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超市裡,價格昂貴的常常是那些進口水果,國產的水果價格一般來說要便宜很多。但是在日本的水果攤也好,超市也好,本國產的水果卻價格昂貴,堪稱「奢侈品」,反倒是進口水果價格便宜。這令中國遊客非常好奇,這是怎麼回事?
即便是夏季,西瓜也不便宜,圖為折合人民幣60元一個的普通西瓜。在日本人的眼光裡,日本國產的水果才是最好吃的,進口的水果都不如日本的。這和中國人的認知恰恰相反,多數中國人覺得農產品也好,工業品也好,進口的價格貴,「所以進口的肯定更好」。
那麼,日本本國產的水果為什麼價格昂貴呢?這有多重原因。首先,生產成本高。日本耕地少,但果農又不把產量放在第一位,而是對水果的品質執著追求。比如在栽培地方特產的菠蘿時,為了完美地再現熱帶氣候,使用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手法,用肥料和小麥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能形成完美的溫室進行栽培。因此,有些中國遊客嘗試著買了一下日本產的水果,發現味道確實很不錯。
第二,日本人很捨得在包裝上下功夫,水果賣相非常好,往往成為迎來送往的「禮品」。中國地大物博,水果產量大,一些超市裡水果就被隨意地堆砌著,品質良莠不齊,顧客買水果需要「挑」。但是日本人印象裡的水果都是顆顆飽滿,色澤鮮豔,包裝精美的。一些殘次品,根本就不會進入水果攤上。日本人也常常拿水果來送禮,這樣的文化作用下的水果,也都像精品化發展,看著就讓人很有食慾。
第三,出於保護本國農民利益的需要。日本農業家庭的人口佔總人口的7%左右,由全國至地方的農協組織,擁有高度的組織性,農民都很團結。為了維護農民權益,各地農協集體發聲,因此日本任何政黨都不敢忽視農民群體。在農協的幹預下,日本對進口水果高度控制,通常只有本國不產的水果才會進口。在這種政策的作用下,日本農民的平均年收入超過700萬日元,和地方公務員大致相當。
第四,日本對本國水果品質的包裝與宣傳。農協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幾十年如一日地用有形和無形的廣告向國民塑造國內生產的農產品品質更好的形象。在日本超市裡,日本人會很自豪地把「國產」字樣標註出來,對於普通人的概念來說,日本「國產」的就是最好的,那些進口的水果反倒價格便宜品質較差。
正是因為這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日本的農民也能擁有較高的收入。日本農民基本不用擔心西瓜爛在地裡沒人要,蘋果爛在樹上沒人買,橘子價格太低寧可倒掉的情況。
雖然日本的水果價格較高,但是相比於日本國民的收入水平,普通人還是能夠吃得起水果的。而且,日本也有一些渠道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本國產的蔬菜水果。比如很多城市有早市和農產品直賣所,在那裡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跟超市水果的區別是,那裡的水果多數沒有清洗乾淨,需要顧客自己回去衝洗。(圖文:常江/路邊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