下,失去了選擇愛人的自由,父母放棄了各自的愛人,遵從了包辦婚姻,而哈曼不得不一直偽裝異性戀。
而相對於父母來說,身為同志的哈曼遭遇的環境壓力更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同性戀是對信仰的大不敬,而在法律法規裡,《刑法》第377條還將同性戀入了刑,這就是為什麼哈曼遲遲不願出櫃、也是為什麼哈曼的父親在發現兒子和男人接吻後,先是震驚、後是嘔吐、最後暈倒至差點發作心臟病、
更是為什麼當卡迪克在婚禮上公開吻哈曼後,叔叔趕緊用衣服遮住了他們的頭,並開始就地編謊言、謊言編得一塌糊塗,家人還都選擇了相信。
因為,同性戀在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嚴重到讓人懼怕,並無法接受的現實。
近十幾年,印度的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很多風俗舊習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如種姓、女權都有了長足的改善,但唯獨同性戀始終沒有定論,先是無罪化、2013年又重新入刑,直到2018年9月6日,宣判同性戀有罪的第377條才被再次推翻。這種反反覆覆,體現了印度作為文明古國在面對現代文明時的踟躕與糾結,更顯示了要在印度推行同性戀合法化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而這種艱難也恰如其分地體現在了影片中。
不僅所有的人都在反對卡迪克與哈曼在一起,就連影片本身的主旨,也不敢大肆地探討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只是將其與包辦婚姻、種姓婚姻捆綁一起,以類比的方式,將「人有自主選擇伴侶的權利」為論據,去迂迴地支持卡迪克與哈曼的戀情。
影片的結尾,隨著第377條被推翻,所有曾經反對這段同性戀情的人,突然間都變得開明起來,卡迪克與哈曼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皆大歡喜的處理顯然是過於理想化了。
其對同性戀的探討度,則遠不及2015年出品的《阿里格爾》,後者不僅直白地主張同性戀的自然存在,還大膽地以悲劇收場,抨擊了印度國內的不包容。當然,《阿里格爾》是一部非主流作品,目標也是各大電影節,而《真雄起》則是一部針對國內市場的商業電影。
無獨有偶,被譽為「印度首部同性商業電影」的影片《遇見女孩的感覺》中,也是將男人可以下廚、穆斯林可以愛印度教徒等話題、做編劇也能實現個人價值等話題結合一體,從「人有權利選擇做自己」為出發點,輾轉合理化女主角的同性戀情,最後實現大團圓。
可見,同性戀在印度的接受度還是相當低的,而商業電影出於票房的考慮,只能選擇這種「曲線救國」的方法了。
但從樂觀的角度來講,主流商業電影敢於拍同性題材,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成功。
而此次拍攝,政府方面也表示了大力支持,不僅讓影片順利過審,連男男接吻的鏡頭也都全部綠燈放行。因而,不論民間態度如何,同性戀合法化起碼在政治層面已經形成了正確性態勢。
主演阿尤斯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很高興能出演這部電影,他還談到了片中的吻戲,那段戲碼一共拍了三次,「(但)我沒有感到尷尬,只是覺得不同。作為演員應該做好各種準備,跟一個男人接吻顯然是不同的體驗。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傳達一個信息,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間的接吻是正常的。」
影片的最後,沒有飄起象徵同性戀的彩虹旗,而是讓卡迪克與哈曼大方地跳起了傳統印度歌舞,彰顯了寶萊塢電影,在引導社會話題方向的領導力,而我也相信,明天的印度將更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