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大橋》:揭秘港珠澳大橋背後的上海故事

2020-12-18 澎湃新聞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橋,而被稱為「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整個工程的核心與難點在於中間一段6.7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以及深海之中連通海底隧道的兩個人工島。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歷經艱辛,被譽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在《大橋》中,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通過多次實地採訪,揭秘了這座「海上之城」如何建成的。5月26日下午,何建明攜新書《大橋》來到上海鍾書閣大融城店,與讀者分享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

活動現場。本文圖片由灕江出版社提供

「上海工匠」助力港珠澳大橋建成

何建明是中國紀實文學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筆下的《國家》《山神》《浦東史詩》等作品,均在社會激起廣泛熱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大橋》選取總工程師林鳴為切入點,講述港珠澳大橋核心控制性工程島隧工程建設中的種種困難與曲折,以及建設者們憑藉勇氣、毅力與智慧克服困難,最終達成目標的歷程,展示了新一代橋梁建設者的胸懷和精神面貌。

《大橋》書影

活動現場,何建明分享了大橋在建設過程中不為人知的細節:譬如作為島隧工程的主體構成的海底沉管,被稱為「海底航母」,體量巨大,每一節就長達180米,重達8萬噸。要將33節這樣的龐然大物在海底無縫銜接起來,是一個「千人走鋼絲」般的工程。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必須用如履薄冰般高度警覺、全神貫注的姿態,來對待每一項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

團隊選定了「工廠法」建設後,需拿出10個億建一個預製廠,用於島隧預製件的正式生產。廠址選在桂山最靠近大橋海面的一個小島——牛頭島。於是整個建設團隊劈山挖土,有幾百萬方的石頭與海底汙泥被攪動。而島上所需的一切都得從27公裡外的總營地通過船艇運達,連喝的每一滴水都得靠岸上運來。300餘天,數百人,在1平方公裡的山體與海岸線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先進的海洋沉管預製廠。

同時,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也離不開「上海工匠」的身影:大橋築島所用的120個大鋼圓筒由上海企業振華重工集團製造。振華重工集團為了完成任務,動員了大量的老工匠「重上戰場」,他們手持火焰熊熊的焊槍,將一塊塊近半個足球場大的鋼板曲卷並焊接成工程所需的巨型鋼筒。這些直徑22米,高50米的鋼圓筒立在船上時,完全遮擋住了船舶駕駛室的視野,為了將這些鋼鐵巨人安全運送到1600公裡之外的海上施工現場,振華重工集團啟動了GPS衛星導航系統。

不僅如此,人工島的東島也是由上海企業——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承建,這座人工島不僅擁有運輸連結的實用功能,而且十分美觀,島上還建有書店、咖啡廳、電影院及建橋博物館等設施。

提煉建設者的時代精神

對於以記人述事為主要目標的報告文學來說,人物描寫是否鮮活生動,是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尺。在敘事呈現之外,《大橋》對於人物刻畫同樣注重。在中國作家協會原黨委副書記王巨才看來,何建明的《大橋》是重大工程文學性非虛構寫作的一個新標杆,將一系列建設者的故事娓娓道來,讀來引人入勝。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的節點推出,意義重大。

《大橋》中,最具光彩的形象是島隧工程的總指揮和總工程師林鳴,何建明刻畫了一位富有時代精神的建設者形象。「風險和成功總是相伴而行」,「工程有多大,工程師的擔當力和胸懷就有多大」,面對施工中的一個個難關和困境,這些出自他口中融合了信念和哲理的話語擲地有聲,給同伴們和整個建設團隊以有力的激勵,最終攻克難關取得勝利。

「《大橋》成功創造了一大批為民族、為國家無私奉獻的中國造橋人的英雄形象,再次把中國報告文學創作推向時代精神的思想高地。作家獨家記錄和展示了這些建橋人的心路與精神,提煉出這座偉大橋梁生命與靈魂所在,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出這座世界最難建又最美麗的大橋之所以能夠聳立於中國深海的密碼。」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大橋的傑作,當代英雄的史詩——《大橋》新書研討會」上,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表示。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主任胡平認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創造有若干項世界紀錄,生成許多人間奇觀,提供大量文學性情境,這些,都不是幾篇普通報導就能描述出來的。《大橋》較完整地映射出工程全景,囊括其中經歷的諸多艱難曲折、驚濤駭浪,使人再次體驗到長篇報告文學的特有優勢和強勁張力。

相關焦點

  • 訴說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
    壯乎哉,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建橋史上的諸多奇蹟。但你可知道,在這奇蹟背後曾有過多少驚心動魂的時刻?一群建設者又是怎樣默默承受了無數的艱辛?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座宏偉大橋和它的建設者們。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關於港珠澳大橋的長篇紀實文學。
  •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獲獎 關注大橋背後的建設者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獲獎 關注大橋背後的建設者 原標題:   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圖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特別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歌曲《信仰》和《再一次出發》、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廣播劇《大愛人間》都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此外,廣東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
  • 揭秘港珠澳大橋中的超級材料
    近日,隨著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這項超級工程中的諸多技術創新開始走向前臺。 其中作為大橋的構成主體,其建設材料尤其受到關注。此前,媒體報導中揭秘了不少相關技術創新,例如,港珠澳大橋相當於10座鳥巢或者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的主梁鋼板,鋪設橋面的瀝青混凝土中加入的相當於食用麵粉精度的石料……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超級大橋所使用的鋁材,也並非普通的建築鋁材。 「港珠澳大橋橫跨伶仃洋,颱風頻繁且強度大,海洋環境鹽分重,海風吹過,建築物容易腐蝕,普通的建築型材壽命會大受影響。
  •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 原標題: 作為我國又一交通工程奇蹟,科技與創新的不斷碰撞是這座大橋與生俱來的基因與烙印。  中國製造支起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有人評價,它是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對於這座目前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後,都是一組組沉甸甸數據的支撐。
  • 港珠澳大橋:世界奇蹟背後的中國智慧
    中國吸引力  港珠澳大橋:世界奇蹟背後的中國智慧  小時候,陳聰便在作文中寫道,長大後想當工程師,為國家建設作貢獻。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地、通車,他童年的理想和偉大的中國夢一同開花結果。  2011年,京滬高鐵項目完工後,陳聰從上海一路南下,來到珠海桂山島上,投身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廠建設。
  •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獲獎
    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圖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特別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歌曲《信仰》和《再一次出發》、由海南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廣播劇《大愛人間》都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此外,廣東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
  • 漫畫|「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港珠澳大橋有話說
    被外媒冠以「中國奇蹟」之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座凝聚了無數人多年心血的大橋,不僅顏值超高,還工藝精湛、模式創新,實力槓槓的!面對萬眾矚目的盛況,大橋有話要說!這位大橋「先生」引以為傲的技術,很多是世界首創,為它贏得了海內外的讚譽。
  • 《港珠澳大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港珠澳大橋》: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用鏡頭記錄大橋及其建設者的故事  電影版聚焦大橋建設者  電視紀錄片的成功,讓這群製作者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們想做一部同名紀錄電影,通過它,將港珠澳大橋的故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總導演閆東介紹,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不同於電視紀錄片側重大橋本身的揭秘,而是將更多鏡頭投向建設大橋的普通勞動者」。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 《港珠澳大橋》亮相廣州紀錄片節 展映人氣爆棚
    本屆「金紅棉影展」上最受追捧的當屬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該片於11日下午在廣州圖書館展映,導演閆東等主創亮相與觀眾互動,更首度揭秘影片幕後創作故事,現場座無虛席,人氣爆棚。中國紀錄片學會名譽會長劉效禮將軍認為,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大氣、感人至深,特別是工地上的夫妻、戀人擁吻那些靜止的畫面,很美且有力度。
  •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群英薈萃、人才輩出,齊心協力建大橋
    我們將逐一向大家介紹這些獲得了榮譽的優秀廣東交通人,揭秘他們生活和工作中最真實的一面,向立足崗位、開拓創新、拼搏奉獻、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看齊!在伶仃洋之上有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它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國《衛報》稱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的名字叫——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奇蹟背後的高校力量
    而國內高校在大橋的建設上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港珠澳大橋背後的高校實力。  清華大學  王牌專業:土木工程  作為國內頂尖,同時也是工學第一的學府,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土木水利工程學院在此次工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港珠澳大橋鋼筋_2020年港珠澳大橋鋼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nbs 查看詳情 揭秘:港珠澳大橋為什麼彎的?> 瀏覽數:764
  • 「澳門回歸20周年」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視頻)
    這其中,最突出的當屬港珠澳大橋。已經通車一年多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其主體工程由長達22.9公裡的橋梁工程和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組成。它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橋梁,也是中國建設史上迄今為止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在長達九年的建設過程中,這座大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被英國媒體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電視劇《大橋》正式啟動 以港珠澳大橋為創作背景
    以港珠澳大橋為創作背景電視劇《大橋》正式啟動獨家揭秘創作的幕後故事電視劇《大橋》海報。《大橋》講述了主人公賀不違、肖慧芳等中國最出色的工程師帶領眾人歷經萬難,挑戰了世界建橋史上這一「不可能的任務」,展現了工匠精神。「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近日,以港珠澳大橋為創作背景的電視劇正式啟動。該劇講述在總工程師賀不違的帶領下,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齊心打造一座超越世界橋梁的高峰、一座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心血之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帶您了解不一樣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被外媒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是我國綜合國力和民族志氣的體現。《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帶您了解不一樣的港珠澳大橋。  《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作者周強從新華社記者專業視角出發,全面記錄了港珠澳大橋從孕育到成長的全過程。
  • 港珠澳大橋傳來最新消息…
    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兩周年之際,傳來了好消息!小布從會上獲悉,目前,港珠澳大橋已實現5G網絡全覆蓋!
  • 揭秘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他為了一根沉管,96小時無休
    10月24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通車。這座全球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但同時也是中國建設史上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建設者們在當時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他們又是如何克服的?中國青年網記者為大家摘錄此前專訪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的報導,來聽聽這項「世紀工程」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主創交流:把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單位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了主創交流活動,總製片人、總導演閆東,執行總導演李凱等主創亮相活動現場,與師生一同觀看了影片,並就中國紀錄片如何走向國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等話題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和交流。「我的心情特別激動,我是來這裡尋找知音的」,閆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