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12日電 題:哈爾濱大劇院:一年近200場演出是如何「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
遠看如同線條流暢的廣袤沙丘,近看好似兩座潔白的高聳雪峰,與北國冰原遙相呼應,又與溼地風光融為一體……坐落在松花江哈爾濱段北岸的哈爾濱大劇院已經成為一座新的城市景觀地標。
自2016年3月20日運行以來,哈爾濱大劇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舉辦演出接近200場,且保持著令人滿意的上座率,這一「傳奇」是怎麼煉成的呢?
「源自於需求。」哈爾濱大劇院院長錢程說,哈爾濱有著悠久而濃厚的音樂傳統,廣大市民都熱愛音樂、享受音樂。不少人會坐飛機、乘坐高鐵從外地專程趕場看演出,「拉杆箱觀眾」已經成為劇院裡的獨特一景。
2010年,聯合國授予哈爾濱為「音樂之城」,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曾執掌俄羅斯斯坦尼劇院的阿爾瓦在退休後,選擇來哈爾濱大劇院擔任藝術總監。他說,正是這座城市對藝術的珍惜與尊重吸引著他。
除了依託「軟氛圍」,大劇院的成功運營更是擁有了「硬手段」。錢程一直致力於劇院建設,他說:「讓城市不再只有鋼筋水泥混凝土,而是擁有獨特的靈魂。」
《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立陶宛國家劇院話劇《英雄廣場》、波蘭華沙新劇團話劇《阿波隆尼亞》、柏林邵賓納劇院話劇《理查三世》、義大利貝裡尼歌劇院《圖蘭朵》《費加羅的婚禮》……經過院方的精心挑選和洽談,一系列具有高含金量以及國家級演出水準的歌劇,裝點著哈爾濱大劇院的「門面」。
哈爾濱大劇院還從創辦藝術節入手,努力提高演出質量,不斷打造知名度,力求實現收支平衡。目前,兩個藝術節已經成型,一是哈爾濱大劇院藝術節,二是哈爾濱之春戲劇節。
29歲的孫大為是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一名老師。2016年10月,首屆哈爾濱大劇院藝術節開幕當天,他前來觀看了改編自俄羅斯文學巨匠託爾斯泰的同名原著歌劇《戰爭與和平》,這一歌劇由有著「歌劇航母」之稱的馬林斯基劇院傾情演繹。孫大為說,在這裡,他感受到了什麼叫藝術的滋養。
《戰爭與和平》一直被視為「無法搬出俄羅斯」的鴻篇巨製,卻以4小時超長規格、600人的超大陣容,在哈爾濱連演3場。哈爾濱音樂學院聲樂藝術指導楊帆認為,馬林斯基劇院的精彩演出,以豐富的舞臺技巧消弭了語言的隔閡,為哈爾濱市民們呈現了最正宗、最純粹的俄羅斯音樂及舞臺表演藝術,既是難得的中俄藝術交流佳作,也為哈爾濱大劇院的演出上水平、上層次做出了貢獻。
如今,首屆哈爾濱大劇院藝術節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從開幕至1月底,計劃有45臺、61項劇目在此間上演。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投入這座藝術殿堂的懷抱,徜徉在歌劇與舞蹈的曼妙中。
黑龍江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侯偉認為,文化產業、文化旅遊正在成為哈爾濱這座古老城市發展動能轉化的新引擎,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