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三國時期,而貼春聯的習俗,則源於五代後蜀國主孟昶。
傳說孟昶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正是我國第一副春聯。
從王侯將相到民間佳話,從文人墨客到才子佳人,或多或少都和對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才女出上聯「日月為明,明日月」,唐伯虎巧對下聯,才女面紅耳赤。
正德年間,唐伯虎四處遊歷,來到一個文人墨客聚集的茶館裡。
來到茶館之中,正好趕上對對聯的時候,一個女子站在眾人中間,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日月為明明日月」。
茶館好多才子大顯身手,有一人對「魚羊成鮮鮮魚羊」,眾人紛紛叫好,唯獨那位才女頗不以為然,她解釋說雖然是拆字,但是缺少了一些韻味,眾人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唐伯虎在一旁觀看已久,心中早就有了妙對,於是他脫口而出「少女為妙妙少女」。
這句下聯一出,在場之人紛紛拍手叫好,此聯既是拆字聯,又讚美了少女的美妙,最後用「妙少女」作為結尾,更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那才女本就出落得幾分姿色,如今又被誇贊,她耐不住羞澀,面紅耳赤的跑了出去。
大文豪蘇軾,在對聯的造詣上更是首屈一指。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遊在城外遊玩,看見小路之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忽然來了靈感,隨即吟出了一副上聯:「踢破磊橋三塊石」。
蘇軾說出了上聯,秦少遊一直悶悶不樂,心想自己竟然被一副對聯難住。蘇小妹看見丈夫不開心的樣子,就上前詢問緣由,秦少遊就把對聯一事說了。
蘇小妹二話沒說,只在紙上寫了一個「出」字,然後用剪刀把這個字剪成兩段。秦少遊一拍腦門,想到了一副下聯,他脫口而出「剪斷出字兩重山」。蘇軾聽到後哈哈大笑,二人也因此化解了一場尷尬。
有的對聯只能耽於下九流之中,而有的對聯則立境高遠,名傳後世。
北宋文人王禹偁,在太守府上做客,當時太守出了上聯,「鸚鵡能言難似鳳」,意思是說鸚鵡雖然可以學舌說話,但是終究比不上鳳凰,當時無人能對上下聯。
王禹偁悄悄地在屏風上寫出來,「蜘蛛雖巧不如蠶」,蜘蛛雖然也能靈巧織網,但不如蠶吐絲,可以做成衣裳。
千百年來,關於對聯的趣事數不勝數:
上聯:雞犬過霜橋 一路梅花竹葉;
下聯:燕鶯穿繡幕 半窗玉剪金枝。
上聯:人說之人 被人說之人說 人人被說 不如不說;
下聯:官管之管 被官管之管管 管管被管 不如不管。
《中華對聯精粹》這本書中涵蓋了所有傳統的對聯,是中國古代經典的通俗化讀本。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中華傳統經典精粹》是一部中國古代經典的通俗化讀本,精選《大學》、《論語》、《中庸》、《老子》、《莊子》、《商君書》、《管子》、《墨子》、《鬼谷子》等18部先秦傳統經典進行精粹,
並結合社會現實,加以注釋、譯文和點評,賦予了這些經典以新的時代內涵,為大眾提供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養的寶貴精神食糧。
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本才49元錢,只要一張電影票的價錢,就能讓您感受古典文學的樂趣,讓您的孩子愛上古典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