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的一個村莊裡,孩子們盼父母帶回食物下鍋。
一個棚戶附近,人與物誰先衰竭?無人知曉。
瓦城,一個窮苦老人在烈日下出行。
在東北部山區,這裡的人們依然處在物質和文化生活匱乏的環境中。糧食來源依靠刀耕火種的方式獲得,雖然也養豬、養雞,但狩獵還是村民們肉食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幾個村子裡,甚至還有幾家人合住一幢竹樓,分灶吃飯,這是因為經濟困難無力蓋房所致。
巖賽家:父巖旺、母娜臺、大姐出嫁、二哥三哥外出打工,四哥陪同父母前往富庶之地找糧和籽種。五兒子巖賽在家看門。
仰光郊外,天太熱了,必須要衝涼防暑。
一名年僅1歲的克倫族兒童在泰緬邊界的一個診所等待治療。克倫族是緬甸135個民族之一。該診所向克倫族和緬甸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難民提供醫療救助。
老婦人對著一盤白米飯在笑。
漂泊在水上的窮苦人家。
這是他們的家,我曉不得他們怎麼住的。
有人說,緬甸電力供應不足,不如叫」免電「吧。那麼,缺水該叫什麼?
大人們外出幹活了,孩子們在看家。
患有愛滋病的孩子們在讀書,老師是義工。
"緬甸羅興亞人(穆斯林)"在讀古蘭經,這個稱呼在緬甸官方並不準確,因為政府不承認他們是緬甸人。他們是緬甸窮人中的窮人,赤貧。
一個嬰兒獨自躺在仰光貧民窟裡的路上,她的媽媽、姐姐和哥在附近的十字路口乞討。
緬北地區,父母幫工去了,三個飢餓的孩子在哭。幫工就是打零工,不是每日有活,他們靠當天的零工收入來買大米,沒錢就餓著。
孟邦,小女孩在餵妹妹。
以船為家的婦人正一籌莫展,想著如何果腹。
撿破爛的流浪小娃們。
雖然筆者所處的撣邦老街市生活尚過得去,但是每次看到媒體寫緬甸的幸福指數有多麼多麼高都會覺得可笑。境外媒體說說也就算了,緬甸的媒體也這麼寫。呵呵,你特麼眼瞎嗎?真不害臊。每次說別的國家都是」真發達「,說緬甸就是」生態真好「。關鍵是許多人還聽不懂弦外之音,人家是用含蓄的腔調在奚落我們原始落後呢。
伊洛瓦底,農民站在傾盆大雨中。大雨毀壞了人們的房屋和農田,他們只能無助的等待來自各方的援助。
今天在文中原本打算貼幾張娃娃兵、難民營等圖片,思來想去還是罷了。今天只寫貧民的真實現狀,和軍隊有關的事情,我已經是無力吐槽了。
希望世界再無戰爭,全人類去探索宇宙,保護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