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色、香、韻三者俱全,被譽為「國色」、「花王」,是幸福美滿、吉祥富貴的象徵,也是歷代畫家喜愛的花鳥畫題材之一。在乾隆朝,乾隆皇帝常常以牡丹為表現題材,進行繪畫創作。
清弘曆並蒂牡丹圖軸
乾隆朝《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以下簡稱《總匯》)記載,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首領太監桂元交「御筆宣紙題畫牡丹一張,傳旨交啟祥宮裱掛軸一軸」;又記乾隆二十三年一月,太監胡世傑交「御筆宣紙牡丹畫二張,傳旨交如意館即速裱做掛軸二軸」;同年同月又記太監胡世傑交「御筆墨竹牡丹一張,傳旨將墨竹牡丹即速裱掛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第二十二冊五八六頁、第二十三冊四二七頁)目前,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乾隆皇帝以牡丹為描繪對象的畫軸數件,其中《折枝牡丹圖》軸,是他五十七歲所繪墨筆牡丹,圖右上方自識:「才報春歸已大開,盆前顏色笑寒梅。相稱富貴真無忝,原是熱中場裡材。盆中溫牡丹正開偶寫水墨折枝戲題以句,丁亥春朝御筆。」
清弘曆折枝牡丹圖軸
由詩文可知,此圖是乾隆皇帝的寫生之作,其畫面布局簡約,僅繪一枝盛開的牡丹,花瓣以墨線勾勒,葉片以水墨暈染,突顯了牡丹形態之美。
清緙絲雙頭牡丹圖軸
乾隆皇帝於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七十一歲所繪《並蒂牡丹圖》軸是他創作的另一幅寫生畫,圖繪一枝雙頭牡丹插於素色釉瓷瓶之中,端莊典雅的花器與嬌豔欲滴的牡丹,一出人工,一出天然,兩相輝映,成為天人合一的雙美。
清緙絲御筆花卉圖屏軸
乾隆皇帝於詩塘處墨題「絢芳聯珏」,表明畫意。牡丹並蒂極少見,被視為吉祥瑞應,故而乾隆皇帝在御園見到它,不但以淡彩敷色的方式細膩刻畫,還諭令工匠仿造此圖用緙絲技法加以表現,以此寄託其企盼「平(瓶)安富貴」的良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