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心經淺釋》第八講

2021-02-19 格拉格西善妙法音

觀 自 在 菩 薩

皈依發心文: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前面介紹了《心經》的名稱和一些學佛的要點,現在開始講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在佛的加持下,觀自在菩薩回答舍利子的第一句話。當時,以觀自在菩薩為首的菩薩和舍利子為首的阿羅漢,還有許許多多的比丘等其他的聽眾,圍繞著佛。釋迦摩尼佛顯現入定空性的狀態,觀世音菩薩也入定空性的狀態,觀世音菩薩已經發現,五蘊等一切萬法的體性都是空。為了利益眾生,我們需要證悟空性,眾生要離苦得樂,就需要知道諸法的空性。

這是第一句經文大概的解釋,然後逐字介紹其含義。

「觀自在菩薩」也是「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梵文當中觀世音菩薩名號「Avalokitasvara」念作阿瓦盧格徳西達瓦。漢傳稱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藏傳裡面觀世音菩薩也是慈悲的本尊。觀世音藏文སྤྱན་རས་གཟིགས念作靳惹瑟,སྤྱན་རས་是眼睛,གཟིགས是看的意思。他看眾生的時候非常慈悲,而不是憤怒地去看眾生,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

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或者心咒,是修行的一部分。

觀世音菩薩的心咒是ༀ་མ་ཎི་པདྨེ་ཧཱུྃ།「嗡瑪尼叭美吽」,即六字大明咒。

口中念「嗡瑪尼唄美吽」,心裏面觀想佛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再加上打坐觀想空性,融入空,這樣修上去,結果確定是有的。隨著你念經數量的增加,打坐、觀想的時間越來越多,你的慈悲心不斷提升,總有一天會變成菩提心,意思是這時候你就成了菩薩。


然後繼續念觀音心咒,心裡想著眾生的痛苦,繼續去利益眾生,如參加放生等等,行善的同時也觀想菩提心,觀想空性,然後你的這種智慧和菩提心越來越高的時候,慢慢你就能到達登地菩薩,從一地菩薩開始這樣逐步修上去,總有一天你的心就可以變得乾乾淨淨,沒有煩惱障和所知障,意思就是說你成佛了。

如果精神上想不出來最重要的這兩個內容——大慈大悲和空性的智慧,只是念「嗡瑪尼叭美吽」,當然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非常大,加持是有的,但是你的心能不能馬上改變,這很難說。

觀音心咒的每個字都有很深的含義,這裡簡要介紹一下。

「ༀ嗡」藏文裡由三個字組成,「ཨ阿」是咒語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然後是"ོ那若",還有一個「༚」圈,這三個字代表身、口、意。

我們普通人的身口意是不清淨的,念咒的功德,就在於將我們凡夫不清淨的身、口、意,轉化成佛菩薩清淨的身、口、意,即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學佛。

我們不清淨的身口意,怎麼樣才能變成清淨的身口意呢?關鍵是「瑪尼叭美」這兩個字。

「瑪尼」梵文當中是珠寶的意思。珠寶代表菩提心,或者是慈悲心。珠寶對於一個窮人來說,意味著脫離貧困,有了珠寶從此再也不是窮人,不需要再過苦日子,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了。同樣的,我們沒有菩提心的時候,是個普通的凡人,不是佛子,不是菩薩。我們修佛修得好,念咒念的好,當精神上產生了菩提心,就脫離了凡人的身份,成了佛子、菩薩。菩提心對學佛人無比珍貴,就像珠寶對於窮人的意義是一樣的。

「叭美」梵文是蓮花的意思,代表空性的智慧。如同蓮花是從很髒的泥裡面長出來的,卻沒有被泥汙染,非常乾淨漂亮。同樣,我們了解空性的智慧,它來自於充滿煩惱的一顆心,卻完全沒有被煩惱染汙,從這樣汙濁的意識心態裡面,產生出了證悟空性的智慧。所以用蓮花代表,出煩惱而不染的空性的智慧。

「吽」的意思是「瑪尼叭美」兩者結合。我們不清淨的身口意,為了變清淨,必需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這兩者結合,他們倆缺哪一個都不行。比如說,有了空性的智慧,非常好,但是如果缺少菩提心就成不了佛。反之,有菩提心而沒有空性的智慧,也成不了佛。

一隻鳥為了飛到大海的彼岸,必須有一雙翅膀才能到達。我們普通的眾生,為了到達佛的果位,必須要有菩提心和空性智慧這兩者結合。它們兩個有了以後才能到佛的彼岸,缺了一個就無法到達。

補充一點,有些地方念觀音心咒,念成「嗡瑪尼叭美吽舍」,加了一個「舍」字。有人認為這個字是加倍咒,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可能找不到很多根據。通常說六字真言,沒有說七字真言的,所以,我們最好不加「舍」字,最好、最正確的,就是念「嗡瑪尼叭美吽」。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感恩您的聆聽,隨喜聞法的功德。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菩提心妙法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ས་གྱུར་ཅིག།未生者當生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已生勿退失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輾轉益增長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人嗎?
    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漢地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無論是在中國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經》則是最短的一部佛經,是佛弟子必讀的一部經典,對佛教影響深遠,至今廣為傳頌。
  • 佛理智慧:淺釋『觀自在菩薩』
    在《般若心經》正文的開頭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觀世音開始修行時,是從耳根修起。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從聽聞上悟了道。觀自在菩薩,則是以果地命名的。觀,就是觀照,我們明見了佛性,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就時刻觀照。
  •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別再搞錯了
    心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之一,也是大多數學佛人最為熟悉的經典之一,雖然多數人都會背誦心經,也能夠理解心經的經文意思,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會有一些人容易理解錯誤。如果問你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這兩位菩薩是同一個人嗎?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觀自在菩薩一定是觀音菩薩,然而這樣的回答其實並不準確。如果問你心經中提到的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嗎?
  • 心經第三:觀自在菩薩是誰,般若六度又是什麼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來聊《心經》,之前講了經文的題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含義,這一篇正式開始介紹經文。我們大家都知道心經主要是「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的一段對話,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第一」著稱,而觀自在菩薩呢?
  • 觀自在菩薩,怎麼觀自在心?
    我們每個人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加上意識、意根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共有八個識。只有第八阿賴耶識被稱為自在心。親證自在心,叫明心。已經開悟明心的菩薩叫觀自在菩薩,隨時可以用意識現觀自在心的運作。也可以為他人口說手承自在心第八識的運作。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觀自在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專利,一切眾生皆可作觀自在,要怎樣做呢?(宣化上人)
    恭錄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為大家講《心經》開始的幾句經文,也是《心經》的精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證得耳根圓通。怎樣證得的?他是修「反聞聞自性」的法門,「性成無上道」。因為祂能反聞聞自性,所以才得到自在。
  • 佛經典故: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其道場在哪裡,何時成佛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開篇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心經》篇幅雖小,卻言簡義豐,全文二百六十字,含義博大而精深,堪稱大般若經之心要,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佛教經典,在世間廣為傳誦。
  • 如何才能成為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
    你能三心不可得,空四相,就是觀自在菩薩◎宣化上人開示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們現在開始坐禪,就是觀一觀你自在不自在?你若自在了,那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了!● 人人都要觀自在南無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今天是我們冬天坐禪班開始的一天,《妙法蓮華經》已經在禮拜二講圓滿,已結經了。今天在這個坐禪班開始的這一天,我在《心經》上提出來幾句講一講,這幾句是什麼呢?就講觀世音菩薩。
  • 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你知道多少?
    《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民間俗稱「觀音菩薩」。顧名思義,無論「觀世音菩薩」還是「觀自在菩薩」,都有其特殊之蘊意。那麼,「觀自在菩薩」究竟有哪些「自在」?  「觀自在菩薩」是指誰?依照字義來看,觀是觀察的意思。觀是用眼去觀,但這裡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來觀察這世間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們說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但這並不是佛法上所說的自在;佛法講自在是指一個人擺脫了種種煩惱的系縛,內心沒有執著。
  • 觀自在菩薩
  • 般若法門的核心、精髓——心經
    但是大家注意,這一部《心經》是佛親口說嗎?不是的,這部《心經》一會兒我們後面看是觀自在菩薩說的。那麼,在佛教典籍中,佛所說的才能叫「經」,那觀自在菩薩說的能叫經嗎?如果只是觀自在菩薩說的,那確實不能叫經,但是我們現在念的《心經》是節本,是《大品般若經》600卷中的一節,來自玄奘法師的譯本。
  • 全經只有一卷26O字,沒用如是我聞開篇,怎樣去體會觀自在菩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漢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 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 《心經》裡的一個「心」字 奧義無窮
    六百萬字的《大般若經》以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經》為核心、為綱領。所以這個「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所以叫《心經》。 「經」字的意思和我們中國傳統的解釋有相同的地方,佛教講「經者,聖人被下之言」,聖人為了教化大眾所說的話,叫做經典。經典的本意有「經常」的意思,聖人所說的話有真理性,常恆不變,具有穩定持久的權威性。
  • 勇猛丈夫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簡稱為觀音菩薩,又翻譯為觀自在菩薩。對,就是《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那位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即是楞嚴經所說的「耳根圓通」,憑藉著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在中國,人所皆知,觀音菩薩是一位慈悲、祥和、具有母愛精神的女菩薩。但在《華嚴經》中卻被譽為「勇猛丈夫觀自在」。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西遊記》中唐僧收了豬八戒以後,烏巢禪師傳授了他《心經》,短短的260字卻字字珠璣。唐僧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每當遇到艱難險阻時,唐僧總是默念它後,總能化險為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
  • 如何理解觀自在菩薩的「十種自在」?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等都是指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自在」呢?
  • 你知道「觀自在」與「觀世音」的涵義嗎?
    觀音菩薩在佛門裡面有兩個最特別的名號:一個叫觀自在,一個叫觀世音。這兩個名字,包含有內在的法義在裡面,跟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先就這兩個名號來看其意義。第一個叫「觀自在」。「觀」,就是觀照、觀察;「自在」,就是所謂的解脫,是學佛人都追求的;「觀自在」,通過般若觀照,才能夠得自在。觀音菩薩通過觀照、修行,得到大自在了,所以稱為「觀自在」菩薩。
  • 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佛像那麼,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如何理解呢?
  • 《多心經》裡有答案
    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很神秘,功夫也特別厲害,他開始想收豬八戒做徒弟,後來又傳授給唐僧一卷心經,最後諷刺孫悟空一頓後揚長而去。《多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如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