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逛紀念品商店的時候,我注意到了一件特殊的物品,那是個裝飾著一雙小巧草鞋的鑰匙扣。草鞋顯得十分破舊,這與我對於日本人力求精緻完美的認知並不相符,於是便翻看起了商品標牌,從假名夾雜的漢字裡,我依稀辨認出,這是「秀吉的草鞋」,而這位「秀吉」與大阪城似乎有點什麼聯繫。
與大阪城天守閣擦肩而過
一早就聽說有個大阪城天守閣,然而當我第一次來到大阪時,導遊重點介紹的儘是些購物地,又因時間關係,我們終究沒有進入天守閣遊覽,只是在大阪城公園的綠地上遠眺了片刻。同行的長輩直呼遺憾,而那時我年歲尚小,對日本史並不熟悉,因此也不能領會一座在現代城市裡顯得並不高大的日式樓閣,對這個繁華都會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再次來到大阪,是10年之後,這時的我已成了日本戰國史迷,自然也特別想去參觀一下那座曾冠絕天下的天守閣。可惜的是,會議日程緊張,並沒有太多個人時間,我只能駐足街巷,遠遠凝望。和同事們在小館子裡吃大阪燒的時候,我們用半生不熟的日語連比帶寫地和店主聊天。店主指著大阪燒,以關西人特有的豪爽語氣說,這是豐臣秀吉當年喜歡吃的東西。我忍不住笑起來,質疑400年前可能根本就沒有大阪燒的存在。誰知店主一本正經地辯駁說,不可能會錯的,這城市的大部分傳統都和秀吉有關。
雖然覺得店主多半只是在吹牛,我卻很好奇秀吉在大阪人心中是怎樣的形象,便多問了幾句。店主說,秀吉是大阪人的偶像,還告訴我一定要去天守閣博物館,秀吉與大阪的淵源在那裡有詳盡的介紹。我只有遺憾地笑了笑,說有時間一定去看。
天守閣中追溯過往
第三次來到大阪,我終於做了回自由行的背包客,對於錯過兩次的天守閣,也得以探個究竟。天守閣一共8層,主體是白色的牆面,唯有頂層是黑漆描金,沉穩大氣,十分惹眼。我隨著人流,乘電梯而上,先到達了展望臺。從展望臺上放眼望去,大阪城公園綠意盎然,染井吉野櫻花開得正盛,再遠處,高樓林立,車流穿梭,恰是繁華的現代都市。往下一層,便仿佛時空回溯了數百年。那時的大阪,不過是一處名為「石山本願寺」的修行所,在日本的眾多城池中並不出挑。真正賦予這片土地活力與生機的,當屬豐臣秀吉。
天守閣博物館裡詳盡地介紹了秀吉的生平。他出身貧民、矮小丑陋,又生逢亂世,似乎理所應當寂寂無名,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然而,他卻沒有就此認命,而是憑藉自己的才智和膽識,不斷向命運發出挑戰,非要翻起滔天巨浪。縱觀他的一生,墨俁築城、金崎殿後……每一次皆是為常人所不為,險中求勝。天道酬勤,這個男人終是靠著自身的努力,登上了寶座。
豐臣秀吉掌握了日本的政權後,看中了「石山本願寺」的地理位置,在其舊址上修建起自己的居城,並正式稱此地為「大坂」。而如今的漢字寫法「大阪」則是明治維新後所改。城堅壕深的大阪城在當時號稱永遠不會被攻破,而糧倉裡的儲備,也足以讓城中之人固守10年。正因秀吉在此地大興土木,大阪得以飛速發展,取代京都成了日本的政治中心,又籍著水陸運輸的便利,還得了個「天下廚房」的美名。
在天守閣的第三層,我見到了秀吉黃金茶室的復原模型。還未走近,便被一陣炫目的金光迷了眼,待定睛細看,這間茶室的天花板、牆壁、柱子,乃至裡面擺設的茶器,皆是用黃金打造。光是一個模型,便已如此富麗堂皇,當年大阪城的氣派可見一斑。
秀吉時代影響猶存
令我驚訝的是,如今的大阪城天守閣已不是當年秀吉所建,而是之後的複製品。事實上,那座號稱永不淪陷的城池,僅僅於世間存續了30年,就在戰火中被付之一炬。無雙的城池,終究被歷史的潮水無情吞沒。然而還有一些東西,卻已深深地烙印進了這片土地。
許多大阪人同我說起過他們對豐臣秀吉的崇拜之情。正因起於微寒,秀吉有著和同時代當權者們迥然不同的作風——他不拘一格行事,不問出身用人,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積極地和遠涉重洋而來的西方人交流,允許與他們進行貿易往來。因此,在秀吉當權的時代,以大阪為中心,商業繁榮、藝術興盛,整個國家爆發出了驚人的活力與生機,甚至連平民和貴族之間看似牢不可破的樊籬也出現了裂痕。
而如今,大阪人依然為豐臣秀吉自豪著。走在大阪街頭,不難感受到這座城與東京迥然相異的氣質。大阪人處世樂天直爽,工作踏實勤勉,滿溢著熱情與活力,據說,多少是受了秀吉時代的影響。秀吉所築的城樓早已片瓦無存,然而這個因他而興的城市——大阪,依然在世間存續著,富足安穩,欣欣向榮。(朱 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