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3點,王金平將率家人、宗親赴廈門延平郡王祠祭拜。
王金平的「開臺祖」王文醫是軍人,當年隨民族英雄鄭成功赴臺,因此這次「尋根之旅」第一站便是去祭拜鄭成功。
今日的延平郡王祠飄著細雨
廈門延平郡王祠位於鴻山公園嘉興閣南側、緊鄰嘉興寨牆,是一處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殿內還有一尊近四米高的鄭成功塑像。
身為「開臺聖王」的鄭成功,在臺灣威望很高,其實他到臺灣幾個月便去世了,他在廈門卻活動了長達20年,隨處可尋得他的蹤影。鴻山,曾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興寨,現在成了公園。
中午一點半,媒體已經在此等候王金平一行的到來
臺灣文史專家何丙仲在接受海峽導報採訪時透露,清末臺灣多次遭到外敵侵犯,如中法戰爭、牡丹社事件等,清政府需要通過紀念鄭成功來宣示對臺灣的主權,遂選定臺南、臺北和廈門三個地方設立延平郡王祠,這也是兩岸最早的一批延平郡王祠。
廈門延平郡王祠原址並不在現址,而是在思明南路通往鴻山公園小路的一側。由於年久失修,鴻山舊祠已經失去了其歷史風貌。2009年5月,思明區政府為了進一步弘揚鄭成功文化,投資500萬元在鴻山公園嘉興寨重建延平郡王祠。經過一年的時間,新祠重建落成,這裡也成為廈門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每年慕名而來的臺胞絡繹不絕。
王金平是高雄人,但其祖上一度居於臺南,他本人中學時代也是在臺南度過的。臺南延平郡王祠是島內久負盛名的「開臺聖王」紀念聖地,鄭成功文化也一直是臺南市主打的觀光特色。
歷經風雨,廈臺兩地的延平郡王祠見證了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也是兩岸血緣無法切割的紐帶,正如王金平所言,臺灣絕大多數人的原鄉都在大陸,儘管渡海來臺的時代有先後,在臺灣紮根發展的時間有長短,「但我們擁有共同的血脈,是歷史的事實。」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文 鍾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