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類型的旅遊景點中,我唯獨對文物古蹟類景點最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傳統宗教場所之類,或許是因為那些優美古樸的傳統建築,亦或許是裡面清靜自然的環境。它們大多經歷了上百至千年的歷史,蘊含內容豐富,耐人品味。四川廟宇多不勝數,無意之中知道了成都境內有一座般若寺,便一直記在了心上。
般若,是佛教梵語praina音譯,所以此處它的正確讀法音同「波惹」,般若寺,素未謀面卻對它有種熟悉的感覺,原來早在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就見過這兩個字,並且在大眾熟知的電影《倩女幽魂》中也出現過,這也是我對它一直充滿好奇和嚮往的原因,其實在全國名叫般若寺的廟宇很多,成都境內的這座般若寺只是其中一個,並且在蜀地眾多名剎之中並不出名,所以知者甚少。
般若寺位於距離成都60公裡左右的都江堰市蒲陽鎮丹鳳山中,距離中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僅10公裡左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寺廟坐落在山中,從蒲陽鎮出來沿著蓮花湖公路開車行駛大約5公裡左右,便能在路邊看見般若寺的指示牌,主路邊上一條不起眼的密林小道一眼看不見盡頭,那裡便是通往般若寺的入口。
般若寺的位置十分隱蔽,整座寺廟掩映在叢林深處,不漏一邊一角,絲毫看不出寺廟蹤跡,寺周方圓幾裡不見人煙,如果沒有馬路邊那個唯一的指示牌,第一次去的人怕是不容易找到,真的是深山藏古寺啊!
穿過曲折的密林小道到達般若寺,一座題刻著「般若勝境」的石柱牌坊門出現在眼前,兩側石柱上分別題刻「古剎悟禪機才知色相本是空,深山參佛理大覺是非無掛礙」,楹聯題額透露出超凡脫塵的意境,禪意濃濃,引人入勝,步入般若勝境,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
萬籟俱寂,唯有山中鳥語,整座般若寺建築依山勢重疊而建,殿宇八重,山門天王殿為第一重,依次有燃燈古佛殿、地藏殿、接引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規模不小。精巧別致的山門殿屋簷前掛滿彩色燈籠,燈籠上有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蓮花圖案,看似喜慶,實則莊嚴。
此寺雖與《倩女幽魂》中的般若寺無關,但卻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關。據資料介紹,都江堰般若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上千年,因為寺中曾珍藏過全國僅三部之一的《般若經》而得名般若寺,《般若經》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簡稱,我們所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般若經》的心髓。那部珍貴的《般若經》如今珍藏在哪不詳,但在般若寺山門前,卻有《心經》的全文碑刻,這在其它寺廟少見。
松竹環繞、濃蔭蔽日中的般若寺也曾被稱為「川中勝景」,只是經過了歷代毀壞與重建,就在40年前它還是一片頹敗荒蕪,又經歷了08年5.12大地震,如今的景象恐怕已不能與往日的「川中勝景」相比,但初次見到仍然被深深吸引,可想曾經的般若寺又是怎樣一幅勝景。
在山門殿背面有一幅水墨畫風的般若寺全景圖,畫中兩山合抱,古寺居中,遠山含黛,白雲悠悠,頗具古風,一幅「清風談般若,明月照禪心」的對聯更是意境深遠,令人心生嚮往。
穿過燃燈殿、地藏殿,沿著布滿青苔的石逕往上便是接引殿,也是般若寺的老山門,比起下面的新山門確實多了些許古樸,殿中西方三聖手持蓮臺,接引眾生。
接引殿後是慈航普度觀音殿,殿前一側的曼陀羅花開得正豔,曼陀羅在佛教中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意為「壇場」,在現實生活中曼陀羅是有毒的植物,但在佛經中曼陀羅花則代表著給人美好和愉悅的感受,此處曼陀羅也是十分應景。
穿過觀音殿來到大雄寶殿,處於對神靈的敬畏,我們只在殿外觀賞,殿內敲磐的老婆婆很熱情直爽的邀請我們到殿內叩拜祈福,令人無法拒絕。在整座般若寺內很少看到僧人,基本每座殿內看到的敲磐人都是頭髮花白的居士婆婆,她們手持念珠誦著佛經,面容慈祥帶著微笑在,熱心地指導香客敬香事宜,她們是一群活得瀟灑自在的人。
最後一重大殿為藏經樓,樓高兩層,一樓為華嚴三聖殿,二樓為藏經閣,站在藏經樓上俯視腳下的般若寺,青瓦小殿隱匿在蔥蘢的密林中,林中有寺,寺中有景,相比較那些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禪林,般若寺就顯得小巧而精緻。
靜謐清幽的般若寺不失為一方淨土,置身其中身心得到片刻寧靜,使人忘卻煩惱,十分適合登山、尋幽、賞景。離開般若寺時令人戀戀不捨,因為走出般若勝境,終究還是會回到現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