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是民間的俗稱「鬼節」。這個多年習俗傳統的節日,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間斷了有些年,近幾十年又恢復了。在這一天,要去長輩、先人的墓地去祭祀、去掃墓。去紀念他們、懷念他們。
我從北京特地趕路回來,來到了牡丹江的北山的先祖墓地,祭祀先人,教育後代。
說起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民間在習俗稱它「鬼節」。其實這一天,不同信仰的人,對他還有不同的稱謂。道家稱它為「中元節」,佛教給它的謂稱是「盂蘭盆節」,既然在這一天,有三個不同信仰的人都對它如此的重視,有人就把民俗、道家、佛教的三流合一。為啥三個不同信仰的人都選這一天,作為節日,我追頭碩源,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訴說起。
農曆七月十五祭祀、懷念先輩和追憶那些對人類曾經做出貢獻而去世的先人。最早起因是《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在一年中還是吉祥月,孝親月。在上下五千年的四季輪迴農曆季節中,七月十五又是剛剛進入了初秋,大江南北農作物成熟,老百姓要慶賀豐收,就選了一個節日,酬謝大地的恩賜。民間則按照慣例要祭祖,就用豐收的稻穀、糧食、果品等向先祖報告今年的秋收。讓先祖的靈魂得到慰藉。
而道家對七月十五的稱謂「中元節」,是起源於東漢後道教的「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大地取之「中元」,「中元」之名由此誕生。
且佛教則把七月十五選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拯救倒懸痛苦的器具,進而衍生出來的新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一直流行至今。
既然從民俗、道家、佛教。三個方面合而為一的重大節日,那自然就少不了在這一天,祭祀先輩、懷念親人。前去祭奠先人的百姓紛紛。
按照民間的習俗,奉貢8種水果,兩種酒類,冥幣和元寶。因防火要求不能燒紙。奉獻上這些食品水果,讓在天堂裡的先輩和親人,共享這人間的幸福和美好。收到這些來自人間,天堂流通的冥幣,和神財元寶。在天堂裡的親人們能幸福平安!並能給家族的下一代以及後人,帶來更加民族的興旺、身體的安康和事業上的風順。當然這些都是禱告和祈福,這個祈禱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真正上的身體安康要考日常的保養,事業上的成就要靠多多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墳冢前,供奉完果品等一系列祭祀用品,還要在禱告上幾句先人們生前想要聽的話語。把這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向先輩和親人們傾述,讓他們的靈魂得到藉慰、讓他們的智慧得到化身、讓他們的遺囑得到承運、讓他們的精神得到安息!
在回城裡的路上,我在想;其實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鬼節」。當下在老百姓心目中普遍習俗稱謂的「鬼節」,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祭祀文化而已。從當代發達的科學角度來講,「鬼節」一些說法並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就是先祖們經過多年的總結,用合理的方法,總結出適用於所有後人而選擇的一個感懷先祖和親人所選擇的一個吉祥的日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