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後屯村地道內景。 徐報融媒記者 譚歌 攝
張道品講述張後屯村的光榮歷史。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 通訊員 郭嫽)10月25日,投資300餘萬元的豐縣首羨鎮張後屯村地道戰遺址項目正式建成即將開門迎客。首羨鎮地處蘇魯兩省四縣交界,是豐縣湖西革命老區的發源地和核心區。該鎮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境內有湖西秘密交通線和崔莊戰鬥、王堂戰鬥、李藥鋪地道戰等一大批紅色資源。
張後屯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是中共豐縣縣委辦公地,也是豐北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與軍事中心。村中地道遺址保護區面積1500平方米,地下作戰用的地道,以及卡口、地下指揮室等設施保留完整。地道以古榆樹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97米。南北支線3條,東西支線1條,形成了戶戶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外人很難發現。
地道深度一般距地面2米,洞高約1米至1.5米,寬約0.8米至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根據不同地形地物,分別在地道上方的碾子、櫃檯、牆角、牆根等處,修築工事、槍眼,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
「在張後屯村,家家都能講出地道戰的故事,我們地道遺址景區通過恢復修建,已經恢復原貌,市民來這裡可以親身體驗參觀。」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張後屯村人,56歲的鄉村教師張道品有了一個新身份——地道遺址歷史資料解說員,老張說:「現在村裡將紅色文化、鄉村旅遊、生態發展結合在一起,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腦袋,也鼓了我們的錢袋。」
近年來,張後屯村緊緊抓住鄉村振興重大機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傳承紅色文化、延續紅色基因為突破口,注重依託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以紅色鄉村建設帶動綠色生態發展,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成為首批市級特色田園鄉村,近期又通過省特色田園鄉村驗收,有著「湖西小延安,紅色張後屯」的美譽。
「這幾年,通過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和發展生態農業觀光示範園,村容村貌不斷更新變化。地道遺址景區既有體驗區又有互動區,讓更多的遊客特別是中小學生體會革命年代的紅色歲月。」張後屯村支書張道省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