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同行評議中或普遍存在性別偏見

2020-12-1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同性相惜,異性相斥?——論文同行評議中或普遍存在性別偏見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外電

&nbsp&nbsp&nbsp&nbsp在很多科學領域,女性發表論文的數量明顯少於男性,被列為第一作者的可能性更小,也不太可能從導師那兒收到措辭亮眼的推薦信。儘管隨時間推移,這種差異慢慢縮減,但它就像一根刺一樣存在著,平時也許不會注意到,但一旦被提起或想起,仍會讓人覺得膈應。

&nbsp&nbsp&nbsp&nbsp一份新研究發現,大多數雜誌編輯在為論文挑選評議人時,會有意無意地將性別考慮在內,編輯更有可能選擇同性別的評議人。不過,也有人指出,該研究論文存在漏洞。

&nbsp&nbsp&nbsp&nbsp多領域同行評議存性別偏見

&nbsp&nbsp&nbsp&nbsp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稱,發表在《電子生活(eLife)》雜誌上的一份最新研究發現,一般而言,男性編輯更願意挑選男性評議人;而女性編輯更有可能挑選其他女性。對於男性來說,這種傾向性更強。

&nbsp&nbsp&nbsp&nbsp當然,以前也有論文研究並探討了同行評議中的性別偏見,但這些論文中的大多數集中於某個領域;而最新研究則對科學、健康、工程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出版物系列的142份雜誌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nbsp&nbsp&nbsp&nbsp該研究領導者、耶魯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家馬庫斯·赫爾默指出,科學研究的質量並不由性別決定,如果性別影響到哪個人被選做評議人,這意味著,雜誌沒有請到行業最頂尖的評議人。

&nbsp&nbsp&nbsp&nbsp德克薩斯大學社會學家珍妮弗·格拉斯對此心有戚戚焉。她說,這種情況與公司董事會如出一轍,若董事會成員或雜誌評議人局限於某一種性別,這些團體就會「錯漏」一些頂級候選人。

&nbsp&nbsp&nbsp&nbsp男性性別偏見更明顯

&nbsp&nbsp&nbsp&nbsp由於前沿雜誌會公開雜誌編輯和評議人的身份,赫爾默團隊研究了與2007年到2015年間出版的論文有關的9000多名編輯以及4.3萬名評議人的資料。隨後,他們發現了雜誌編輯的模式,也能看到不同評議人的性別偏見。

&nbsp&nbsp&nbsp&nbsp赫爾默和同事發現,男性編輯普遍存在性別偏見,但對於女性來說,整體影響似乎僅由幾名女性編輯驅動。當研究人員將這幾名「異常人士」從資料庫中刪除時,女性編輯對女性評議人的偏好也消失殆盡。

&nbsp&nbsp&nbsp&nbsp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瑪西亞·麥克納特曾任《科學》雜誌總編輯。她認為,這些數據紮實可靠,而且她也很高興看到這種差距被列出來。但她同時認為,最新研究在設計中存在一個巨大漏洞:資料庫僅僅顯示了實際評價論文的男性和女性的數量,但沒有顯示有多少人被邀請對論文進行評議。以前有科學家對地球物理雜誌進行研究後發現,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拒絕評價論文的邀請。

&nbsp&nbsp&nbsp&nbsp羅格斯大學的社會學家丹娜·布裡頓也強調了這一點。她表示,研究人員沒有考慮人們是否願意接受評議邀請。因此,可能的情況是,最初的評議人選擇庫會比最終的評議人選擇庫要更多元。

&nbsp&nbsp&nbsp&nbsp構建社交網傾向志同道合

&nbsp&nbsp&nbsp&nbsp赫爾默和同事認為,編輯喜歡挑選自己同性別的評議人,可能源於男性和女性構建自己社交網絡的方式不同,或者男人被假定為天生喜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傾向於與志同道合者相互聯繫。他們也認為,有些女性編輯可能會通過故意挑選女性評議人來使她們的領域更加男女平等。

&nbsp&nbsp&nbsp&nbsp麥克納特也指出,這樣的偏見可能與人們的天性沒有什麼關係,更有可能與社交網絡有關。她說:「我當然也有我的科學家求助對象,她們大多數是女性。另外,女科學家也傾向於做女性學生的導師,而且這進一步拓展了她們的網絡。」

&nbsp&nbsp&nbsp&nbsp布裡頓也同意這一點,她說,美國和歐洲的男性更有可能惺惺相惜,了解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同行評議中的偏見可能是學術領域現有差異的結果。

相關焦點

  • 觀點:同行評議需要被認真對待—新聞—科學網
    如果是的話,你肯定對同行評議有一些觀點。這一機制在學術交流中居於核心地位,而且在整個圈子內引發了不同人的觀點。我們的研究項目探索了關於同行評議的最好方法,涵蓋了來自論文作者、評審以及期刊編輯的諸多意見。來自各領域的研究者被要求填寫一份問卷,或者參加一些焦點訪問小組。最終,超過7400人作出回應。 同行評議是學術研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元素。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人認為這一系統已經被損壞。
  • 同行評議:單盲還是雙盲,這是一個問題 | BMC Journal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NTPNTGcz3bIF-brWcenpg 原文作者:Barbara McGillivray,Elisa De Ranieri 本周是同行評審周,我們邀您一起回顧最近發表在Research
  • 理性對待「SCI」 用好「同行評議」
    不應一刀切否定SCI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反對SCI至上,並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否定論文在科研評價中的作用。科研成果的質量取決於創新性,而不是取決於是否被SCI收錄。SCI並非一無是處,凡被SCI資料庫收錄的學術期刊經過層層篩選,凡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幾乎都要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
  • 同行評議周 | COVID-19:對科研信任的壓力測試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收錄於話題#柳葉刀COVID-19精選文章44個9月21日-25日是同行評議周(Peer Review Week),今年的主題是「同行評議中的信任」(trust
  • 評論:同行評議不應成學術造假溫床
    近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集團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科研論文。這是繼數月前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學術論文後又一次學術造假事件,緣由都是同行評議過程存在造假現象。被學術出版界視為衡量論文質量重要標準的同行評議機制,成為學術造假一個「痛點」。
  • 科學網—同行評議水太深
    這也是《酶抑制和藥物化學雜誌》編輯誤讓作者——當時就職於韓國東國大學的藥用植物研究人員Hyung-In Moon——評審自己文章的原因。 這些評審可能本身並不會受到關注:最有利的是一些有關如何提高論文水平的建議。不同尋常的是他們要多快完成這項工作:通常在24小時內。這有點太快了,上述期刊的主編Claudiu Supuran開始有所懷疑。
  • 「基於信任的同行評議制度無漏洞,但被人操縱了」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於8月18日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過程造假。大多數涉事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科技日報記者8月20日就此事向施普林格集團發去電子郵件,並得到了施普林格醫學及生物醫學出版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的回覆。
  • 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2月20日,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發布《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
  • 同行評議:臨床醫學為何成「重災區」—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倪思潔 近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
  • 話說科技出版國際英文科技期刊的同行評議(上)
    目前國內討論較多的是狹義的同行評議,即作者投稿以後,由刊物主編或納稿編輯邀請具有專業知識或造詣的學者,評議論文的學術和文字質量,提出意見和判定,主編按評議的結果決定是否適合在本刊發表。一般的科技期刊是請2-3位評審人,也有更多的。這些評議人的評議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主編對被評議的文章所做出的最終評定。
  • [人民網] 徐擁軍、張丹:完善代表作同行評議制度 力破「五唯」痼疾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2月20日,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發布《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
  • 深圳大學:疫情下對論文同行評議的再思考
    編譯:NYBC Wanbo Tai 轉載留言即可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發,吸引眾多科研工作者爭相發表最新結果,如果稍加留意,我們會發現,好多文章(甚至是CNS級別重磅論文)都首先發布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版。
  • 學者:「中國學者不愛參加國際同行評議,等於放棄話語權」
    9日,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在《科學網》發表文章,援引最新調查數據: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學者的論文發表量佔13.8%,但同行評議貢獻量僅有8.8%。 13日,孫學軍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更是警告:「國內學者不參與國際同行評議,這相當於在國際比賽中放棄當裁判。」
  • 參與國際同行評議,咱們還得加把油—新聞—科學網
    根據最新一項全球規模的調研,答案為「是的」:2013~2017年,中國學者的論文發表量佔13.8%,但同行評議貢獻量僅有8.8%。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就此在科學網發表博文,引發研究人員熱議。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直截了當表示:「國內學者不參與國際同行評議,這相當於在國際比賽中放棄當裁判。」其他幾位具有多年審稿經歷的採訪對象也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 NLP 圈同行評議對資源論文的一些誤解
    關於資源論文的危險偏見NLP 中的大多數成功案例都是關於監督學習或半監督學習的。從根本上說,這意味著我們的解析器、情感分類器、QA 系統和其他一切都和訓練數據一樣好。基於這一事實,數據和模型工程,對於 NLP 進一步的發展來說同樣重要。
  • ACL 2020|詞嵌入性別偏見難以避免?「雙硬去偏」新方法來了!
    1、詞嵌入中的性別偏見詞嵌入是指用有意義的數字向量表示詞彙表中的單詞,它們能夠捕捉單詞的語義和句法意義以及與其他單詞的關係。儘管詞嵌入向量在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它還是被批判:從訓練語料庫中繼承了無意識的性別偏見。
  • MIT下架偏見數據集,Bengio兄弟建議多引少數群體論文:BLM運動持續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杜偉、小舟、張倩繼 Yann LeCun 為存在數據偏見的算法辯護被罵退出推特之後,BLM 運動繼續在學界蔓延。MIT 宣布永久下架包含種族和性別歧視標籤圖像的 Tiny Images 數據集,並致歉。
  • 廈大教授:破SCI至上,建立同行集體評議制度—新聞—科學網
    所謂以SCI為標準,實際上就是在國外英文期刊發表論文的情況。在英文作為國際通用科技文獻評價標準的時代,客觀上說,是行政管理追求可比性、簡單化乃至國際化等傾向,把SCI捧向了頂點,走入了極端。 SCI本身並不是不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指標。更重要的是得到學術同行公認。SCI文章很難說是同行公認。畢竟SCI期刊的編輯加上審稿、編委,只是少數幾個人的認可。
  • 把脈問診開良方 對標國際建一流——天津大學學科國際同行評議工作...
    近年來,天津大學在高質量推動「雙一流」建設進程中,始終聚焦人才培養這一關鍵核心點和學科建設這一基礎支撐面,堅持以評促建、點面結合,通過多措並舉,強化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探索構建了天大特色的「SPI-IP」學科國際同行評議模式。
  • 新型同行評議跟蹤系統,如何杜絕審稿人造假?
    今年4月,《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稿107篇論文,主要源自同行評議造假,更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不知不覺,已經有人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應對。通過追蹤個體審稿人的貢獻,Publons平臺試圖減少虛假同行評議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