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

2021-02-19 一宿覺禪修營

佛舉出觀自在菩薩作為我們修行人的典範,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這部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這是兩位菩薩嗎?不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因為觀世音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島上聽漲潮落潮的聲音,追問自己這聽見聲音的是誰?聽不見聲音的又是誰?這即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修法。
  講到海潮音,整個佛法都可以說是海潮音。一因佛對眾生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機緣、眾生的根基而說的,能深能淺、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漲落一樣;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瀾壯闊,勢不可當。漲潮時,雷霆萬鈞,聞者喪膽;落潮時,風平浪靜,聲息毫無。
  人們往往認為聽到了聲音是有聞,沒有聲音的時候是無聞。其實,有聲音時你聽到了聲音,沒有聲音時,你同樣也聽到了,你聽到的是沒有聲音。如果你沒有聽到,你怎麼會知道沒有聲音呢?就象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了,就說是見到了。瞎子看不見東西,就說是看不見。其實,他不是不見,還是見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見到了黑暗也是見。這就是我們的見性和聞性的作用,它是永遠不壞的。至於有光無光、有聲無聲,那是色塵和聲塵,不關見性和聞性的事。塵有生滅而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夠見色是我們的眼根——眼球完好無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壞了,雖不能照見色塵,但見性還在。猶如電燈泡,燈絲斷了,燈泡不亮,但還是有電,不能說沒電,只是電燈泡壞了。如果換個好的燈泡,它還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見光是見,見黑還是見。聽到聲音是聽,聽到沒有聲音還是聽。
  觀世音菩薩就從耳根聽聞上悟了道。海水漲潮時,潮聲生;落潮時,潮聲滅。潮聲是有生有滅的,但能聽聞的自性無生滅。正因為它不滅,所以才聽到有聲和無聲。能聽聲音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亙古常存的。反聞聞自性,不跟著聲音跑,叫作迴光返照,即觀照。用觀照世間的聲音,參究聽見聲音者是誰?聽不見聲音者又是誰?就象禪宗所參的一句話頭:「念佛者是誰?」究竟是誰呢?就是自性,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一切處都是它的作用。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處。」「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見性並不難,當下一覺悟。噢!原來這一切作用就是我們的靈明覺性!這就是佛性!然後就保護這個佛性,時時刻刻地觀照,除盡習氣,方能究竟成佛。觀世音菩薩在因行之中,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了無上道。同時,在因中發大願,凡有眾生受苦時,聞其苦聲,即以相應之法緣解脫其苦惱,即世間所謂「聞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是由觀照這個娑婆世界上的聲音而命名的。
  「觀自在菩薩」是以果號命名的。「觀」,我們剛剛說過,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們明見了佛性,就時時刻刻地觀照。「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們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認識它,真實不疑了,這就是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見到性後,不迷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圓覺經》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時才算是真修。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摘自《元音老人系列文集(心經抉隱)》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人嗎?
    那麼《心經》裡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呢?這個問題可能有的朋友還不太清楚。其實是一個人,觀自在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別號。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教化眾生,著重在利他;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自己修行,著重在自利。都是一個人,只是兩個名號而已,就好像佛有十大通號、阿彌陀佛有十二種通號一樣,都是表法用的,一個名號代表一種功德。
  • 佛理智慧:淺釋『觀自在菩薩』
    在《般若心經》正文的開頭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觀世音開始修行時,是從耳根修起。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從聽聞上悟了道。觀自在菩薩,則是以果地命名的。觀,就是觀照,我們明見了佛性,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就時刻觀照。
  • 觀自在菩薩,怎麼觀自在心?
    已經開悟明心的菩薩叫觀自在菩薩,隨時可以用意識現觀自在心的運作。也可以為他人口說手承自在心第八識的運作。沒有親證第八阿賴耶識的朋友,聽他人告訴、明示,若沒有前期解悟文字般若,對第八識體性非常了解,只是缺少一個權威的肯定,也一定不會相信第八識真心阿賴耶識那麼明顯。祂時刻與我們在一起,並且《心經》已經明明白白說了第八阿賴耶識。因為前期關於八個識的體性沒有人深入指導。
  • 如何理解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等都是指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自在」呢?
  • 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多少?
    《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觀音菩薩,然而這樣的回答其實並不準確。如果問你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但如果前面沒有加上心經兩個字,你的答案就不準確了。觀音菩薩是觀自在菩薩,但觀自在菩薩不一定是觀音菩薩,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 如何才能成為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
    你能三心不可得,空四相,就是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開示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們現在開始坐禪,就是觀一觀你自在不自在?今天是我們冬天坐禪班開始的一天,《妙法蓮華經》已經在禮拜二講圓滿,已結經了。今天在這個坐禪班開始的這一天,我在《心經》上提出來幾句講一講,這幾句是什麼呢?就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怎麼樣證得耳根圓通呢?他就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因為他能反聞聞自性,所以他才自在,才得到這觀自在。所謂自在就是一種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境界。那麼說自在,在什麼地方?
  • 觀自在菩薩-----《心經淺釋》第八講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在佛的加持下,觀自在菩薩回答舍利子的第一句話。當時,以觀自在菩薩為首的菩薩和舍利子為首的阿羅漢,還有許許多多的比丘等其他的聽眾,圍繞著佛。
  • 元音老人|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又叫觀自在菩薩呢
    "觀世音"是這位菩薩的因地法名。這位菩薩在修法的時候是由耳根圓通入手的,就是通過聽世界的音聲而成道的,所以叫觀世音。這種方法就是觀照自己聽到聲音的是誰?問自己:是誰聽到聲音的呢?她那時是在海島上修法。海水有時漲潮有時落潮。漲潮的時候,海水「譁譁譁譁——」的響,她聽見了。
  • 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個名號的由來,你知道嗎?
    當無盡意菩薩向世尊請教觀世音菩薩得名的因緣時,世尊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單單只是有空無心地稱念菩薩聖號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心」,當心與菩薩相應、行與菩薩相仿時,你才能與菩薩相通。 雖然佛門有句話說:佛門廣大,但不度無緣之人,但是只要你生起一念淨信,就打開了佛法的大門。緣之一字,真是妙不可言。 觀音菩薩也是如此,只有對菩薩的巍巍功德生起一念淨信,信心不退,那自然也就能與菩薩相應了。
  • 西涼的詩|觀自在菩薩
    西涼的詩|觀自在菩薩一、觀自在 沐微雨暖過千陽蝴蝶留戀花叢間雀鳥徘徊灌木林魚群追逐洋流夢在雨中注道德經穿過夢中的藤蔓穿過幽深的水源穿過不具名悲傷在雨中回到雨村在輪迴的記憶裡 八、沙漠 從古至今從明天到今天沙漠在我身後若即若離地跟著像歷史的拖延症像一個人的舊疾 九、觀自在菩薩
  • 佛經典故: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其道場在哪裡,何時成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開篇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有的人聽到《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會有所疑惑,不知道這位菩薩是誰,更不知道其道場在哪裡。不少人對此也不去探究,雖然會念幾句經文,也只不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罷了。提起觀自在菩薩的另一個名號,想必盡人皆知,那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 觀自在菩薩藝術雕像捐獻儀式在終南山白龍寺舉行
    2018年6月22日,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捐獻觀自在菩薩藝術雕像儀式,在終南山千年名剎白龍寺舉行。白龍寺住持寬修法師主持了捐獻儀式,並代表白龍古剎接受觀自在雕像安奉於大雄寶殿。本尊觀自在菩薩藝術雕塑由當代雕塑藝術名家柳治先生歷時三個月創作完成,著名文化學者李醉先生發心捐獻給終南山白龍寺。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其實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觀世音菩薩,只不過玄奘法師的譯本把他翻譯為觀自在而已。這個觀自在其實起的很妙,「觀」者觀本心,讓我們法向內求,表示了修行的方法,「自在」者為得自在,表明了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所以「觀自在」這個名稱等於就把我們修行的奧妙全包含進去了,和另一個「觀世音」名號有著異曲同工之殊勝。
  • "處世無染•觀自在":南普陀寺觀音菩薩出家日辦講座
    2016年10月19日(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日,南普陀寺舉行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系列活動之「一起心自在」專題講座,閩南佛學院講師心緣法師應邀為眾居士開示《處世無染•觀自在》。此次講座,法師從觀音信仰的緣起、在家居士如何看待學修與生活的關係以及如何做到「觀自在」三個層面為眾說法:「半個亞洲的信仰」
  觀世音菩薩乃西方三聖佛之一,上求大覺,下化有情。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過去是正法明如來佛,成佛已久,後來現菩薩身為廣度眾生,悲願無盡。
  • 全經只有一卷26O字,沒用如是我聞開篇,怎樣去體會觀自在菩薩?
    那麼序文「觀自在菩薩"指什麼呢?網圖觀自在菩薩有顯、密之說,顯說即指觀世音菩薩,紫竹林中觀自在。密說是指觀照般若之果地。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有覺性,覺悟到自身心真相,就是菩薩。
  • 勇猛丈夫 觀自在
    今日,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古來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足見觀世音菩薩早已深入民心,功德廣大。
  • 祛除眾生「雜亂無章」-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是祛除眾生【雜亂無章】的壇尊菩薩,大日如來身,象徵【條理】,針對眾生因為急功近利,導致過度貪婪、貪大求全、取捨困難,而引發的思想混亂,做事沒有條理的障礙、痛苦與煩惱,修持觀自在菩薩令眾生遠離雜亂無章,獲得自在。
  • 你知道「觀自在」與「觀世音」的涵義嗎?
    觀音菩薩在佛門裡面有兩個最特別的名號:一個叫觀自在,一個叫觀世音。這兩個名字,包含有內在的法義在裡面,跟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先就這兩個名號來看其意義。第一個叫「觀自在」。「觀」,就是觀照、觀察;「自在」,就是所謂的解脫,是學佛人都追求的;「觀自在」,通過般若觀照,才能夠得自在。觀音菩薩通過觀照、修行,得到大自在了,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