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端午、中元、祈圓……除了清明冬至,還有這些傳統節日適宜祭掃

2020-12-21 新民晚報

圖說:活動現場 李一能攝

說到祭奠先人的日子,大家都會想到清明和冬至,但事實上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祭祀日可遠不止這兩個。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

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

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大體而言分為春夏秋冬「四時祭掃」,春祭以正月半為多,秋祭在農曆七月半為多,夏祭以夏至為多,冬祭以冬至為多。

早時,春祭選在正月十五,因為這是全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春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乃春氣新來、陽盛之時的集中體現。秋祭逐漸穩定在農曆七月十五也是同樣道理,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亦即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夏祭安排在夏至,冬祭安排在冬至,理義相通,前者是陽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際,後者是陰氣因極盛而開始轉衰之時。

後來,四時祭掃漸漸演繹分流。大體言之,春祭由正月十五向前往後拓展出元正、上元、二月朔3個節點。夏祭節點從夏至轉為端陽。秋祭化出中元、重陽、霜降3個節點。中元影響最大,並同佛道二教相互交融,形式更加多樣。冬祭化出十月初一、十月十五(即下元節)和冬至3個節點,下元節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同屬一個「三元」體系。

祈圓節的日子由傳統的「寒衣節」和「下元節」而來,但考慮到寒衣節的典故大家可能難以接受,在名稱上便以祈求團圓的美好願望取代。

隨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變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節日之於祭禮的重要性寡見少聞。每逢清明冬至的兩個節日,出城道路擁堵難行,墓園內人潮湧動。

為了彌補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缺失,緩解清明冬至祭掃壓力,早在2004年冬至期間,上海即在濱海古園進行了「錯時安葬」的嘗試,並於次年在全市各公墓中加以推廣。

2013年起,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市殯葬服務中心制定了「錯時葬祭」的新舉措,鼓勵和引導市民避開清明、冬至高峰,利用中華傳統民俗中的上元、端午、中元、祈圓等民俗節日,進行錯時祭掃、文明祭掃,推進錯時祭掃「聯動周」活動。

今年,新冠疫情的突襲使得錯時祭掃、遠程祭掃更有提倡必要。在今天的活動中,匯龍園針對錯時祭掃發布了一項公益服務項目——「臻愛永匯」。這個公益項目針對所有自2020年6月25日起一年內,在匯龍園新購墓穴並選擇錯時落葬的客戶,贈送連續三年的清明、冬至「代客祭掃」服務,並通過微信等網絡手段,將「代客祭掃」的實況照片發送給客戶,以「雲祭掃」的形式,讓雲端寄語傳深情。

「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活動推行近七年來,通過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及所屬各大墓園堅持不懈的宣傳和倡導,錯時祭掃的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效果也日益顯現。據不完全統計,自首次開展「聯動周」活動以來,共舉辦了20場主題各異、內容豐富的聯動活動;引導錯時落葬比例最高達到墓園年度安葬數的50%。同時,對上海市在清明、冬至兩大節日的祭掃人群分流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有效減少了以前清明、冬至期間集中祭掃帶來的各種安全隱患,緩解了市民出行的不便。

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超表示,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過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其實並非一定要在特定的節日。除了傳統節日外,任何對於市民重要的日子,都可以作為祭掃日,例如紀念日、先人誕辰日等等,只要有心,日子其實並不是最重要。「近年來上海殯葬行業高速發展,各種貼心服務也是不斷進步,如果只集中在清明、冬至祭掃,高流量之下很難體驗到最佳的服務。」魏超告訴記者,除了降低祭掃高峰壓力、預防疫情外,提升市民祭掃過程中的感受度,也是推行錯時祭掃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相關焦點

  • 上元、端午、中元、祈圓……除了清明冬至,還有這些傳統節日適宜祭掃
    今天上午10點,隨著一場濃濃傳統風祭禮,拉開了2020年「六大民俗節日錯時祭掃聯動周」端午節公祭的序幕。那六大民俗節日分別是哪些呢?除了清明與冬至,還有上元節、端午節、中元節、祈圓節。自秦漢以來,墓祭活動祭祀時間也漸趨相對集中。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
    導語: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誕生了很多的節日,也慢慢湮滅了很多節日。那麼,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今天我們送上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都羅列出來了。
  • 其實舊曆傳統節日有二十多個,一大半已消失
    最近聊傳統節日的話題比較多,那麼今日,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關於單個節日習俗後續再單獨出文補充。你知道「時年八節」指的是哪八個節日麼?分別是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以及冬至,其中清明與冬至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這八大節日被當作是最重要的八大傳統節日,在太陽曆與新曆更替後也一直延續著,因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八大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也沿襲至今,這八大節日也是我們也相對比較熟悉。
  • 【古風美圖】傳統節日擬人,蘿莉正太御姐應有盡有
    迎龍舞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財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上元】  屬性:溫柔的哥哥  性別:♂  【中元】  屬性:照顧哥哥的弟弟  性別:♂  [元宵]:又稱正月半、上元節。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 其實舊曆傳統節日有二十多個,一大半已消失
    最近聊傳統節日的話題比較多,那麼今日,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關於單個節日習俗後續再單獨出文補充。分別是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以及冬至,其中清明與冬至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這八大節日被當作是最重要的八大傳統節日
  • 其實舊曆傳統節日有二十多個,一大半已消失
    最近聊傳統節日的話題比較多,那麼今日,我們就來做個簡單的科普吧,關於單個節日習俗後續再單獨出文補充。你知道「時年八節」指的是哪八個節日麼?分別是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以及冬至,其中清明與冬至兼具節日與節氣的雙重身份,這八大節日被當作是最重要的八大傳統節日,在太陽曆與新曆更替後也一直延續著,因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這八大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也沿襲至今,這八大節日也是我們也相對比較熟悉。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清明節氣」與清明節
    清明,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不同。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 環保清明 · 綠色文明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食俗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
  • 【香光莊嚴】冬至祭祖與清明、中元祭祖有何不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記載,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華民族這三大祭。冬至祭祖源於民間的冬至祭天祭神活動,從唐宋開始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又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
  • 除了傳統節日,居然還有「鬼節」,一看長見識了
    在漫長的時間中,形成的不止是別具一格的文化,還有不同於其他地方和國家的節日。中國古代節日是很多的,有些傳承了下來,有些和現代的節日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有些已經消失不見了。上元。正月十五。上元也就是元宵節,在古代,上元節這天夜裡,全城大街小巷都要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所以上元節也叫做「燈節」。現在在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和古代大同小異。朱淑貞《生查子》中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就是描寫上元節的盛況。社日。
  • 對於傳統節日你知道多少?拿去看看吧,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由於文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加之人們對於文化的重視,在民間也有很多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使得一年之中產生了很多節日,和現在的許多主要節日不同,或許古人的節日有很多我們都沒有聽說過呢,現在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旦:這是正月初一日。注意,這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旦哦。辛亥革命以後公曆的1月1日被稱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稱春節。
  • 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
    今天,是中國每年24個節氣中的冬至。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智慧的先人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多少年來,上海人過冬至還一直有祭祖掃墓的習俗,如今這些年來,冬至祭掃逝去的親人更是愈來愈常見,規模直追清明,據有關部門預計,今年冬至,將有250萬人前往本市和外地的墓園祭掃逝去的親人。 過了冬至,被人們戲稱的「洋冬至」的聖誕節又會接踵而至。這個原本屬於西方人的傳統節日,這些年在我們這兒也熱鬧起來。 有些年輕人在相約:今年聖誕節到哪狂歡?
  • 畫說丨除了元宵節,還有九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都應該放假
    畫說丨除了元宵節,還有九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都應該放假 2019-02-21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民俗日皆可祭掃 端午期間滬上20餘家公墓可「錯峰祭掃」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6月5日報導:今年端午前夕,在徐涇西園公墓,市民劉先生手捧鮮花來祭拜去世的外婆。「我選擇避開清明高峰,今天來的時候路上車少,停車位充足,墓地也還好,環境安靜,適合跟外婆說說話。」劉先生說。  記者發現,選擇端午祭掃的市民還不少,時不時看到三三兩兩的身影結伴而來。
  • 冬至祭掃知多少?秋葉墓地網殯葬百科
    清明節掃墓祭祀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是許多北方小夥伴不知道的是,冬至這個節氣,同樣是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掃墓祭祀的大日子。今天秋葉網殯葬百科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冬至掃墓祭祀的那些事。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那麼冬至祭掃的習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周禮》記載:「以至冬日,致天神人鬼。」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在公職類考試中,文史常識的考查比重較大,其中關於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的考查是一大熱點。且節日和古詩詞的對應是常考知識點。因此本文中將我國的常考傳統節日進行搜集總結,方便大家理解記憶。以下是相關知識點的介紹:2013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有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五個傳統節日。
  • 中國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節日,節日食俗及節日必吃食品薈萃
    本文將給大家介紹中國一年中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八大節日的傳統文化食俗,看看跟您家鄉的傳統節日食俗有何差別。殺年豬在節食上主要有年糕、餃子、全魚、肉圓、麵條煮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