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暗藏被搶中國文物 公然展示炫耀侵略

2020-12-14 環球軍事

靖國神社中的一對中國石獅和一門北洋水師大炮。

【環球軍事報導】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多國用盛大慶祝活動來紀念人類歷史上的這次偉大勝利。但在日本,軍國主義幽靈依然四處徘徊。靖國神社,無疑是它們最大的精神祭壇。這裡供奉著上千名二戰戰犯,不僅被日本政客視作「秀場」,也是日本右翼勢力眼中「日本價值觀的心臟」。普通中國人對這個臭名昭著的地方並不陌生,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裡還收藏著從中國掠奪而來的各種文物和物品。正門兩側的一對極具動感的石獅,展館裡油亮的大炮,都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從東北劫掠之物,如今它們變成了炫耀侵略的「戰利品」。《環球時報》駐日記者還驚訝地發現:靖國神社「藏品」與劫掠中國的關聯,正被悄悄地刻意抹去,這成為日本人默守的秘密。

被日軍「捕獲」的石獅

出了東京九段下地鐵口往前走,就是靖國神社的正門。正門實際上只有類似牌坊的「大鳥居」,兩側是日本稱作「狛犬」的神獸,而在「狛犬」的後面,便是一對石獅,雄左雌右,雄獅右爪玩一繡球,雌獅的爪下和背上各有一隻玩耍的小獅,兩獅皆張著大口,極具動感。日本史料記載,這一對石獅是在甲午戰爭時,被日軍從遼寧海城的寺院裡掠奪的。

日本「狛犬」研究家鐸木能光2005年撰文講述這對石獅運到靖國神社的經過。鐸木引用靖國神社發行的《靖國神社百年史資料編》中的史料說,1895年2月前後,日軍攻佔海城,把城內的「三學寺」充做野戰醫院,他們意外發現寺裡的石獅。軍醫總監石黑忠直會見司令官山縣有朋時,備述其寺裡的石獅之生動。山縣表示:「既如此,務必運至日本供陛下睿覽。」之後,留守當地的奧保鞏中將在與石黑、山縣之間的書信往來中又談及挑選石獅之事。奧保在給石黑的信中稱,寺院裡的大石獅子像是新做的,不太理想;青石雕的獅子雖有年代感,可惜成不了一對;寺院大門外有兩對青石獅子,但大小懸殊,只好選了形狀好看的一隻。還「選中了雖為白石所雕,但一對有年代感的獅子」。

這3隻中國石獅子在1896年運到日本,先是送到皇宮,明治天皇玩賞一番之後,將一對白石的石獅給了靖國神社。雄獅底座上刻著「大清光緒二年閏五月初六日敬立」、雌獅底座上刻著「直隸保定府深州城東北得朝村弟子李永成敬獻石獅一對」。刻文證實這對石獅,是一個名叫李永成的佛家弟子奉納給三學寺的。不過,日本明治年間發行的《新撰東京·名所圖繪》記載,石獅是在「二十七八年之役(1894-1895年)在遼東捕獲」。為此,當時「軍中役夫組成獅子搬運組,打造堅車分運。其車後來分納於諸社寺作紀念,有一輛藏於上野的大師堂」。

「掠奪」卻美其名曰「捕獲」,如此滑稽地刻意美化背後,是一個嚴酷現實:如今,從靖國神社裡成千上萬的掠奪文物中,找到與「中國」的關聯,已經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環球時報》記者用很長時間在日本各大網絡引擎上搜索,並翻遍十幾本介紹靖國神社設施的日本書籍,最後驚訝地發現:不知何時,靖國神社藏品與掠奪中國的關聯,在日本竟然已經被無聲無息悄悄抹去,這成為日本人默守的秘密。在靖國神社官方出版的設施展品手冊裡,居然看不到一個「中國」字樣,似乎歷次侵略戰爭只是「單純的戰爭」,與掠奪財物沒多大關係。靖國神社用「低調」隱匿被掠中國文物。

油亮的旅順大炮令人心痛

「靖國」中的「靖」即是「安」,也作「護」、「鎮」之意。「靖國」即是「效忠天皇、鎮護國家」之意。靖國神社最初名叫「東京招魂社」。它被賦予強烈的國家職能和政治意圖。它的附屬設施「遊就館」佔地近1萬平方米,1881年竣工後多次修改擴建,是日本唯一公開的綜合性國立軍事博物館。以前,除了陳列古代及幕府末期、明治期間的文物以外,主要陳列日本從各國掠奪來的戰利品,炫耀「皇軍」的「赫赫戰功」。如今,這些「戰利品」已經不知所蹤,展出的多為日本戰死者的遺物,如火炮、軍服、遺書等。展館內供奉著很多臭名昭著的軍人遺物,是一個全面肯定日本歷次侵略戰爭的展覽館。

遊就館二樓設有10個主要展覽室。第一、第二展室陳列著靖國神社創建以來的文物和史料等,其中有不少圖片、模型和天皇獻給「神」的供品。第三、第四展室陳列著日本明治維新和西南戰爭殉國的「神靈」遺物和史料。第五展室陳列著「招魂社」搜集的各種遺物和資料。第七至第十展室分別是「日俄戰爭全景館」「日俄戰爭到滿洲事變館」「招魂館」和「支那事變館」。

最讓中國人傷心的地方,應該是第六展室——「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展室。一進門,就能看到一門油亮的大炮,漆黑的炮口正對著大門。下方的說明牌上赫然寫著「戰利品,清國要塞炮」。這門大炮可能因為個頭太大,實在藏不住,就索性被擺在了展室裡。現在的遊就館中,公然表明掠奪自中國的展品已經極為罕見。《環球時報》記者發現,日本參觀者往往會好奇地四處撫摸這門大炮,甚至往炮管裡看。可是,記者與中國人一起參觀時,他們往往只會表情凝重地立在那裡,看著這門大炮,不會有任何舉動。因為,這門大炮讓任何一個進入展室的中國人都感覺到了揪心的痛。

大炮口徑12釐米,炮身長3.2米,炮重1967千克,最大射程5680米。其下方的說明牌上描述:「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885年製造,由清國安放在旅順港港口要塞,用來防禦旅順。日清戰爭後,該炮保存在大阪堺市輜重兵第四連隊的軍營之中,後於昭和三十九年六月捐獻給靖國神社。大炮的尾部刻有克虜伯公司三輪交疊的標誌以及製造的編號。」《環球時報》記者走到大炮背後,克虜伯公司標誌、生產編號及年份果然清晰可見。

1894年11月21日,日本陸軍第二軍向旅順發起總攻,在不到兩個小時內就攻破了旅順外圍炮臺群,戰略重鎮落入敵手,大炮也被繳獲後運回日本。展室裡,大炮後面的背景圖是一幅與該炮來歷相互對應的「旅順陷落之日」的日軍老照片。照片中,幾名日軍正透過望遠鏡觀看不遠處日軍進攻清軍的情況。照片上配有「11月21日,日本第一師團山炮中隊視察進攻旅順情況」的說明。大炮旁邊的說明牌還展示了旅順炮臺當年的樣子和旅順港口的示意圖。

歪曲歷史隨處可見

除了「低調」隱藏劫掠文物,靖國神社各個展室對侵華戰爭的介紹充滿著歪曲。對甲午戰爭的解釋是:1894-1895年間,因朝鮮起內亂,受朝鮮的邀請並保護日本僑民而出兵中國。對「九·一八」事變的解釋是:害怕中國內亂影響「滿洲」,並為防止戰火波及,於是擴大軍事行動使「滿洲」獨立。對於「一·二八」事變的解釋為因1932年1月,上海地區抗日團體陸續增加,為了保護日本僑民而派軍隊實施鎮壓活動。對於濟南事變則解釋為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上對付軍閥,日本軍為保護僑居地派兵阻止。對「七七」事變則稱中國軍隊首先發動攻擊,日軍為還擊而引發事變。

靖國神社的廣告牌上,號召正式參拜者順路「拜觀遊就館」的用意十分明顯。「遊就」二字取自中國典籍,本意是君子交必交有德之士。這裡的宣傳冊卻寫成要參觀者「接觸、學習為國家獻出尊貴生命的英靈的遺德」。這樣侵略戰爭成了「聖戰」,戰爭亡靈被寓意成有德的「君子」,而紀錄片的解說詞竟然宣稱「參加大東亞戰爭的人中,沒有一個是為侵略而戰。」

類似對侵略戰爭的美化在靖國神社比比皆是。在「第二大鳥居」兩旁一對高大的石塔上,14面浮雕描繪了日本軍從1894年到1933年的戰史,其中9面與侵華戰爭有關,諸如1900年「攻佔天津」等。這些公然宣揚侵略戰爭的浮雕,在戰後初期是被禁止展示的。之所以至今保留,是被做了手腳。日本有文章披露,因石塔讚揚日本軍國主義,盟軍指令將其毀掉。負責執行的負責人以石塔「太大」為由,提出以在浮雕上塗水泥覆蓋。但覆蓋中做了手腳。為了保護浮雕,他們在塗水泥前先覆以薄板,以便日後容易揭掉。浮雕便在不知不覺中露出本來面目,內容繼續發酵,軍國主義幽靈繼續徘徊。

朝韓追討經驗值得借鑑

由於日本對待歷史問題的態度,再加上中日沒有相關協議,中國想要追回戰爭期間流失至日本的文物,哪怕是其中一小部分,都面臨巨大困難。儘管如此,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努力。

在這方面,韓朝討回「北關大捷碑」的經驗值得借鑑。「北關大捷碑」是為紀念16世紀末朝鮮義勇軍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侵略軍建造的。在日俄戰爭期間,侵佔朝鮮半島的日軍將「北關大捷碑」運回日本,1906年4月交由靖國神社保管。上個世紀70年代,韓國的國際韓國研究院院長崔書勉在日本發現這塊石碑,經過仔細研究後,他在雜誌上撰文披露了這一不為人知的事實。很多韓國人遂發起籤名運動,要求日本歸還石碑。2005年3月底,韓朝佛教界就要求日本歸還「北關大捷碑」達成協議。10月12日,「北關大捷碑」在離開朝鮮半島100年後終於回歸,日本向朝鮮半島歸還掠奪文物的移交儀式在靖國神社舉行。在追回被劫文物的整個過程中,韓朝通過佛教界等民間組織不斷向日本施壓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專家表示,參考韓朝的經驗,首先通過民間層面溝通好後,再上升到政府層面索要,或許是較為有效的做法。

目前,中國向靖國神社這樣的日本右翼機構追討文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他們的刻意隱瞞下,中國無法完全掌握被掠文物的信息。比如中國方面的大量證據顯示,靖國神社掠藏著一塊由晚清重臣李鴻章為北洋海軍所書的「海軍公所」橫匾。雖然1906年,在日本學習軍事的向巖向國內的「父親大人」講述了在靖國神社親眼目睹「海軍公所」匾額的經過,但是這塊橫匾如今在靖國神社已經看不到了。《環球時報》記者詢問靖國神社相關人員,他們也只用一句「對不起,我不知道」來回答。從記者最近在日本艱難查詢相關線索的情況來看,儘快全面掌握靖國神社內被掠中國文物的信息,已經刻不容緩。(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孫東民)

相關焦點

  • 靖國神社藏著被搶中國文物 曾公開宣稱是「戰爭所得」
    普通中國人對這個臭名昭著的地方並不陌生,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這裡還收藏著從中國掠奪而來的各種文物和物品。正門兩側的一對極具動感的石獅,展館裡油亮的大炮,都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從東北劫掠之物,如今它們變成了炫耀侵略的「戰利品」。《環球時報》駐日記者還驚訝地發現:靖國神社「藏品」與劫掠中國的關聯,正被悄悄地刻意抹去,這成為日本人默守的秘密。
  • 靖國神社決定調整遊就館部分涉及中國的展示內容
    八月十四日晚在東京明治公園,上千名日本市民與中國臺灣、韓國民眾一同用手中燭火排出英文字幅「靖國神社NO」,以表示堅決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並要求日本正視過去侵略亞洲各國的歷史。中新社發王健攝        日本靖國神社19日決定,對於戰史博物館「遊就館」所展示的歷史記述中涉及中國的內容,要部分調整措辭。     據悉,將被修改的與中國相關的展示內容,有「從日俄戰爭到滿洲事變」、「滿洲的歷史」、和「支那事變」等三部分。
  • 參拜靖國神社是在打開地獄之門
    8月15日仍被稱為「終戰日」,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依然在今天被眾人參拜。多年來,參拜靖國神社甚至已成為部分日本政客拉攏選民、展示右翼思想的「個人秀」,妄圖以狹隘的民族情結贏得人心。戰爭的罪人,在戰爭紀念日被參拜,這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啻為一種赤裸裸的藐視和挑戰!
  • 憤怒:這些中國人參拜過靖國神社,第七位甚至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憤怒:這些中國人參拜過靖國神社,第七位甚至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我們都知道日本的靖國神社是一個安葬日本戰犯的地方,近些年來,日本政府不顧亞洲各國的反對,上至領導人,下至普通軍國分子,紛紛前去祭奠和參拜,給人展現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死而復燃。
  • 靖國神社的「真相」: 靖國神社是什麼?【2】
    原標題:靖國神社的「真相」: 靖國神社是什麼?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度」等種種說辭。新華社/法新   美化戰爭的祭祀地   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新聞總能立即激發亞洲近鄰強烈抗議。
  • 在靖國神社看日本:充滿最冷血的侵略叫囂
    會議中途,我溜了出去,去看靖國神社。在發言中,我提到,小泉首相必須停止參拜靖國神社,現在我要看看靖國神社到底是什麼樣子。來到靖國神社的門口,高大的鳥居門旁,一塊石碑上四個大字「靖國神社」赫然映入眼帘。神社猶如公園,雖是深秋,道路兩邊的樹木仍鬱鬱蔥蔥,一些石碑散立在林間,刻著諸如「田中支隊忠魂碑」的字樣。
  • 外交部發言人就日本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答問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就日本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答記者問    問:8月15日,日本部分內閣成員參拜了靖國神社。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日本內閣成員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對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公然挑戰,嚴重傷害中國等亞洲受害國人民感情。中國外交部劉振民副部長今天上午已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表示強烈抗議和嚴厲譴責。    靖國神社問題事關日本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歷史,能否尊重中國等亞洲受害國人民的感情。
  • 靖國神社是什麼?靖國神社供奉的對象是誰?
    靖國神社到底是什麼?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從日本政客嘴中,又總能聽到參拜靖國神社「祭拜捐軀英靈,無關歷史態度」等種種說辭。  黑白鏡像之間,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走進這個日本「無冕」國家級神社這個獨特存在,感受到的,是一種荒謬的諷刺意味,和隨之而來無邊的壓抑氛圍。
  • 靖國神社是什麼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靖國神社真相·之一)靖國神社是什麼    新華網東京8月14日電(記者楊汀)對幾代亞洲人而言,「靖國神社」實在是一個能輕易攪起萬千情緒的特殊名詞。    在中韓等亞洲國家民眾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勢力否認侵略歷史、美化醜惡戰爭的代名詞。
  • 陰魂不散:靖國神社裡「供」著啥?(組圖)
    前後院之間的路旁有一對30年代建的展示帝國軍人「武功偉業」的石塔,上有表現「皇運進展」、「鏖戰奮進」的浮雕,16面浮雕中有10面與侵華戰爭有關,又是「奉天入城」、又是「佔領南京」,令中國人不堪入目。在院內的一側還有個陳列館,稱「遊就館」,陳列日本自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為止的戰史,為侵略戰爭歌功頌德。透過日式牌坊,飾有菊花徽記的白幔在拜殿前低垂,陰森中透出一股殺機。
  • 安倍晉三卸任日本首相當天,公然參拜靖國神社
    據環球網報導稱,近日,安倍晉三剛剛卸任了日本首相的職務,卸任後的他沒有了職務限制,便開始「作天作地」,竟在自己的個人社交帳號上公開宣布:他在卸任當天參拜了靖國神社,美其名曰:告慰「英靈」,這是他第二次參拜靖國神社。
  • 時隔近8年,卸任後的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
    9月19日,卸任僅僅三天,安倍晉三來到了靖國神社參拜。紅船編輯部注意到,這是安倍晉三自2013年12月以來首次訪問靖國神社。 梳理安倍晉三任職首相期間的參拜經歷發現,安倍曾在2013年12月以首相身份參拜過靖國神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曾怒斥安倍晉三此舉是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屬和倖存者的「公然犯罪行為」。
  • 靖國神社「秋季大祭」 盤點歷年日本「拜鬼」要員
    中新網10月17日電 綜合報導,靖國神社本月17日至20日舉行秋季大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基本決定不進行參拜,但將自費獻上供品作為替代。除安倍外,其內閣閣僚稻田朋美、高市早苗等人也曾數次「拜鬼」。據統計,日本戰後共有15位首相參拜過靖國神社,其中小泉純一郎等人更是多次公然參拜。日本部分政客對靖國神社近乎狂熱的「頂禮膜拜」,一直遭到國際社會強烈譴責。
  • 安倍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 耿爽:反映日方對待侵略歷史錯誤態度
    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導 據韓聯社首爾21日報導,韓國當天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向被視為日本軍國主義歷史象徵的靖國神社供奉祭品「深表失望和遺憾」。共同社報導稱,在日本舉行為期兩天的春季例行大祭之際,安倍當天早些時候通過助手向東京的靖國神社供奉了一棵樹。
  • 看小泉與靖國神社的「嘴臉」(組圖)
    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黃星原立即發表談話指出,中國方面對小泉首相一意孤行、堅持錯誤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憤慨。他希望日本政府切實履行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中日聯合宣言》這三個重要文件中作出的承諾,不要再做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破壞兩國關係的事情。
  • 背景資料:日本軍國主義的招魂社——靖國神社
    它把在明治維新以來歷次戰爭、其中多為對外侵略戰爭中死去的亡靈作為神來祭祀。靖國神社坐落在日本東京千代田區九段,佔地10多萬平方米。神社大門外兩側各豎一座高約十米的石塔。石塔建於1935年,塔身上有16塊浮雕,反映的都是為日本侵華戰爭樹碑立傳的內容,從1895年日本侵佔臺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翌年進攻上海等侵略行徑都作為「追慕」的「光榮史跡」而雕在那裡。
  • 南京遺留日本神社:日軍仿靖國神社而建(圖)
    據了解,這兩座建築是抗戰時期日軍模仿靖國神社而建的日本神社。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其改造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建國後成為江蘇省體育局工作用房。1992年3月,日本神社舊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體育中心遺留日本神社日前,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南京五臺山體育中心。
  • 靖國神社在宣揚什麼樣的歷史觀(組圖)
    然而,日本一些政客甚至國家領導人為什麼非要固執地參拜靖國神社呢?就是因為這些人的主張與靖國神社所表明的歷史觀有著強烈的共鳴。參拜靖國神社的要害,就在於表示他們認同靖國神社的歷史觀,否定日本的侵略史。這嚴重傷害了中國等受害國人民的感情。靖國神社軍鴿供養碑 新華社記者藍建中攝日本國內不少人認為悼念死者是日本的文化,中國等沒有資格對參拜靖國神社置喙。
  • 參拜靖國神社招魂 人民日報:日繼續犯錯無未來
    參拜靖國神社就是為軍國主義招魂,是對亞洲各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繼續在錯誤道路上滑下去,日本沒有未來可言  狐狸尾巴終究是藏不住的。據日本共同社21日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品。
  • 中國駐愛丁堡總領事李瑞佑:參拜靖國神社居心何在?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起遭受日本侵略戰爭之害的亞洲國家的人民和政府的憤怒和譴責。靖國神社是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和實行殖民統治的精神工具和象徵,至今仍堅持和公開宣稱侵略有理,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刑的14名二戰甲級戰犯供奉其中奉為「英靈」,並極力宣揚軍國主義史觀。日本的侵略戰爭給中國等亞洲國家帶來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