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過去339天。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觀音菩薩在佛門裡面有兩個最特別的名號:一個叫觀自在,一個叫觀世音。這兩個名字,包含有內在的法義在裡面,跟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先就這兩個名號來看其意義。
第一個叫「觀自在」。
「觀」,就是觀照、觀察;「自在」,就是所謂的解脫,是學佛人都追求的;「觀自在」,通過般若觀照,才能夠得自在。
觀音菩薩通過觀照、修行,得到大自在了,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他怎麼得到自在的呢?《心經》有一段經文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就是告訴我們觀音菩薩是怎麼修行成就的,他是通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得自在了。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自在呢?
反觀菩薩之所以自在,是因為他有「般若波羅蜜」,也就是智慧。他有大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指身心兩部分——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色身;受就是身體的感受;想就是思想;行就是身體的流動變遷,遷流變化;識就是意識、心識。觀音菩薩通過他的般若智慧,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就度一切苦厄了,他就沒有苦了。
我們為什麼有苦?就是因為我們看重這個色身,看重身心的感受,所以色受想行識不能空。
觀音菩薩是靠般若智慧得解脫,得自在,這是「觀自在」的意義。
第二個叫「觀世音」。
觀音菩薩得自在之後,就有利益眾生的大用,所以要「觀世音」。
「觀自在」是他自身得解脫,「觀世音」就是他大悲心的流露。「觀世音」的「觀」,也是觀照;「世」是世間;「觀世音」,就是觀世間的音聲。
觀世間什麼音呢?觀世間憂悲苦惱之音。只要有煩惱、有苦、有所求的人,觀音菩薩都在觀照、聽聞,這叫「觀世音」。這個名詞的意義,體現了觀音菩薩大悲救苦之心,所以佛門常講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菩薩觀世音的目的,就是要除眾生的苦難,尋聲救苦——聽到音聲就會救苦了。那麼他聽到聲音怎麼去救苦呢?就是靠前面的「自在」之德。他如果沒有這種自在威德,就沒有能力去觀世音,也沒有能力去救苦。我們凡夫眾生也想救別人之苦,為什麼不能救別人之苦?我們沒有威德,自身不自在,所以幫不了別人。
從這裡就知道:「觀自在」是自身解脫的一個內在因素,「觀世音」是悲心度化眾生的一種外在表現。
這兩個名稱體現的就是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智得解脫,悲化眾生。
●文:布瑪明燈 編輯:白瑪延畔&度吉嗡秀 ●
長按二維碼 ☝ 識別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