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24日上午9時,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動工於2009年12月,歷時9年,投資1200億元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終於與我們見面了。
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一橋飛架三地,天塹變通途,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歷時8年,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全長55公裡。
中國人類的建造奇蹟再次震驚全世界,港珠澳大橋是世界建築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海底公路最深的跨海大橋。它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當然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離不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不畏艱難險阻的努力,創造了400多項新專,7項世界之最,填補了世界多個領域裡的空白。
如此高難度的大橋建設,凝聚了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而國內高校在大橋的建設上也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港珠澳大橋背後的高校實力。
清華大學
王牌專業:土木工程
作為國內頂尖,同時也是工學第一的學府,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的土木水利工程學院在此次工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清華大學的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教授宋二祥教授帶領的團隊為港珠澳大橋的控制工程——島碎工程的設計和建設長期提供技術諮詢,特別是對沉管隧道「半剛性」管節實施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論據和關鍵技術支撐。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李克非教授團隊曾針對港珠澳大橋中的控制性工程難題——混凝土鋼筋在強度腐蝕條件下的耐久性設計開展了長達近十年的攻關,為大橋使用壽命能達到120年提供了系統技術支撐。
長安大學
王牌專業:交通工程、道路與鐵路工程、地質工程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陝西寶雞人,先後畢業於陝西的各所高校,1982年畢業於寶雞師範學院物理系(今寶雞文理學院),後就讀西安公路學院(今長安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
長安大學此次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主要參與的研究有:沙愛民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導隧工程的關鍵技術以及劉建新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的專題研究成果,為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了方案和依據。
以賀栓海教授為首的工程控制團隊經過長期的高難度跟蹤分析,高精度梁測反饋控制,保證了大橋的精準匹配拼接和合攏,創造了外海特大跨徑橋梁建設精度的佳績。除了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蘇權科還有20多人都是總監理或總設計師。
同濟大學
王牌專業:土木工程、建築學
同濟大學在此次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多個研究團隊深度參與,破解諸多技術難題,主要為人工島的建設、沉管隧道接合與抗震、通航孔橋、抗風等貢獻了方案,確保了大橋如期建成並通車運營。
西南交通大學
王牌專業: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
西南交大這次最大的貢獻也是最關鍵的貢獻就是幫助大橋穩穩的紮根海床。
土木工程學院的卜一之、張清華教授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通過艱苦研究團隊助力港珠澳大橋120年的使用壽命,並為大橋鋼梁架設技術提出了有效建議。
馬建林教授團隊主持了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施工圖設計大直徑鋼管複合樁試驗專題研究,他們的不懈努力幫助港珠澳大橋穩穩的紮根於伶仃洋。
天津大學
王牌專業:土木工程
天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王元戰教授課題組承擔了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橋隧連接人工島沉入式鋼圓筒結構的穩定性及滲流分析工作,解決了波浪作用下軟土強度弱化、沉入式大圓筒結構破壞過程模擬等科學技術,為完善人工島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港珠澳大橋建設的主體工程包括跨海橋梁、海底隧道和橋隧連接人工島,其中橋隧連接人工島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關鍵工程之一。
華南理工大學
王牌專業:土木工程、建築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華南理工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承擔了港珠澳大橋16公裡連續鋼箱梁和大跨徑鋼箱梁結構橋梁的瀝青鋪裝技術研究任務等。
以王榮輝教授為首的多個教授博士生組成的施工監控團隊負責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的監控工作。另外還有朱良生教授帶領的海洋與海岸動力學團隊所負責的「橋位現場波浪觀測」技術對大橋的建設工作起到關鍵作用,以及張肖寧教授帶領的團隊承擔了港珠澳大橋16公裡連續鋼箱粱和大跨徑鋼箱梁結構橋梁的瀝青鋪裝技術研究任務。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組成的技術攻關組,歷時三年共同完成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監測以及預警預報系統研發與應用。此項研究榮獲中國航海學會頒發的航海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