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
是著名的閩南、臺灣小吃,用新鮮的蠔、茼蒿、雞蛋及太白粉芡水製作成。傳說是顏思齊、鄭芝龍等移民海商帶來的料理。 也有傳說是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攻打臺灣時,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白米食糧藏匿起來,為解飢,於是鄭成功靈機一動,命士卒用找到的番薯粉加水,攪和當地的蚵仔,煎成餅狀食用。臺語稱作「蚵仔煎」。中國間南地區、臺灣及東南亞等閩南人社區一般將「蠔」稱為「蚵仔」。
臺灣早期物資缺乏時,蚵仔煎是很簡陋的! 最早只用加了地 瓜粉的勾灰水,先略煎成形,再放人非菜等比較容易取得的食 材,讓講皮增加飽足感,因為成本低,所以相當受到歡迎。後來 人民生活改善,物資豐裕,才慢慢加入螞仔、花枝、蝦仁雞茶 等食材,成為現在常見的蚵仔煎樣貌。
臺南悠久的歷史造就許多傳統,有五十幾年的.. 石精臼」 就保 留著傳統蚵仔煎的老滋味。第一代老闆張大喜說: 「以前 人怕蚵的腥味,因此會加肉燥在裡頭壓味,這是傳統臺式做法,其他地方幾乎都吃不到了!」石精臼的蚵仔煎除多了肉燥香外,淋上用番茄醬與醬油調出的獨家醬汁,也是獨門]口味。
觀光局8月舉辦「2013臺灣美食系列活動」,網絡票選臺灣十大夜市美食,結果出爐,由經典小吃蚵仔煎拔得頭籌。
自己動手做
平底鍋燒熱,放上蚵仔、雞蛋、茼蒿菜或小白菜,甚至空心菜、豆芽等其他蔬菜,然後再淋上太白粉水,待蚵仔熟時盛起,淋上特製醬料後即可食用,製作方便,味道鮮美。醬汁可依個人喜好,從最簡單的番茄醬、甜辣醬及豆瓣醬到自製獨門配方的醬料皆有。若想來點不同的花樣,改變內容物,像是以花枝、蝦、蟹等海產代替蚵仔,或只有雞蛋、青菜和太白粉芡水的基本原味組合也很不錯。好吃的蚵仔煎,醬料很重要,一定要趁熱吃,才能品出蚵仔及菜、蛋香。
烤魷魚
可準備一條大魷魚、燒烤醬、紅燒汁、料酒、生薑、洋蔥、土豆、小辣椒、蜂蜜。魷魚的肚子先不要剖開,洗淨瀝乾水。在盆中放人燒烤醬、蠔油、紅燒汁、料酒、小辣椒、生薑片,拌勻後放入魷魚醃漬三小時。烤箱熱度200C,烤盤墊上錫紙,底部放洋蔥圈、土豆片,淋少許油,放上醃好的魷魚, 淋上部分醃汁,錫紙包好送進烤箱,先烤十五分鐘後取出,打開刷上蜂蜜汁,再放上一些青椒絲, 錫紙打開後再進烤箱烤十分鐘後,就可以取出切開裝盤了。
烤魷魚要好吃、鮮香、有彈性,錫箔紙要包實,烤出來比較不幹且更鮮嫩,後面十分鐘將錫箔紙打開烤,魷魚會更香。
豬血糕
可用新鮮的豬血加人海苔細片、糯米粉、番薯粉、麵粉、食鹽、油等拌勻,蒸熟後成為凝固的塊狀,倒出糯米,切菜刀抹油沾水後,切成長條形塊狀,口感比一一般的糯米糕還硬些。與糯米腸一樣, 都可以當成米飯的替代品。蘸甜辣醬、花生粉、香菜即十分可口。
秋冬期間,豬血糕也是熱門火鍋料首選之一,但不能久煮,易黏鍋底,焦味
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