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傳統節日,居然還有「鬼節」,一看長見識了

2020-12-19 文化天天說

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將文化不間斷傳承下來的古國,在悠久的歷史襯託下,中國人的行為習慣和做事方式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在漫長的時間中,形成的不止是別具一格的文化,還有不同於其他地方和國家的節日。中國古代節日是很多的,有些傳承了下來,有些和現代的節日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有些已經消失不見了。

如今我們熟悉的節日有「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這是如今最盛行的三個節日,尤其是「春節」是中華兒女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只是你是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在春節期間返回家鄉和自己的親人團聚,訴說相思離別之苦。

中國古代的節日是以陰曆(農曆)為時間順序的,下面我們就以時間(陰曆)為序,看看古代中國有哪些節日,看看古人和我們慶祝節日有什麼不同。

元旦。古代的元旦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古代農曆正月初一日為元旦,預示新的一年的開始。這是中國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最重要的節日。

人日。古代人的意識中,正月初一是雞日,正月初二是狗日,正月初三是豬日,正月初四是羊日,正月初五是牛日,正月初六是馬日,正月初七是人日。哪天是哪日,據說是根據女媧娘娘創造萬物的順序確定的,正月初七創造了人類,於是正月初七就是人日,所有人的生日。

上元。正月十五。上元也就是元宵節,在古代,上元節這天夜裡,全城大街小巷都要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所以上元節也叫做「燈節」。現在在元宵節有放煙花的習俗,和古代大同小異。朱淑貞《生查子》中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就是描寫上元節的盛況。

社日。社日是古代農家祭祀的日子,分為春社和秋社兩日,一般都是在種植農作物之前進行。如今社日已經很少有地方舉行了,古代往往是在立春後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舉行。王駕《社日》詩中說:「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裡描寫的就是春社的場景。

寒食。清明的前一天,寒食是為了紀念介之推而設立的節日,在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吃熱飯,只能吃冷的飯菜。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忠臣,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寒食節」。關於介之推的故事,以後會講到)。

清明。清明是傳統節日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在陰曆四月上旬,清明節這天有踏青和掃墓的風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描寫的便是清明時節路人回家的場景。

花朝。花朝是農曆二月十二日,花朝是指百花的生日。神話傳說中有花仙子,花仙子們在花朝這天要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生日。

上巳。三月初三稱為上巳日,上巳日有洗濯汙垢,祭祀祖先,飲宴踏青的風俗。杜甫《麗人行》中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浴佛節。浴佛節是農曆四月初八,傳說這天是佛教創立人釋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端午節在農村也成為五月五,這一天是紀念楚國忠臣屈原所設立的,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的,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忠臣,於是就決定把這天定義為端午節。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現在已經是很重要的一項體育運動。

伏日。伏日分為初伏、中伏、三伏(末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也是保養身體的最佳時期。

七夕。七夕是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牛郎和織女相聚的日子。關於七夕的故事很多,這天如今也被中國的「情人節」,被很多青年人喜愛。

中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農民間也把這天「成為鬼節」。據說這天地獄大門是敞開的,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回到人間看望親人。這天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有放河燈的風俗。

中秋節。八月十五這天是中秋節,顧名思義就是秋季的中間一天,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最亮的一天,神話傳說中,這天是嫦娥奔月的日子,在這天有吃月餅的風俗。

重陽節。九月初九,古人把九看作是陽數,所以九月初九就是重陽了。重陽節這天有登高望遠,飲菊花酒的習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寫在重陽節這天登高的時候,想起了山東的兄弟。

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古代冬至日是一年節氣的開始,是很重要的一天。如今在這一天,有吃餃子的習慣。

臘日。十二月初八,也稱為「臘八節」,在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慣,民間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說明時間已經快到了年關了。

小年。臘月二十四日,在這一天有祭祀灶神的說法,現在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文天祥《二十四日》中說:「江鄉正小年」,就是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也叫「歲除」,如今這天晚上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家人團聚,祭祀祖先。

古代節日想比於現在,節日更多,慶祝的方式也不相同,但無論是傳承下來的,還是曾經出現在歷史長河中的,都是中華文化璀璨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知多少?中元節除了是鬼節,還有什麼其他意義?
    傳統節日知多少?中元節除了是鬼節,還有什麼其他意義?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 傳統節日知多少?中元節除了是鬼節,還有什麼其他意義?
    傳統節日知多少?中元節除了是鬼節,還有什麼其他意義?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
  • 傳統節日居然也能擬人化?七夕、鬼節瘋狂吐槽,寒食節古風感十足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多多~俗話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尋根上下五千年,除了歷史、建築、衣食住行外,傳統的節日也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重要文化。倘若將傳統節日擬人化,七夕、鬼節瘋狂吐槽人們的第一感,寒食節化身古風小哥,俊朗十足。你更喜愛其中的哪一個?
  • 傳統節日居然也能擬人化?七夕、鬼節瘋狂吐槽,寒食節古風感十足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多多~俗話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尋根上下五千年,除了歷史、建築、衣食住行外,傳統的節日也是不應該被忘記的重要文化。倘若將傳統節日擬人化,七夕、鬼節瘋狂吐槽人們的第一感,寒食節化身古風小哥,俊朗十足。你更喜愛其中的哪一個?
  •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農曆的七月十五「鬼節」
    幾千年來,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民間的俗稱「鬼節」。這個多年習俗傳統的節日,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間斷了有些年,近幾十年又恢復了。在這一天,要去長輩、先人的墓地去祭祀、去掃墓。去紀念他們、懷念他們。
  • 對於泰國的傳統節日,你又知道幾個呢?
    但是不僅僅只有泰國的食物和風景吸引人,泰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感受不一樣的節日氣氛。我們要弘揚自己國家的節日的同時,多少也要了解一下國外的節日,也是不錯的。所以今天小編就帶著你們去看一下泰國的一些傳統節日。
  • 七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鬼節」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號,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中元節」,也稱之為「鬼節」,是跟我國「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具有濃重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會有隆重的節日氣氛;對「中元節」你有幾分了解呢當然這也是流傳下來的說法,其實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中西鬼節待遇不同:傳統節日能再火起來嗎?
    相對於萬聖節的火熱,寒衣節卻冷冷清清,除了個別擺攤出售冥幣之外,就是夜晚一些上街燒紙的人群。  傳統節日冷清,而洋節熱鬧的情況其實早已有之,也已經有不少學者和批評者表示擔憂。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說,「其實這種現象也能理解,近百年來,中國在現代化路上,不斷地學習和抑制現代文明中的內容,政治、經濟、文化等,風俗習慣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 中國人歷來重視傳統節日 鬼節也不例外 盤點幾個有意思的鬼節習俗
    今年的日曆也是巧,陽曆8月15日正好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當然,說鬼節大家更熟悉。中國人歷來重視各種傳統節日,鬼節當然也不能例外,今天我們就來看幾個有意思的鬼節習俗。其中,河北廣平縣人的「送羊」習俗很有意思,除了祭拜祖先之外,他們還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就叫送羊。和羊有關的還要山西省的「屠羊賽神」的習俗。牧羊人家會把羊殺掉祭祀,傳說這樣就會讓羊增加生產,此外,還會把羊肉分給親戚們,家裡沒有羊的,會用面捏成羊的形狀蒸熟後來代替羊,小編覺得羊也是夠無辜。
  • 鬼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它是我國傳統祭祖節日
    大家都清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民間所稱呼的鬼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很多傳統活動大家要記住。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因此鬼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 對於泰國的傳統節日,你又知道幾個呢?
    但是不僅僅只有泰國的食物和風景吸引人,泰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感受不一樣的節日氣氛。我們要弘揚自己國家的節日的同時,多少也要了解一下國外的節日,也是不錯的。所以今天小編就帶著你們去看一下泰國的一些傳統節日。
  •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農曆的七月十五「鬼節」
    幾千年來,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民間的俗稱「鬼節」。這個多年習俗傳統的節日,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間斷了有些年,近幾十年又恢復了。在這一天,要去長輩、先人的墓地去祭祀、去掃墓。去紀念他們、懷念他們。
  •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鬼節」:來歷與傳統
    中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侯豔)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14日)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個節日有什麼來歷和傳統?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它是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準許他每年7月15日設素筵給母親享用,以後傳承開來。
  • 中國人歷來重視傳統節日 鬼節也不例外 盤點幾個有意思的鬼節習俗
    今年的日曆也是巧,陽曆8月15日正好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當然,說鬼節大家更熟悉。中國人歷來重視各種傳統節日,鬼節當然也不能例外,今天我們就來看幾個有意思的鬼節習俗。其中,河北廣平縣人的「送羊」習俗很有意思,除了祭拜祖先之外,他們還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就叫送羊。和羊有關的還要山西省的「屠羊賽神」的習俗。牧羊人家會把羊殺掉祭祀,傳說這樣就會讓羊增加生產,此外,還會把羊肉分給親戚們,家裡沒有羊的,會用面捏成羊的形狀蒸熟後來代替羊,小編覺得羊也是夠無辜。
  • 傳統節日文化:什麼是鬼節,和鬼節的傳說,你可能還不知道
    說起鬼節,人人都知道,這是鬼的節日,也是懷念親人的時候,說起十月一也是有著很多的說法啊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秋是收穫的季節,季秋九月又是冬的先聲。經過春播、夏耘,勤勞的人們換來了秋季金黃的收穫。
  • 清明節又被稱之為「鬼節」,我國的3大鬼節,都是哪些節日?
    清明節又被大家稱之為「鬼節」,其實在我國有3大鬼節,大家知道這3大鬼節都是哪些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簡單聊聊有關於「鬼節」的那些事兒。其一,清明節。清明節是3大「鬼節」之一,也是國人最為注重的「鬼節」,在這一天人們會為已經故去親人掃墓,祭奠故去的人。
  • 凌雲節日:鴨肉飄香的鬼節
    滿大街鴨子的叫聲,「@饃」的香甜和廣芋菜的清香陣陣襲來,吃貨們,你的唾液腺又開始發達了吧,「想起鴨肉香,口水三尺長。」一年一度的鬼節又到了。 可為啥鬼節要吃鴨呢? 凌雲民間流傳的一個說法就是:傳說鬼節是陰間鬼門打開的日子,鬼們會到陽間「遊玩一會」。不過歡樂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不一會鬼門就要關上了。大鬼小鬼爭先恐後的「回家」,要是鬼門關上前還沒進去的話就要變成孤魂野鬼,魂飛魄散了。但是過鬼門要路過奈河,過奈河要經過奈何橋才行,可是只有一條奈何橋,這是鬼擠鬼,擠死鬼啊。
  • 上巳節是鬼節嗎 這個節日還是中國情人節
    在我國有四大鬼節分別是上巳節、清明節、中元節以及寒衣節,這四個節日在我國歷史悠久,人們對它們也是相當重視,在節日當天會舉辦很多習俗活動。   上巳節是中國四大鬼節之一。上巳節的起源,除了認為是古人淨身驅病除不祥的日子,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闢邪的巫術活動;   《韓詩章句》中,有這麼一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與神靈、鬼魂有了聯繫。   另外,上巳節因為也在春分前後,常與清明節重合。
  • 重陽節與萬聖節相遇:西方鬼節熱鬧 傳統節日冷清
    11月1日(閏九月初九)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第二個重陽節,記者調查——  □本報記者 蔣建波  今年很特別,陽曆的節日總能與陰曆的節日相遇。這不,西方的萬聖節(11月1日)又遇到了百年一遇的今年第二個重陽節(閏九月初九)。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記者採訪發現,網友和市民對待這兩個節日的態度迥然不同,兩個節日當天的氣氛也千差萬別。  萬聖節:網上網下比熱鬧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鋪天蓋地地為萬聖節造勢,很多電商藉此機會對自己的商品進行促銷。
  • 給孩子講一個鬼節:中元節——中國傳統祭祖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祭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祭拜祖先等習俗。農曆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即現在的元宵節;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是拜祭水官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