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推動農大與農科院合署發展,改革一年多來成效初顯

2020-12-12 中國教育在線

  核心閱讀

  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一年多來,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改革前,一學一研,雖各有特色,卻力量分散。改革後,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應用等方面蹚出了新路子。

  在山西,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是農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三農」的兩個基本力量,一學一研,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農業技術人員。

  如今,山西正在謀求農業轉型發展新路,農大與農科院資源分散、同質建設,造成了農業科研資源配置的低效與浪費。去年10月1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名稱為「山西農業大學」,同時保留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牌子,一個黨委、一套班子。

  合署改革大幕正式拉開。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確定了《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實施方案》的主導思想和四梁八柱,省長林武對新農大的改革發展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年多來,山西農業大學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優勢互補

  科研隊伍更加強大

  42歲的王斌是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研究員,今年他評上了碩導,招了第一名研究生。這得益於農大與農科院的合署改革。

  過去,農大、農科院的科研團隊雖各有特色,但力量分散。現在,農大的7個學院與農科院的9個研究所(中心)整合為10個新學院,人才、學科、研究所、實驗室各種資源實現共享。

  「如果不是這次改革,我至少還得5年才能當上碩導。」王斌說,受限於農科院的體制機制,只有少數研究員才有資格帶研究生,如今,一大批像王斌這樣的中堅力量加入碩導隊伍。

  「農科院不缺項目和基地,缺的是人,農大正好可以提供人才支持;農大注重基礎性研究,農科院的強項是推廣應用研究。雙方優勢互補,科研隊伍更加強大。」王斌說。

  改革後,農科院由公益一類變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科研團隊可以與政府、企業合作爭取社會項目,職工收入也大幅提高。

  有了更多獲得感,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以王斌所在的資源環境學院為例,從今年6月到10月中旬,4個多月時間,新增科研項目22項。

  「農科院的環資所和農大的資環學院在土壤培肥與質量提升、生態環境保護、鹽鹼地治理等方面有幾十年的合作交流歷史,整合後合作渠道更為暢通。」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陳斌介紹。

  同樣受益的還有農大師生。「現在,我們能在農大太原龍城校區的昆蟲標本館、農科院的果樹所等地實習,豐富的實習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選擇未來發展方向很有幫助。」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大四學生郭鵬輝說。

  校院合署改革以來,山西農業大學投入246萬元,在大同、忻州、呂梁等市的8個地方專業研究所建設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科研人員走上講臺,把科研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學實踐;青年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在實踐中鞏固學習所得。

  打破圍牆

  人才、技術、資源共享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對發展黃花產業作出重要指示。「我們立即行動,將園藝學院的種質資源、基因組研究等基礎研究優勢與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應用研究優勢相結合。」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說。7月30日,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研究院涉及園藝學、植物保護學、作物學等7個一級學科,研究領域覆蓋了黃花菜全產業鏈。131名研究人員包括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行業管理人員、種植大戶等,貫通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推廣、轉化落地以及政策制定等政產學研用不同領域。

  「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能夠實現大規模、跨學科成立,得益於合署改革提供的人員、空間和資源條件。」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李森對研究院的發展充滿信心,「研究院將蹚出科技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新路子。」

  為了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合作堵點,合署改革還提出了「谷城院」深度融合發展專項改革方案。8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印發,推動山西農谷、大學城和科研院所融合發展。

  建設山西農谷是山西省農業領域三大省級戰略之一,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將6個學院落地山西農谷辦學;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合作成立了「鄉村調查研究院」……人才、技術、資源在「谷城院」實現互通共享。

  「我們要打破圍牆,真正走出校門辦大學。將教書育人、科研創新與農谷建設協同推進,實現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運用、服務『三農』的有機融合。」廖允成介紹。

  確保成效

  配套改革同步推進

  「原農科院有18個職能部門,原農大有26個職能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劃分過細等問題。本著『一類事項歸口一個部門,由一套人員負責』的思路,將其整合為12個大部。」山西農業大學組織人事部部長閆海冰介紹。為確保合署改革順利進行,「大部制」、「院辦校」、職員制改革、分類考核機制改革等配套改革專項方案同步推進。

  組織人事部是整合後的12個大部之一,由黨委組織部、人事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等合併而成。「原來的管理體制下,管理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的培養分屬組織部和人事處管理,轉崗通道很難打通,人員特長難以發揮。組織人事部成立後,能統籌考慮三類人員的培養、評價和考核情況,規範崗位管理的同時,激發人員活力。」閆海冰說。

  「大部制」將部門之間的協調轉化為部門內部的協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這個過程涉及很多幹部的進退留轉。廖允成說:「退出職務的管理人員將轉為相應職級職員,學校在職務之外開闢了職員等級晉升通道。」

  「院辦校」改革也是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國內大學普遍實行垂直管理模式,人、財、物等辦學資源高度集中在學校層面。院校合署改革後,山西農業大學將10個整合學院和18個研究機構作為改革試點,賦予學院人事管理、財務資產、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等方面40多項自主權,構建了二級機構的法人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學院辦大學」。

  為了確保學院接得住權、用得好權,山西農業大學正逐步建立學院行政運行機構和學術權力運行機構,完善配套制度。廖允成說:「3年過渡期後,我們將實現從政府主導合署到形成內生動力的轉變,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

相關焦點

  • 大學+農科院等於什麼
    核心閱讀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一年多來,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改革前,一學一研,雖各有特色,卻力量分散。改革後,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應用等方面蹚出了新路子。
  • ...葛海霞)今天,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科院校院合署改革一周年...
    山西新聞網10月19日訊(記者 葛海霞)今天,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科院校院合署改革一周年座談會在山西農業大學龍城校區舉辦。 合署改革一周年座談會現場 2019年10月19日,省委、省政府著眼山西省高等教育和農業科研改革發展大局,推動山西農業大學和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成立了新的山西農業大學。
  • 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上)
    2017年,作為推動山西農業現代化的戰略之舉,山西農谷正式掛牌成立;2018年5月,省政府批准山西農谷成為全省唯一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2019年,國務院批准依託農谷設立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山西農谷成為全國四大農高區之一,農谷建設也從省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型」的發展目標,今年,山西農谷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性進展。
  • 山西農大出臺《新農科建設本科教育行動方案》 - 山西新聞網
    近日,山西農業大學制定發布了《新農科建設本科教育行動方案》,充分發揮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帶來的資源整合優勢,強力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對標一流專業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著力提升農科教協同育人的成效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
  • 拉薩夜間經濟發展成效初顯
    拉薩夜間經濟發展成效初顯 2020-10-27 19:4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科學網—山西農大聘任首批學術院長
    本報訊 日前,山西農業大學舉行首批學術院長聘任儀式,蘭州大學教授南志標等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受聘。
  • 樓陽生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調研並出席神農科技集團揭牌儀式
    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實施「特」「優」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高區(農谷)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真正成為引領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擎。省領導李鳳岐、王一新、王成參加。建設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是樓陽生親自提出、持續推動的重大省級戰略。
  • 神農科技集團正式揭牌 |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再赴山西農谷調研
    神農科技集團要肩負起全力打造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的重大使命,儘快完成重組,聚焦主業,形成板塊優勢。二要推動谷城院融合發展。持續把谷城院一體化發展作為農高區(農谷)的獨特優勢、目標方向、重大任務,作為山西農大和廣大師生創新創業的廣闊舞臺,打破思想的圍牆、物理的圍牆,為農高區(農谷)建設提供強大動能。三要貫通產學研。
  • 泉州:德化縣棘胸蛙養殖業發展成效初顯
    (原標題:泉州:德化縣棘胸蛙養殖業發展成效初顯) 一是全縣現建有棘胸蛙養殖基地
  • 《2017全域旅遊發展報告》發布 改革成效初顯
    近日,國家旅遊局財務規劃司發布《2017全域旅遊發展報告》,報告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全域旅遊自2016年至今的發展狀態,從全域旅遊應運而生到各地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全域旅遊」為基礎,在旅遊體制機制上不斷創建亮點,並開發出省市、地市及縣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經驗和模式。報告總結了全域旅遊兩年來取得的成效:體制機制創新、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改善。
  • 太谷:向山西「農業矽谷」大步邁進
    2016年11月11日,在省政府第136次常務會議上通過了山西「農谷」建設初設方案,決定在太谷全縣域內建設山西「農谷」。  從建設山西「農谷」概念的提出到正式上升為省級戰略的一年多時間裡,古老的晉商故裡,每一天都在激情演繹著更高、更快、更強、更美的澎湃樂章。
  • 青海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圖/曲麻綠色江源雪豹監測隊中新社西寧2月29日電 (魯丹陽)記者29日從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自2005年啟動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來,「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近212億元(人民幣,下同),先後實施三大類30項工程。當地2019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近9876元,為2005年的4倍左右,生態保護建設成效初顯。
  • 南寧市基礎設施「物流網」建設初顯成效
    重點項目示範帶動 樞紐經濟加快發展——南寧市基礎設施「物流網」建設初顯成效南寧市重點項目建設捷報頻傳,發揮出關鍵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圖為中新南寧國際物流園。項目將依託鐵路樞紐貨運核心節點,通過南昆、黔桂等鐵路幹線輻射西部省份銜接中歐班列,同時聯合公路、航空運輸方式,發揮公鐵、空鐵、海鐵聯運優勢,實現「通道」貨物快速集散、高效進出,促進物流、產業、城市聯動發展。隨著兩大項目的逐步推進,將進一步推動南寧從「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帶動區域農業、製造、商貿等產業集聚發展。
  • 「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初顯
    為客觀準確、全面系統地展示山東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奮力「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生動實踐,讓全社會了解團結奮進、創新創業、改革開放、包容自信的山東,省新聞辦組織「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今天上午召開第一場,介紹堅持「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初顯有關情況
  • 山西焦煤推動契約化管理向縱深發展
    5月30日,山西焦煤在西山煤電五麟煤焦公司召開契約化管理現場經驗交流會,學習典型經驗,推廣先進做法,推動契約化管理工作向縱深發展、取得更大成績。山西焦煤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茂盛出席會議並作總結講話。山西焦煤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清民主持會議。
  • 山西國企改革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山西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整體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這一成績單背後,是我省在涉及改革頂層設計加力、國資監管體制完善、國有資本布局調整、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企業經營機制優化等方面以及制度建設、風險防控、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合力之果。背後的艱辛與付出,曲折與拼搏,各項改革的親歷者深有體會。
  • 我省推動航空業創新發展,金鹿公務布局海口江東新區成效顯
    我省推動航空業創新發展,金鹿公務布局海口江東新區成效顯搶灘新市場 實現開門紅布局海南不到一個月時間,海航集團旗下金鹿(北京)公務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鹿公務)已完成多單商務包機飛行業務。10月13日,金鹿公務與海口江東新區管理局籤約,著手在海南籌建公務機運營公司。
  • 申論熱點:雙節消費火爆 國內大循環初顯成效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復甦一枝獨秀,國內大循環初顯成效。請你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半年多來,廣大居民外出旅遊、婚慶、與家人朋友團聚的需求被壓制,長假讓這些日常需求集中爆發。商家以國慶、中秋、婚慶、親情、休閒、時尚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促銷活動。國內消費人氣攀升更離不開全國各地推出的惠民讓利活動。比如政府抓住8天長假契機,發放各種補貼和消費券,有力地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 惠陽治水成效初顯:淡水河多河段再現魚躍鷺舞
    隨著面源管控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不斷發力,惠陽汙染防治攻堅階段性成果也初顯,淡水河多個河段得以再現魚躍鷺舞的自然生態美景。 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城鎮生活汙水管網198公裡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人口的集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汙水排放量正在不斷增加,成為影響河道水質最直接的因素。這也使得如何推動不斷增多的汙水排放得到合理處理成為關鍵。
  • 秦嶺大熊貓廊道建設初顯成效 野生大熊貓橫穿公路「串門」
    秦嶺大熊貓廊道建設初顯成效 野生大熊貓橫穿公路「串門」 2020-05-05 21:08:33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