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28事件發生70周年紀念日,大陸為了「粉碎『臺獨』論述」,今年也加入紀念行列。那麼,這件原先是在臺灣還沒有出現「臺獨」思想時所發生的悲劇事件,是如何被綠營改造成「臺獨」的敲門磚呢?
228事件在「兩蔣」統治時期,原本是一件歷史禁忌,在蔣經國統治末期,他解除戒嚴,讓臺灣的許多歷史禁忌,逐漸被媒體掀開它們的神秘面紗。從1987年起,每逢228事件發生的前幾日,臺灣媒體就開始連篇累牘的加以深入報導,試圖找出事件發生的真相。
蔣經國過世以後李登輝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他為了還原事件真相,開始委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賴澤涵等人研究228事件發生的經過,後來編寫成一本《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專書。這本書的出版,並沒有真正揭開歷史真相,但是在當局的鼓勵之下,228事件從那以後變成了研究「臺灣近代史」的顯學。
由於《悲》書只是討論到當時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的責任問題,至於蔣介石是否是事件真正的元兇並沒有定論,這反而引起以後研究者的更大興趣。一直到今年臺灣的歷史學者在「國史館」最新的《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中,找到陳儀給蔣介石發出的「寅冬亥親電」,希望蔣介石能調派兵力來臺。這份「親電」的出現讓研究者如獲至寶,不過「親電」中並沒有提到「平亂」。因此,蔣介石是否是228事件的真正元兇,還是無法定論。
歷史事實還未釐清,李登輝已平反了228受害者並向家屬道歉,1995年2月28日,李登輝代表臺當局首次為228事件向受難者家屬及全體臺灣民眾道歉。同年3月23日,「立法院」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第四條第二項規定「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為『國定』紀念日」。
另外,1995年12月依照「228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228事件紀念基金會」,該基金會的目的是為了秉持物質補償與精神撫慰並濟的原則,受理228補償申請、核發補償金。此外,更積極透過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回復受難者名譽、真相調查與實地訪察等事宜,以撫慰受難者及家屬之心靈創痛。2007年陳水扁當局更把該基金會改組為常設性機構,並朝向紀念、教育、文化等方向轉型。
1996年2月28日,臺北市「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這件事是由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所主導,並於來年在公園內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2000年陳水扁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後,臺灣「教育部」在大學裡廣泛設立「臺灣文學」系、「臺史所」、「臺灣文化所」等學術教學機構,除了從學術上掌握228事件的解釋權之外,也從大學生中灌輸許多「自然獨」的思想,臺灣青年偏向支持「臺獨」的聲音,正是教育機構被當成政治工具使用的成果之一。
至於,228事件的元兇雖然還無法完全確認是蔣介石本人,但是陳水扁為了達到實現「臺獨」的目的,主動認定蔣介石就是元兇,於是開始大舉進行「去蔣化」,在臺灣各地拆除蔣介石銅像。
而從「去蔣化」,陳水扁更進一步透過「正名、制憲」,企圖以「臺灣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走向「去中國化」。
陳水扁的激進「國家」改造行動雖然未能實現,但是整個228事件變成是綠營通往「臺獨」之路的定位已成,國民黨拿不回228事件的解釋權,也只能配合民進黨的行動一起唱戲,讓228事件變成是民進黨「反中」與主張「臺獨」的神主牌。
所以,從原先對於228事件的平反與道歉,這本是臺灣走向「民主化」的一部份,但是在陳水扁時期把228事件連結成激進的「去蔣化」與「去中國化」,228事件就逐步的變成是一支「臺獨」的大旗。
(作者為臺灣戰略學會名譽理事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王昆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