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橋,而被稱為「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整個工程的核心與難點在於中間一段6.7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以及深海之中連通海底隧道的兩個人工島。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歷經艱辛,被譽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在《大橋》中,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通過多次實地採訪,揭秘了這座「海上之城」如何建成的。5月26日下午,何建明攜新書《大橋》來到上海鍾書閣大融城店,與讀者分享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
活動現場。本文圖片由灕江出版社提供
「上海工匠」助力港珠澳大橋建成
何建明是中國紀實文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筆下的《國家》《山神》《浦東史詩》等作品,均在社會激起廣泛熱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大橋》選取總工程師林鳴為切入點,講述港珠澳大橋核心控制性工程島隧工程建設中的種種困難與曲折,以及建設者們憑藉勇氣、毅力與智慧克服困難,最終達成目標的歷程,展示了新一代橋梁建設者的胸懷和精神面貌。
《大橋》書影
活動現場,何建明分享了大橋在建設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細節:譬如作為島隧工程的主體構成的海底沉管,被稱為「海底航母」,體量巨大,每一節就長達180米,重達8萬噸。要將33節這樣的龐然大物在海底無縫銜接起來,是一個「千人走鋼絲」般的工程。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必須用如履薄冰般高度警覺、全神貫注的姿態,來對待每一項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
團隊選定了「工廠法」建設後,需拿出10個億建一個預製廠,用於島隧預製件的正式生產。廠址選在桂山最靠近大橋海面的一個小島——牛頭島。於是整個建設團隊劈山挖土,有幾百萬方的石頭與海底汙泥被攪動。而島上所需的一切都得從27公裡外的總營地通過船艇運達,連喝的每一滴水都得靠岸上運來。300餘天,數百人,在1平方公裡的山體與海岸線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先進的海洋沉管預製廠。
同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也離不開「上海工匠」的身影:大橋築島所用的120個大鋼圓筒由上海企業振華重工集團製造。振華重工集團為了完成任務,動員了大量的老工匠「重上戰場」,他們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槍,將一塊塊近半個足球場大的鋼板曲卷並焊接成工程所需的巨型鋼筒。這些直徑22米,高50米的鋼圓筒立在船上時,完全遮擋住了船舶駕駛室的視野,為了將這些鋼鐵巨人安全運送到1600公裡之外的海上施工現場,振華重工集團啟動了GPS衛星導航系統。
不僅如此,人工島的東島也是由上海企業——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承建,這座人工島不僅擁有運輸連結的實用功能,而且十分美觀,島上還建有書店、咖啡廳、電影院及建橋博物館等設施。
提煉建設者的時代精神
對於以記人述事為主要目標的報告文學來說,人物描寫是否鮮活生動,是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尺。在敘事呈現之外,《大橋》對於人物刻畫同樣注重。在中國作家協會原黨委副書記王巨才看來,何建明的《大橋》是重大工程文學性非虛構寫作的一個新標杆,將一系列建設者的故事娓娓道來,讀來引人入勝。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的節點推出,意義重大。
《大橋》中,最具光彩的形象是島隧工程的總指揮和總工程師林鳴,何建明刻畫了一位富有時代精神的建設者形象。「風險和成功總是相伴而行」,「工程有多大,工程師的擔當力和胸懷就有多大」,面對施工中的一個個難關和困境,這些出自他口中融合了信念和哲理的話語擲地有聲,給同伴們和整個建設團隊以有力的激勵,最終攻克難關取得勝利。
「《大橋》成功創造了一大批為民族、為國家無私奉獻的中國造橋人的英雄形象,再次把中國報告文學創作推向時代精神的思想高地。作家獨家記錄和展示了這些建橋人的心路與精神,提煉出這座偉大橋梁生命與靈魂所在,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出這座世界最難建又最美麗的大橋之所以能夠聳立於中國深海的密碼。」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大橋的傑作,當代英雄的史詩——《大橋》新書研討會」上,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表示。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主任胡平認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創造有若干項世界紀錄,生成許多人間奇觀,提供大量文學性情境,這些,都不是幾篇普通報導就能描述出來的。《大橋》較完整地映射出工程全景,囊括其中經歷的諸多艱難曲折、驚濤駭浪,使人再次體驗到長篇報告文學的特有優勢和強勁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