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30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海南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長譚力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在這則200多字的官方通報中又一次出現了「通姦」二字。【來源】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首次提出,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要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要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解讀】反腐無例外、無禁區。不管是誰,不管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將一查到底,嚴懲不貸!
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績單不斷被刷新,截至目前已有50名省部級以上高官落馬。周永康、徐才厚、蘇榮等高級領導幹部被查處,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言。與此同時,「蠅蟻之事」不再是漏網之魚,一隻只群眾身邊的蒼蠅被拍扁。中紀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十八大以來已有近7.5萬人因違反八項規定受到處理。「驕人」的成績警示全體黨員幹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熱詞二:對抗組織調查【來源】9月26日,中紀委官網發布了針對中央網信辦副局級幹部高劍雲的查處結果。除了一些落馬貪官的共性問題外,通報中還首次出現了「與他人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調查」的表述。
【解讀】
腐敗分子再頑固也逃不出反腐的大網,負隅頑抗沒有出路,配合調查才是正確態度。俗話說「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但現實中不少官員當感到有可能東窗事發、被「雙規」時,總有人抱著僥倖心理,試圖通過粉飾掩蓋、對抗調查等手段來逃避處罰。有人借用手中權力,公然發布「闢謠」消息,比如劉鐵男。有人,則利用關係網施加壓力,阻礙調查,比如宋林。但這些貪官無一例外,都在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風暴中,敗下陣來,為自己的貪腐行為付出慘重代價。事實表明,「對抗調查」的貪官,不僅沒有出路,而且只會把自己逼上絕路。
熱詞三:通姦【來源】6月5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原副總經理戴春寧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在其處理情況通報中,首次出現了「通姦」的措辭,「通姦」一詞迅速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解讀】黨紀嚴於國法,官員不僅要遵守國法,更要遵守黨紀。違法必違紀,違紀必嚴懲。
「通姦」一詞過去很少用在中紀委處理幹部的通報上,但自戴春寧開始,其出現頻率就越來越高。人民日報客戶端梳理了中紀委網站發布的通報(含地方紀委通報),戴春寧以來已有包括國家信訪局原副局長許傑在內的23名官員被調查時,涉及「通姦」。這種官員違反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受到嚴厲懲罰,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黨紀嚴於國法。國法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黨員和黨員幹部不能混同於普通群眾,不僅要遵國法,更要守黨紀。官員違法要受到嚴懲,違紀同樣也不會被放過。
熱詞四:斷崖式降級【來源】7月16日,雲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書記張田欣和江西省委原常委、秘書長趙智勇被開除黨籍的同時,均被取消副省級待遇,張田欣被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趙智勇被降為科員。與過往被查官員多被「撤職」不同,這種處理方式被輿論戲稱為「斷崖式降級」。
【解讀】治黨必須從嚴,廉政不容死角,但反腐也必須嚴守黨紀國法的邊界。
「斷崖式」降級處理,是黨中央反腐倡廉的又一劑猛藥。時下,有官員「出事」被媒體曝光後,一些地方為了應對社會輿論,常對當事人暫時予以免職,但其級別、權力、待遇等都沒有變化。輿論平息後,免職官員便會復出,老百姓對此非常不滿。
「斷崖式降級」一降多級,基本斷掉了「問題官員」東山再起、官復原職的念頭。同時,「斷崖式降級」也牢牢守住了黨紀國法的邊界。對於沒有涉嫌違法犯罪的官員,不搞一刀切,濫用國法處置,只會在黨紀規定的範圍內,從嚴從重處分。這既體現了黨中央從嚴治黨、抓廉政不留死角的決心,也表明了反腐將更加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熱詞五:燈下黑【來源】今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提出,各級紀委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1月19日中紀委也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從組織創新和制度建設上加強和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加大自我監督力度,切實解決「燈下黑」問題。
【解讀】打鐵還需自身硬,信任代替不了監督,只有敢於向自己「開炮」,反腐之路才能越走順暢。
民間有種說法「進了紀委工作就等於進了『保險箱』」,換句話說,就是紀委一般不會查「自己人」,進了紀委也就安全了。但十八大以來,這一所謂的「護身符」也不靈了。曹立新、魏健、申維辰等「自家人」陸續被查辦,李崇禧、金道銘等有過紀檢工作經歷的高官也相繼落馬,這一切都在向國人宣示:反腐不分親疏遠近,不管你是監督者還是被監督者,只要敢以身試法,即便是「自己人」也必定「零容忍」,發現一個查處一個,盼著「燈下黑」,沒門!
熱詞六:中央巡視組【來源】2003年「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組織部」巡視組正式成立。2009年更名為中央巡視組。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在反腐這場「大戲」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已成為高懸在貪官頭上的一把利劍。
【解讀】反腐觸角前移,變被動為主動,提早發現問題,對貪官形成有力震懾。
提起中央巡視組,現在是貪官恐懼,百姓點讚。十八大以來的中央巡視工作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立下「赫赫戰功」。據新京報統計,依靠巡視組提供的「精準」線索,已有13個被巡視地的82人被查處,其中9人為省部級「老虎」。
過去,巡視組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收集腐敗線索,巡視結束後再反饋相關部門處理。近日,這一慣例被打破。中紀委官網發布齊齊哈爾市委原書記楊信被調查的消息時,首次出現了「在中央巡視組指導下」的表述。
這就意味著,反腐觸角前移的中央巡視組正在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哪裡問題集中就巡視哪裡,誰問題突出就巡視誰,巡視過後再殺個回馬槍」,可以預見,中央巡視組這把反腐「利劍」未來將更加鋒利,對貪官的震懾力將更強。熱詞七: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來源】1月14日,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三不腐」: 即反腐要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機制。
【解讀】反腐既治標,又治本。「不敢腐」只是一個起點,反腐絕不會是一陣風,它將貫穿我們黨執政的始終。
8月25日,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政協會議上指出,不敢腐已經初見成效。這一宣布大大提振了民眾信心。不過,「不敢」還僅僅是個開始,後面還有「不能」、「不想」兩項更為艱巨且複雜的工作。
從「不敢」向「不能」邁進,離不開靠制度創新。十八大以來,腐敗案件交由上級紀委負責、強化巡視組等舉措,讓我們看到了中紀委在制度創新上的努力,也表明中央在反腐上講落實、重實效,不是一陣風、走過場。未來,反腐高壓態勢仍會繼續保持。在腐敗形勢徹底好轉之前,只會加強,絕不會削弱。幻想反腐「踩剎車」只能是一廂情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