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徑雷達:穿透雲霧的觀測「利器」

2020-12-12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 安大偉

採訪人:本報記者 李慧 通訊員 張海真

本期觀點:

遙感監測技術可快速方便地獲取地表大範圍觀測區域的空間分布特徵,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能夠透過雲層直接觀測地表信息並實現米級解析度觀測。

SAR如何穿透雲霧識別「偽裝」

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24小時不間斷監測天氣情況,風雲四號A星每15分鐘對我國區域的天氣觀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5分鐘局地觀測,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組合每天6次「巡查」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入汛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每天利用風雲三號、高分等多源衛星,對我國的重點湖泊、水庫、河流等進行監測,包括鄱陽湖、洞庭湖,丹江口水庫、密雲水庫以及官廳水庫等。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具有穿透雲霧、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能力,可幫助人們快速了解目標地區洪水災害影響情況。

7月中旬以來,安徽淮河流域遭遇強降雨。「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7月20日開閘洩洪,蓄滯洪區啟用。

監測淮河期間,由於降雨一直持續,光學衛星受到雲、霧遮擋的影響,難以對地表進行全面有效的觀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第一時間獲取風雲氣象衛星、高分三號衛星SAR等資料,持續監測淮河流域蒙窪蓄洪區及周邊水域水體變化,為防災減災以及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安大偉說,與常規成像方式不同,SAR往往僅用單個輻射單元,沿直線依次在若干個位置平移,且在每一個位置發射一個脈衝信號,接收相應發射位置的雷達回波信號並儲存起來,然後通過信號處理的方法產生一個等效的長線性陣列天線,這也是和常規地基空基雷達觀測原理不同的地方。

由於SAR工作在頻率較低的微波波段,雷達波束能夠有效穿透雲層實現全天候的觀測,而且SAR的解析度高,可以有效地識別「偽裝」並且能穿透雲、霧等自然掩蓋物,因此,採用星載SAR觀測系統能夠獲得全天候超高解析度的氣象災害圖像信息。

實際上,SAR技術在國內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那時,中科院電子所的SAR技術還處於測試階段,但是由於汶川上空雲層較厚,當時的星載和機載光學觀測設備都無法透過雲層觀測到地面的詳細情況,國家緊急調用飛機搭載處於測試階段的SAR觀測震後汶川精細地貌情況,在精準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SAR未來發展勢頭強勁

因星載SAR可穿透雲、雨、霧、沙塵暴等,具備全天候工作能力,故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將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目前,能夠方便使用的SAR衛星數據主要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哨兵一號衛星以及我國的高分三號衛星。高分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搭載空間解析度最優可達1米的C波段多極化SAR的民用衛星,具備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多的成像模式(包含波成像等12種成像模式)。此外,雷達波段的選擇相當重要。對於星載SAR,波段選擇主要考慮了大氣傳輸窗口、頻率和極化對信息提取的影響、圖像質量與設備複雜度之間的權衡等因素。

大氣中的氧氣、雲、霧和雨等對高頻電磁能量吸收明顯,在幾個頻率上有尖銳的吸收峰值,並且雷達信號在穿透電離層和對流層時會產生相位失真、極化旋轉和損耗等,會使圖像出現誤差,甚至難以成像。星載SAR的工作頻段適宜選擇L、C、X波段,用於航空測量、航空遙感、衛星大氣海洋觀測、航天偵察、圖像匹配製導等。

目前,國際上SAR衛星系統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除了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也已進入該領域,如印度與美國合作的NISAR、韓國的KOMPSAT5/6等項目。此外,新模式新技術不斷湧現,這在傳統強國研發下一代SAR衛星系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數據應用方面,除傳統的單幅圖像應用之外,數據集應用更受青睞,如多極化圖像、多幅圖像的時間序列分析等。應用領域也圍繞陸地、海洋、森林和大氣等方向,進行深層次應用與業務化探索。「在不遠的將來,SAR將成為風雲衛星載荷中的一員,通過多頻、多極化等先進技術,對大氣和地表同步進行全天候精密監測,成為國民經濟與建設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安大偉表示。

相關焦點

  • 衛星與網絡: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就已成為空間對地觀測發展的「熱點」,使空間對地觀測跨上了一個新臺階。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是以SAR為有效載荷的偵察衛星。
  • 間諜衛星可拍出「水晶般清晰」的照片,功能足以穿透牆壁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2日電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無論陰晴圓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新衛星可使用雷達在地球任何地方產生高解析度圖像,並且其強大功能足以穿透建築物的牆壁。
  • 間諜衛星可穿透雲層拍出「水晶般清晰」的照片
    間諜衛星可穿透雲層拍出「水晶般清晰」的照片科技日報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無論陰晴圓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新衛星可使用雷達在地球任何地方產生高解析度圖像,並且其強大功能足以穿透建築物的牆壁。
  • 洞察天下的中國對地觀測衛星
    2016年8月10日發射的高分三號是解析度1米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是世界上性能最先進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能全天候和全天時實現全球海洋和陸地信息的監視監測,服務海洋、減災、水利及氣象等行業。它有12種成像模式,除傳統的條帶成像和掃描成像模式外,還有面向海洋應用的波成像和全球觀測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 哥白尼哨兵-1C衛星雷達天線首次展開雙翼
    民航資源網2020年8月17日消息:通過模擬零重力環境並固定在特殊裝置上,哥白尼哨兵-1C衛星的12.3米寬、860公斤重的合成孔徑雷達(SAR)的雷達天線,首次成功的在位於德國腓特烈港的空中巴士綜合技術中心展開雙翼。
  • 為什麼要把雷達放到氣象衛星上?
    星載降水測量雷達  星載微波輻射計  目前,我國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C星上已經有了一個能夠穿透雲雨的儀器——微波輻射計。但是,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的研製絕非重複勞動。  而與之相比,降水測量雷達則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一些。它工作時,會主動向大氣發射電磁波。一道道電磁波穿透雲雨,與雨滴相互作用後,就能帶著降水量信息,反射回到衛星上了。  雖然微波輻射計可以測量降雨量,但是其收集到的輻射信息容易受到地表輻射的幹擾,所以精度不是很高。
  • 雷達遙感監測建築安全和自然災害,「東方至遠」通過InSAR技術實現...
    千億級雷達監測市場雷達衛星產品的核心優勢與應用案例雷達衛星之所以能對地面沉降、建築變形進行精確地預警分析,得力於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測量技術(InSAR)的不斷成熟。雷達衛星獲取的每景數據可達數千平方公裡,每平方公裡可採集數萬個點位,形變測量精度最高可達年度毫米量級。相比於光學衛星對白天和無雲天氣的工作要求,雷達衛星獲取數據不受晝夜、天氣的影響。這些技術特性決定了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產品能率先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面向不同行業應用形成穩定的標準化產品。
  • 日本新型氣象雷達可在10秒內觀測雨雲
    據新華社東京9月1日電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和大阪大學、東芝公司的研究小組日前正式公布了一款新型氣象雷達,這種雷達能在最短10秒內對迅速變化中的積雨雲進行立體觀測,這種積雨雲往往會引發暴雨和龍捲風。
  • 福建開展無人機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
    近日,福建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聯合新華網無人機培訓學院於福建羅源氣象實訓基地開展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毫米波測雲雷達則獲取了十分有價值的回波基數據。圖為無人機氣象觀測與雷達定標試驗現場。
  • 華南暴雨試驗2020年度高空加密觀測和雷達觀測啟動 首次全程採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5月1日凌晨2時,位於廣東省陽江、清遠、河源、汕頭四個高空氣象觀測站開始啟動加密觀測。這也意味著為期兩個月的暴雨試驗2020年度高空加密觀測開啟。圖片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提供坐標——北京與廣東5月6日,此次課題負責人、氣科院首席研究員劉黎平帶領的雷達團隊坐在北京的辦公室裡遠程查看著2000公裡之外傳來的數據。在中國暴雨「前線」,廣東省四個高空氣象觀測站每天2時和14時加密觀測。
  • 軍用雷達分類
    「雷達」一詞是英文RADAR (radio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的音譯,原意是無線電探測和測距。雷達具有發現目標距離遠,測定目標坐標速度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點。因此在警戒、 引導、武器控制、偵察、航行保障、氣象觀測、敵我識別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戰爭中一種重要的電子技術裝備。
  • 解放軍六院成立的607所——機載雷達研究所
    作為專業機載雷達研究所,607所在三線建設初期,一邊搞基本建設、一邊搞科研,在艱難困苦中先後研製了多型機載雷達裝備,填補了國防機載雷達的空白。 607所建初期先後完成了「射雷-2號」的設計定型和317、317甲,JL-7雷達、JL-10雷達,204、698雷達和連續波發射機正式樣機的研製,開展了205截擊雷達、PD雷達和相控陣雷達技術的預研工作。
  • 聚焦搜尋馬航MH370各國軍力:海空利器大盤點(圖)
    據稱,美國衛星完全覆蓋了MH370航班失聯區域,有分析稱,其kh12光學衛星、「長曲棍球」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使用合成孔徑雷達的海洋衛星等都加入了觀測。  一般來講,衛星在搜救行動中至少可擔負影像判讀、氣象服務、尋找恐怖襲擊證據和無線電信號收集等四個方面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