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峰 十點人物誌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名人傳》。
昨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創作的藝術理論與淵源,還有音樂對他創作的深刻影響。尤其是貝多芬的音樂,讓他不得不屈服於一種偉大的藝術力量對自身所產生的震懾。由此,我們也發現託爾斯泰在性格上的剛愎。
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故事,在託爾斯泰的晚年,他又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文字收穫呢?
下面,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關於《復活》
《復活》與《科勒策奏鳴曲》的創作時間之間相隔了十年,這十年是託爾斯泰日益專心致力於道德宣傳的十年。《復活》與其所渴望的永恒生命所期盼的終極也被十年所分隔。
可以說,《復活》是託爾斯泰藝術上的遺囑,同《戰爭與和平》一樣,標誌著他藝術創作的成熟時期。《復活》是他暮年最大的成就,也是最高峰的作品,也許是最高的高峰——若排除最雄偉的話,是那在雲霧中消失的巔峰。
此時的託爾斯泰已是古稀之年。他著眼於世界、自己的人生、昔日的錯誤、信仰,以及聖潔的憤怒。他居高臨下地審視著它們。這思想同以往的作品中表述的思想一樣,反對虛偽、嫉惡如仇。
但是藝術家的精神表達與《戰爭與和平》中的一樣,都是凌駕於自己的主題之上。
在《科勒策奏鳴曲》和《伊萬伊裡奇之死》的陰沉嘲諷、騷動浮躁的心情之外,還加入了一種宗教式的靜謐——這是發自內心確切地反映世俗,從現實世界分離出來的一份明淨。有時,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成為了基督徒式的歌德。
我們在託爾斯泰後期的作品中所發現的藝術特徵,在這兒又有所表現了,尤其是凝練的敘述,在一部長篇小說中要比在一部短篇小說裡顯得更加突出。《復活》十分完整統一,這一點同《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截然不同。
書中基本沒有穿插小故事,只有一個情節在作品中十分緊湊地進展,其他細枝末節都圍繞著這一主線。與《科勒策奏鳴曲》一樣,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一種逐漸清晰、堅實、毫無顧忌的寫作性觀察,使他看到了人類的獸性——「人類那頑強可怕的獸性,越是未被發現,越深邃於所謂的詩意的外表之下,也就越讓人感到可怕。」
▲ 電影《復活》劇照
雖然《復活》中沒有他年輕時創作的那些作品那麼和諧完滿,儘管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戰爭與和平》,但是,《復活》仍不失為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美好的詩篇,或許也是最真實的詩篇。
在這本書中,我能夠看到其他任何作品裡都看不到的託爾斯泰那明亮的目光,淡灰色的眼睛無比深邃,「那種直透人心的目光」,能夠令每個心靈看到上帝的存在。
信仰與現實的交戰
託爾斯泰的相貌具有一定的特徵,因此其形象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寬闊的額頭上深深地刻著兩道重重的皺紋,雪白濃厚的眉毛叢生,長老似的鬍鬚不禁讓人聯想起第戎城中的摩西。
蒼老的面容很溫和、慈祥,但往日的那份病患、憂傷的印跡依然存在。
從二十歲獸性的粗野到塞瓦斯託波爾當兵時的嚴肅、僵硬,再到現在,他的變化有多大啊!但是,他那雙清亮的眼睛仍舊深邃敏銳,顯示著無限的坦白,他不隱瞞一切,而又能洞察一切。
在託爾斯泰去世九年前,他給聖教會議的回信中寫道:「多虧了我的信仰,我才能平靜歡樂地生活,並能夠在平靜歡樂中走向死亡。」看到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古時候的一句諺語:「我們不該在人臨死前稱其為幸福的人。」
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是:當你一輩子都在期盼著愛的世界的到來,你看到的卻是地獄般的景象,因為惶恐而不得不閉上眼睛。另外,即使你具有和託爾斯泰一樣的真切意識,也無法確保你的生活與你的原則完全一致。
在此,我們觸及到了他的暮年時——是不是可以說是他最後三十年最大的痛處呢。對這一痛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虔誠而膽怯的手輕輕觸摸它,因為託爾斯泰在儘可能地將它隱藏。它不單屬於死者,也同樣屬於他愛過、並愛著他的其他人。
他一直都沒法把自己的信念傳達給他最愛的人,他的妻子和兒女。我們看到,他的忠實伴侶能夠勇敢地分擔他在生活及藝術創作上的重擔,對於他放棄藝術而改奉她所不了解的一種道德信仰時,她感到十分痛苦。
▲ 託爾斯泰的妻子與小女兒
當自己不再為最好的女友理解時,託爾斯泰痛苦萬分。他曾給丹納羅莫寫信說:
「我深切地感受到下面幾句話的真切道理:丈夫和妻子不是分離的兩種生靈,他們應該是合二為一的……我強烈希望能夠把那種讓我超脫人生苦惱的宗教意識傳遞給我的妻子,哪怕只是一部分也好。我期盼著能夠將這種意識傳遞——不是由我,而是由上帝——給她,雖然這種意識不易被女性所接受。」
他與家人思想上的距離使他苦惱;他為無法逃避的世俗交際而苦惱,他為來自世界各地令人厭惡的客人而苦惱;他為那些疲於應付的美國人和時尚人物的來訪而苦惱;他為家中強迫他過的那種「奢侈」生活而苦惱。
但是,根據曾經到過他那簡樸的屋子裡的人的敘述,他所指的「奢侈」其實只是最低的生活標準。
幾件樸素的家具,一張鐵床,幾把破椅子,光禿禿的牆壁!這份舒適的「奢侈」竟會讓他難堪,成為他揮之不去的苦惱。在《法蘭西信使報》上刊登的他的第二篇短篇作品中,他就自家的豪華景象與身邊的苦澀貧困慘狀作了對比。
他為此寫道:我的活動,不管在其他人眼中是多麼有意義,它都在逐漸喪失,因為我的生活無法同我宣揚的東西完全一致。
逃離與死亡
託爾斯泰在1879年6月8日寫給妻子的一封信中,暴露了他晚年思想深處的痛苦:
我親愛的索菲亞,很長時間,我都因為生活與信仰的不一致而感到痛苦。我不強迫你們改變自己的生活和習慣。而且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疏遠你們,因為我想,如果我離開,我將帶給你和年幼的孩子們一定的影響,並且給大家造成極大的痛苦。
可是,我實在無法再像過去的這十六年那樣,繼續生活下去,不能偶爾與你們抗爭,讓你們感到不快,偶爾屈服於我那早已習慣了的圍繞在我身邊的影響和誘惑。
現在,我決心實施我思考了許久的計劃:我要離開……就像印度老人那樣,到了六十歲便隱居山林,猶如信教的老人,自願將自己的殘年奉獻給上帝,而不是通過說笑打趣、胡鬧、玩球之類的事情消磨時間。
我也一樣,已經年屆古稀,我一直想獲得寧靜與孤獨,而且,如果得不到一致的話,那至少也不要在我的生活與良心之間出現不一致。假如我離開,你們必然會哀求,在經過一番爭辯後,我勢必心軟,或許當我本應將決定付諸實施時,反而會放棄。
我的做法若令你們傷心難過,那麼請你們原諒我。尤其是你,索菲亞,請你離開我吧,不要找我,也不要恨我,更不要責怪我。我雖然要離開你,但並不表示我對你有什麼怨恨……
我知道你不會,你也無法像我那樣去觀察和思考。所以你根本無法改變你的生活,無法為那些你並不認為的東西犧牲。對此,我沒有絲毫怪你的意思,相反的是,我會滿懷愛意與感激地回憶我們共同走過的那段漫長的三十五年,尤其是前半段時間。
你用你那天賦般的堅定與忠誠,勇敢地承擔起你所認為的一切使命。你不僅給了我,還給這個世界你所能給予的。你付出了巨大的愛,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卻要分道揚鑣。
我難以相信,我自己竟是罪魁禍首。我很清楚,假如我因此而改變,那並非是為了我的快樂,也不是為了世界,而是因為我不得不這樣做。我無法指責你絲毫不聽我的,我反而要感謝你,我會永遠心懷愛意地去回味你所帶給我的一切。
別了,我的索菲亞,我愛你。
在最後的逃離途中,他四處流浪。他曾投宿到一所修道院,然後又上路,最終病倒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城裡。彌留之際,躺在病榻上的託爾斯泰痛哭流涕,他的淚不是為自己流,而是為那些不幸的人。他哽咽地說道:
「大地上有千百萬生靈正在忍受煎熬,但你們為何都在這裡照顧一個列夫·託爾斯泰呢」?
1910年11月20日早上六點多,他所提到的「解脫」終於到來了,「死亡,是一種幸福的死亡……」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了託爾斯泰的作品《復活》,以及他的晚年在理想與現實之中的掙扎,還有最後的逃離與死亡。到這裡,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就讀完了。
《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名人傳》⑧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名人傳》⑦ | 苦難,一門人生必修課
-領讀-
辛峰,青年作家,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十點課堂邀約作者。著有長篇小說《西漂十年》,文學評論集《文字的風度》。微信公眾號:西漂十年(ID:xipiaoshinian),個人微信xinfengshanghai,現居西安。
-主播-
宸聲,電臺主播。有一種對白是文字幻化聲音後的遇見。微信:宸聲(chen-voice)。
▼ 戳這裡,經典人物傳記免費聽閱讀原文
原標題:《《名人傳》⑩ | 人生怎麼過,才不算後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