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永樂的數年間,為何快速恢復了明朝國力?

2021-01-20 隸史書

靖難之役是由燕王朱棣於公元1399年8月6日發起的一場戰爭,其使用「清君側、靖國難」為掩護爭奪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靖難之役的發動給明初剛剛恢復的社會經濟又帶來極大的破壞,但是他在任期間卻又使其經濟快速恢復了穩定的發展。

朱棣

這場戰爭與1402年7月13日宣告結束,在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隱藏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在他進入南京後,更是大肆殺戮曾經為朱允炆出謀劃策與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方孝孺更是被誅十族,造成空前的慘案。

建文帝朱允炆

在朱棣登基以後,可是大興土木,其中下達了「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的指令。在六十二艘寶船建好後,又派遣了宦官鄭和與王景弘帶領兩萬餘人開啟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行動。可是這毫無疑問的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鄭和下西洋

除此之外,朱棣登基後第一道詔書就是為了一己私慾將國都從南京遷都北京,詔改北平為北京。1407年,其集中全國匠師,徵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建築之一。1420年,紫禁城建造完畢。1421年,明朝正式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自此以後,北京便成為了明代的政治中心。甚至在1409年,就開始修建「明長陵」。

紫禁城

在對外的戰爭中,曾經五徵蒙古,永樂八年那次,甚至曾經派出了50萬大軍。可是這五徵卻並沒有達到朱棣想要的效果,並且他與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等舉措一樣都耗費了很大國力。而朱棣自己也在1424年第五次北徵蒙古的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

在明初之時,站亂紛紛,人口銳減、城野空虛、更有「長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景象,明太祖朱元璋在採取一系列恢復和重建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後,重新讓淮河流域煥發出新的活力。此外,朱元璋還將壽州、信陽和徐州等9州18縣,劃歸中都直轄,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

朱元璋

而在靖難之役中其主要的交戰地點基本都集中在了今河北山東一帶,並未波及全國。而早在宋朝以後,封建時期的經濟重心就已經南移到了江南一帶。加上剛剛所講的朱元璋的一系列行為,早就已經為永樂年間積攢下了一筆相當雄厚的「財富」。而建文帝朱允炆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從未大興土木等鋪張浪費的舉措。

因此在明成祖朱棣奪權之後,國庫十分充盈的。其進行的一系列工程與鄭和下西洋的錢幾乎但是從國庫得來的。而遭受受創的河北以及山東等地的百姓在後面因為明成祖朱棣的大興土木從而獲取一定的金錢,從而暫時緩解當時的經濟低迷局勢。而鄭和下西洋也可以促進明朝於與其它海外其他國家的貿易,並且通過此來提高明朝國庫的財政收入。在河北以及山東等地區,朱棣還修建紫禁城以及明長陵等一系列舉措來促進當地經濟的恢復。

相關焦點

  • 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永樂的數年間,為何快速恢復了明朝國力?
    靖難之役是由燕王朱棣於公元1399年8月6日發起的一場戰爭,其使用「清君側、靖國難」為掩護爭奪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靖難之役的發動給明初剛剛恢復的社會經濟又帶來極大的破壞,但是他在任期間卻又使其經濟快速恢復了穩定的發展。
  • 靖難之役,歷經四年戰火的大明,朱棣為何還能締造永樂盛世?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明成祖朱棣還能在短短時間內打造一個永樂盛世呢?朱元璋執政期間對大明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農業獎勵農耕,明朝的國力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治理下空前恢復,有洪武之治的治世之稱,對「永樂盛世」打下國力基礎。朱元璋在統治晚期對繼承人問題操碎了心,本來太子朱標是各方勢力認可的未來皇帝,繼承皇位是毫無爭議的。
  • 靖難之役,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年,為何蒙古人沒有趁火打劫?
    明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不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但是明朝的歷史卻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在公元前1399年,朱棣的官職被撤走,這對於他來說無異於是巨大打擊,自己一手的努力被別人隨便一句話就化為泡影,朱棣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著名的靖難之役就此展開。
  •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實際上是一次藩王對抗朝廷的「造反」活動,那麼在這次造反的過程中前後經歷了三年多的漫長拉鋸,也就是說整個國家在三年的時間內陷入到了全面戰爭之中。在這三年的戰爭當中,自北京以南至淮河一線,先後遭到了多次大規模戰役的破壞,導致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了「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登基之初,就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制度,將嫡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一直作為儲君人選悉心培養。但是沒想到最後,朱標居然因病去世,而這時朱元璋已是萬年,他深知立儲成為了眼下自己最急需解決的大事。
  • 小人物大命運:靖難之役中舉足輕重的宦官
    引言: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戰。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謀反獲勝的戰役。在明朝兩百餘年的時間裡,大規模藩王叛亂曾前後發生過四次,這其中包括朱棣的靖難,以及宣宗朱瞻基時期的漢王朱高煦、正德皇帝時期的寧王朱宸濠和安化王朱寘鐇,但是無一例成功,因此可見藩王舉事難度是相當之大。
  • 大明王朝之「靖難之役」的事件經過,及靖難之役的結局是怎樣的?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
  • 努爾哈赤敢入侵永樂年間的大明嗎?
    那麼當努爾哈赤起兵之時,遇到的是大明軍力最為強盛的永樂時期,大明滅亡的命運,會不會改變呢?努爾哈赤會不會遭到慘痛的失敗呢? 努爾哈赤如果在大明朝那個時候敢於反抗大明,失敗是一定的!只不過區別在於努爾哈赤會怎麼死、以及多久、會由誰來平息這場大明朝內部的叛亂?我們可以嘗試從文化,軍事,經濟三個角度來稍加分析,就能知道努爾哈赤在那個時候進攻明朝,輸得冤不冤?
  • 靖難之役最大功臣,前半生風光榮耀,卻因為一個錯誤命喪戰場
    歷史上有好幾次清君側,而最有名也最成功的莫過於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了。1399年的時候,燕王朱棣打出清君側的旗號,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在朱允炆的用人錯誤和朱棣的文韜武略對比之下,這場謀反最後以朱棣的勝利告終,最終使得朱允炆的主力被殲,朱棣最終坐上皇位。
  • 我國的歷史上,靖難之役究竟是因何產生,因何結束的呢?
    在我國的歷史中,因為政治、利益等種種原因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戰役,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場對於明朝歷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靖難之役。所以最終在明建文元年的時候,燕王朱棣起兵發動兵變,這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這場戰役的最終的結果是朱棣攻陷南京,並且在南京登基,朱棣稱自己為明成祖,更改年號為永樂。
  •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實際上是一次藩王對抗朝廷的「造反」活動,那麼在這次造反的過程中前後經歷了三年多的漫長拉鋸,也就是說整個國家在三年的時間內陷入到了全面戰爭之中。在這三年的戰爭當中,自北京以南至淮河一線,先後遭到了多次大規模戰役的破壞,導致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了「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 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深度解析:靖難之役是謀逆叛舉,還是大治序幕?
    劇中,「靖難」二字,託於明「洪武」之後的「建文」年間起於北京(時稱「北平」)、止於明朝都城南京、歷時近三年(1399年8月~1402年7月)的「靖難之役」,是一場叔父從侄子手裡奪取皇權的「內戰」。劇中所謂「靖難遺孤」,則指在這場戰爭中被屠戮的眾多「建文」臣僚的倖存後裔。
  • 皇帝搬家記之——「永樂遷都」
    導言:永樂年間(1402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應天府(今南京)遷至順天府(今北京),史稱「永樂遷都」。此後六百餘年,北京成為中國權力爭奪的焦點,更是經濟文化的中心,超一線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動。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所以這麼一個什麼身份複雜的兒子,朱元璋是不可能把太子之位封給朱棣的!所以最終,老朱還是決定,選擇讓皇長孫朱允炆接班。朱允炆即位後,首先面對的 ,就是地方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所以沒法子,只能開始大肆削藩。朱棣也是被逼無奈,為求自保,而發動了靖難之變。
  • 明朝十六帝如果綜合能力和貢獻該怎麼排名?
    此後,朱元璋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旗號,揮師北伐,一舉將不可一世的蒙元逐出中原,恢復漢家天下。朱元璋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注重民生,使得明初社會經濟得以快速恢復、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就連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對朱元璋極為推崇,還留下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極高評價。因此,不論綜合能力還是歷史貢獻,朱元璋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 身為靖難之役忠烈之後的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有何結局?
    1399年,在姚廣孝的勸說之下,被逼迫到了死角的朱棣終於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一場靖難之役由此爆發。在這場戰役伊始,朱棣兵力孱弱,反觀建文帝朱允炆則兵力強盛,但就是這樣一場實力對比明顯的戰役,卻在人這個主觀能動性因素之下呈現了意料之外的結局。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建文帝朱允炆很快就對眾藩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結果削藩沒削成,反而被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去了江山,從此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登基以後,就是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很快就把明朝的首都遷到了他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原來的首都南京被降成了陪都。
  • 永樂年間國力有多強勢,網友:遠邁漢唐
    大明王朝是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其兒子也是人才輩出,太子宅心仁厚在眾大臣中威望頗高,還有就是四兒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開創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永樂皇帝,他在位期間「五徵蒙古,三犁虜庭」軍事實力空前強大,發展航海事業「鄭和下西洋
  • 【戰史風雲】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燕王朱棣能做到?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