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祭拜的廈門延平郡王祠,到底為何,讓他一下飛機就急著要去?

2020-12-17 海峽導報

今天下午3點,王金平將率家人、宗親赴廈門延平郡王祠祭拜。

王金平的「開臺祖」王文醫是軍人,當年隨民族英雄鄭成功赴臺,因此這次「尋根之旅」第一站便是去祭拜鄭成功。

今日的延平郡王祠飄著細雨

廈門延平郡王祠位於鴻山公園嘉興閣南側、緊鄰嘉興寨牆,是一處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殿內還有一尊近四米高的鄭成功塑像。

身為「開臺聖王」的鄭成功,在臺灣威望很高,其實他到臺灣幾個月便去世了,他在廈門卻活動了長達20年,隨處可尋得他的蹤影。鴻山,曾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興寨,現在成了公園。

中午一點半,媒體已經在此等候王金平一行的到來

臺灣文史專家何丙仲在接受海峽導報採訪時透露,清末臺灣多次遭到外敵侵犯,如中法戰爭、牡丹社事件等,清政府需要通過紀念鄭成功來宣示對臺灣的主權,遂選定臺南、臺北和廈門三個地方設立延平郡王祠,這也是兩岸最早的一批延平郡王祠。

廈門延平郡王祠原址並不在現址,而是在思明南路通往鴻山公園小路的一側。由於年久失修,鴻山舊祠已經失去了其歷史風貌。2009年5月,思明區政府為了進一步弘揚鄭成功文化,投資500萬元在鴻山公園嘉興寨重建延平郡王祠。經過一年的時間,新祠重建落成,這裡也成為廈門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每年慕名而來的臺胞絡繹不絕。

王金平是高雄人,但其祖上一度居於臺南,他本人中學時代也是在臺南度過的。臺南延平郡王祠是島內久負盛名的「開臺聖王」紀念聖地,鄭成功文化也一直是臺南市主打的觀光特色。

歷經風雨,廈臺兩地的延平郡王祠見證了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也是兩岸血緣無法切割的紐帶,正如王金平所言,臺灣絕大多數人的原鄉都在大陸,儘管渡海來臺的時代有先後,在臺灣紮根發展的時間有長短,「但我們擁有共同的血脈,是歷史的事實。」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文 鍾洪/圖

相關焦點

  • 王金平抵廈赴延平郡王祠祭拜:兩岸中華兒女本是同根生
    下午3點,王金平率家人、宗親赴廈門延平郡王祠祭拜。王金平的「開臺祖」王文醫是軍人,當年隨民族英雄鄭成功赴臺,並在今天的高雄路竹等地定居,因此這次「尋根之旅」第一站便是去祭拜鄭成功。雖然天公不作美,天上飄起小雨,但抵擋不住臺灣王氏宗親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來自王金平祖籍地漳州白礁的鄉親也前來共襄盛舉。
  • 王金平今開啟謁祖之行 首站廈門延平郡王祠拜謁鄭成功
    今天下午,臺灣王氏宗親會榮譽理事長王金平率家族及臺灣各地王氏宗親九十餘人,抵達廈門展開三天兩夜的「祭祖尋根之旅」。王金平一行首站來到廈門延平郡王祠拜謁。今天下午,王金平一行抵達位於廈門鴻山公園的延平郡王祠,漳州白礁王氏家廟的王氏後人也在現場迎接。
  • 王金平來大陸後感嘆:再不追,臺北連廈門都比不過!
    臺灣王氏宗親會榮譽理事長王金平率家人、宗親近百人抵達廈門,開啟為期三天的祭祖尋根之旅。王金平抵達福建開展尋根祭祖之旅。有臺灣王氏宗親會榮譽理事長身份的王金平,率領90多位王氏宗親,第一站前往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廟方對於王金平的到訪,安排了隆重的祭祀儀式。
  • 王金平將出席海峽論壇,去年在福建曾稱「我們是中華民族一分子」
    王金平去年赴廈門延平郡王祠祭拜鄭成功王金平對廈門並不陌生,早在1992年時任中國國民黨「立委」的王金平便來到這裡,當時定調為「私人行程」,之後他先後出任臺「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長不過,期間王金平曾委託哥哥王珠慶、妹妹王梅等親屬來福建閩南一帶尋根。去年5月,王金平以「臺灣王氏宗親會榮譽理事長」身份率團赴福建祭祖尋根,走訪廈門延平郡王祠、漳州白礁慈濟宮,這是他第2次來大陸,也是首次的正式訪問。
  • 遊記:金門延平郡王祠位於金城西南郊
    從廈門到金門,船程需要40分鐘,去的時候海面上基本還是風平浪靜的,只是到了海中間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口大風,那一下就有點像坐海盜船。百度小百科:金門縣,古稱「浯洲」、「仙洲」等,於1915年設縣,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稱「金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海域廈門灣內,屹立於臺灣海峽西部,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現行政區劃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實際由臺灣當局管轄,是臺當局「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所在地,轄區由金門島、小金門島(烈嶼)、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北碇島等十二個島嶼組成
  • 廈門唯一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將遷址
    中新社廈門5月7日電 (記者 陳悅)記者7日從廈門思明區相關官員處了解到,廈門唯一一座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即將遷址重建,計劃於年底前完成。廈門延平郡王祠是清末民初民眾為懷念拜謁鄭成功而建造的,已有百餘年歷史,和著名的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同屬最早的一批延平郡王祠。
  • 王金平感嘆大陸發展:再不追 臺北連廈門都比不過
    原標題:王金平感嘆大陸發展:再不追,臺北連廈門都比不過(觀察者網訊)據臺灣「東森新聞」5月6日報導,臺當局前「立法院長」王金平6日晚間在廈門與廈門市委書記胡昌升會面,並接受廈門市宴請。王金平在會面時表示,此次和宗親組團返鄉來尋根祭祖,除了今天向延平郡王致祭之外,明天也會回到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祭拜祖先,同時也要拜訪在大陸的王氏宗親朋友們。
  • 流落在外43載 鄭成功像將重返延平郡王祠
    中新網2月13日電 四十三年前不知何故流落在外的兩百多年歷史鄭成功神像,17日將重返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安座,鄭成功神像迴鑾,也讓延平郡王祠成為全臺鄭成功的祖廟。「中央社」報導說,為迎接鄭成功神像返回延平郡王祠,臺南市政府16日起一連兩天舉辦「延平王祭」,由臺南市長許添財16日晚上親往媽祖樓祭拜鄭成功神像,17日請回神像在延平郡王祠舉行安座大典。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廈門思明區這20座公園,每座公園都獨具特色,不去全妄為廈門人
    廈門是著名的海上花園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多山的城市,據統計全市共有382座山,而廈門也是一個多公園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園大多都是免費對市民開放。盤點廈門思明區20座公園(分為上下篇)1、中山公園廈門植物園廈門萬石園林植物園是一座圍繞萬石巖水庫精心設計的植物園林。
  • 廈門,避暑納涼好去處,那裡不僅免費而且還能登高俯瞰中山一帶
    尤其是工作和生活在廈門這座城市的人們,如果說想要趁著周末,或者其它空閒時間,外出遊玩,這個地方是否具備避暑納涼的功能,可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而在廈門市區,有這麼一個地方,不僅免費,而且那裡風景優美,植被茂盛,它也是廈門休閒娛樂的首選之一。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這個地方到底是在廈門哪裡呢?那裡又有著那些不一樣的風景呢?
  • 走進臺南延平郡王祠
    我們剛從桃園機場走下飛機,那如火的熱浪便擁我入懷,那熱辣的海風便牽我衣袖,即便路邊的花兒也把繽紛的色彩鋪陳得十分熱鬧,這一切似乎都在歡迎我們這群跨海而來的客人。在島上的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如那晴熱的豔陽持續高溫。是的,我是應該感動的。從金門島到赤嵌城、從安平古堡到延平郡王祠,接待方的盛情款待讓我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沿途的所見所聞也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 四嫌疑人落網 延平郡王祠兩文物失而復得
    ­  石井延平郡王祠「恩榮」牌和「石獅」2件三級文物被盜,南安公安迅速破案,第二天就抓獲4名嫌疑人,並追回被盜文物。昨日,南安警方通報案情,並舉行文物返還儀式。­  6日,南安市石井鎮延平郡王祠管委會報警稱,延平郡王祠收藏的兩件石雕構件被盜,一件是鄭鳴駿墓前牌坊石構件「恩榮」牌,一件是萬衣嶺古道邊石牌坊構件「石獅」。
  • 王金平要來廈門了?曾稱「再不追,臺北連廈門都比不過」
    有消息稱,臺灣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將率團赴廈門參加海峽論壇,但未經證實。王金平一直背負「藍皮綠骨」的罵名,主要原因是因他長袖善舞,跟綠營政治人物同樣交好。但並沒有確切證據指他背叛過國民黨,反而他多次稱自己是「忠貞的國民黨黨員」。
  • 泉州破解歷史之謎:鄭成功為延平王而非延平郡王(圖)
    「詔封延平王」,這是永曆皇帝詔封鄭成功為延平王的印章
  • 評論:王金平為何加大輔選和批綠力度
    可謂是王金平前所未有的批綠大動作。  無獨有偶。王金平近期也加大了在南臺灣的輔選力度,甚至在高雄漢來飯店舉辦「點將宴」,督促藍營地方要角和子弟兵「必須以大局為重,打破派系,為國民黨奮力一戰」。王金平還公開表示,南臺灣不能讓民進黨「整碗端去」。而民進黨方面坦承,王金平加大輔選力度後,讓綠營原本樂觀的部分南部選區備感壓力。
  • 百位廈門鄉親赴臺參加鄭成功祖廟350周年大典
    百位廈門鄉親赴臺參加鄭成功祖廟350周年大典 來源:人民網  2013年06月14日22:16 人民網臺南6月14日電 (記者孫立極)今天,168位鄭氏宗親、信眾從廈門直抵臺南,參加臺灣鄭成功祖廟建成
  • 臺灣「開山王廟」與「延平郡王祠」
    臺灣「延平郡王祠」俗稱鄭成功廟,始建於清朝初年,位於臺南市南邊開山路,廟中奉祀臺灣民間稱為「開山始祖」的鄭成功。這是臺灣紀念鄭成功祠廟中歷史最久、祭禮鄭成功最隆重之地。  鄭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受南明皇帝賜「朱」姓,人稱「國姓爺」;清軍入關,明朝覆亡,鄭氏投入反清復明大業。
  • 王金平感嘆大陸發展:再不追,連臺北都比不過廈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開啟大陸尋根祭祖之行,6日抵達廈門。在接受廈門市宴請的席間,王金平感嘆,親眼見證了廈門的進步和發展,更讓他內心感慨,「臺灣再不急起直追,未來恐怕連臺北和廈門相比,都會顯得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