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馬蜂窩副總裁鄭迅:未來一定會帶貨,但暫時先做好內容
本報記者 李甜 北京報導
今年,受疫情影響,旅遊業有三四個月時間,線下業務幾乎停擺。為了緩解困境,業內一些公司做起直播。攜程旅行網的老闆梁建章去到多地,通過抖音的直播,賣酒店套餐,扮相多樣,可謂拼了,在業內、業外都引起一定聲勢。在線旅遊公司馬蜂窩也做了直播,但時至6月,馬蜂窩也沒怎麼帶過貨。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在去年底,馬蜂窩就想過做直播,不過,當時精力重點放在短圖文、短視頻上。疫情促使馬蜂窩加速推出直播。在2月下旬,馬蜂窩的直播以插件形式先上線,3月10日,直播頻道正式上線。五一期間,馬蜂窩直播了1500多場,在要做什麼樣的直播內容上,積累了一些可標準化的經驗。
直播是馬蜂窩「視頻化攻略」戰略的重要發力方向。馬蜂窩把直播理解為內容媒介,主要播出戶外體驗,想要把直播內容打造成為動態型攻略。馬蜂窩副總裁鄭迅強調,馬蜂窩未來一定會帶貨,但暫時階段,以先做好內容為主,先讓用戶喜歡看。
馬蜂窩方面認為,「帶貨」的本質是一種銷售方案,並不是直播唯一具有的商業可能性。馬蜂窩商家直播負責人鄒媚娜說:「賣貨肯定也是要賣的,但絕對不是5折酒店套餐這麼賣,因為那種賣,對於商家來講,它不是可持續的,不是長久的,也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
一定程度上,馬蜂窩對直播的定位理性而本質,但背後也呈現出,一家講究審美的商業公司的掙扎和被動:要兼顧體面、與自我認同,並在交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努力摸索。
不著急帶貨 先做內容
記者了解到,馬蜂窩的直播內容,主要是呈現戶外體驗,要求主播親自到現場,直播的內容得起到一種攻略價值,能夠對目的地有深度講解、有細節、有趣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來分發。
攻略是馬蜂窩多年的核心內容和主要對外認知。今年,馬蜂窩的戰略是「視頻化攻略」。馬蜂窩方面認為,傳統的文字攻略可以拿視頻再做一次。視頻化攻略的終極目標是帶動用戶留存與帶動消費。鄭迅說:「用戶在站內對這種消費和頻次會變得更好,希望用戶能夠接受馬蜂窩給出的這種新型的攻略型內容。在馬蜂窩,能看更多的內容,不光是視頻,包括傳統的遊記、攻略、筆記,所有的內容形態都能看得更多、更好。」
直播,使用靈活,能帶來真實感,被馬蜂窩作為落地視頻化攻略的重要承載方式。在疫情期間,直播更顯示出它在激活旅遊市場方面的能力。
馬蜂窩直播業務負責人趙倩提到,做戶外的直播,針對品類來講,其實非常有優勢,並且也能跟其他的平臺打出一個差異。主播中,旅遊達人和商家主播為主,比例約1比1。
鄭迅說,近幾個月,馬蜂窩一直在做內容。在運營方面,不斷地跟好的主播溝通,設計好的內容;在產品方面,也會做更多凸顯旅遊內容的功能。比如能夠在直播間展示無人機所拍攝的錄播內容,這個是馬蜂窩較具旅遊特色的直播功能。鄭迅表示: 「在這個階段,會把精力更多用於這些有助於打造直播間好內容的地方,讓我們的直播先被用戶喜歡,至於未來,在這個事情裡面,我們的商家也好、達人也好,他們的所求,會在下一階段慢慢地去滿足到大家。」
在未來,馬蜂窩仍然有很大可能會做直播帶貨。
鄭迅表示:「最終,我們認為,賣貨、帶貨、帶旅行商品、帶酒店,一定是馬蜂窩會做的事情。而且在我來看,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把一場直播的內容做好,如何讓我們的用戶喜歡看馬蜂窩的直播,喜歡看我們的直播內容,無論我們播的是一個美景,是一個旅遊的體驗,是一個景區的新項目,還是一個達人的經驗分享,這些不同品類的內容,該怎麼設計、怎麼去播、怎麼才能讓用戶喜歡、怎麼才能讓用戶把我們的直播傳播開來。我把直播理解為內容,只有播出了好的內容,後面才會有更多的人氣,才有更多的人看到這個直播,那麼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地出現,他要去買,或者預訂一些旅行的商品。所以我們也認為,像商業化的生態和內容的生態在這個階段,非常的密不可分。我們會不斷地去完善內容生態的建設,而不是先去把項目、帶貨的功能做得很順。」
至於什麼貨物是在馬蜂窩直播間適合買的,鄭迅舉例,比如對房車的直播。房車,屬於一種小眾體驗,其實已經不適用於OTA傳統的選品邏輯,依靠影響力、便宜或者線路的優劣去決策。對於這類,需要通過播出好內容,讓用戶自行感受,來刺激用戶需求,衍生消費的可能性。
鄭迅想看看,在帶貨上直播有哪些潛力。他說:「一旦把所有東西規範下來以後,商品只推這樣的貨物,這個時候就沒有創造力了,就沒有更多的新東西在這個平臺裡面留下了。」
「實際上,你追求的是一種銷售方案」
儘管沒怎麼做帶貨,但馬蜂窩在直播上的商業化,廣告價值已顯現。
作為商家直播負責人,鄒媚娜多次被平臺內商家追問「什麼時候賣貨,到底賣不賣貨」等問題,鄒媚娜經常得引導商家去認識馬蜂窩直播的商業價值。
在現場,她坦率地提出她的思考: 「我跟商家講,你所謂的賣貨是什麼,你不要覺得賣貨就是要加一個產品連結,實際上,當你賣貨的時候,你想說什麼?你就是想說,直播內容怎麼去商業化的問題。我說,如果想清楚我們討論的是如何去進行商業化的問題,你的思路就會更廣闊和更本質一些了。因為實際上,旅遊行業裡邊有直播賣貨的了,我們的攜程大佬,包括薇婭也都去帶了一些貨,但實際上我們看到非常熱鬧的直播間背後,大家可能並沒有關注到,他們所有賣的產品大都是五折的酒店套餐,可囤可退。五折,我就問我們的商家,如果你能拿到這樣的貨的話,我們隨時可以賣,但是怎樣扶持和把直播的內容工具賦能給他們,我覺得不是那麼簡單地說『』我給你掛一個產品連結,你去賣』就好了,我覺得那個不負責任。因為我們的商家在這裡面,他們自己並沒有想得那麼清楚,他們覺得你給我,我能賣貨就行,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產品的議價能力和談判能力,其實可能並沒有達到那種水平。」
記者了解到,一位在模里西斯共和國做旅行社的商家,在馬蜂窩先後做了80多場直播。他其實並不擅長在鏡頭前講演,但非常堅持,馬蜂窩也有意扶持他,直播的觀看人次也從千到萬,逐漸提升。在當地,這名商家其實已經小有名氣,最近他做的一場動物園直播,熱度達到五六萬人次,這場直播其實是當地品牌主和資源方邀請他去的。
鄒媚娜提到,對於境外旅遊局或目的地資源方,國內這種線上直播間的熱度其實會令他們感到震撼。「所以,商業化的品牌營銷方面,其實我覺得我們很多商家已經走到前面了,我跟他們說,但凡你有廣告主,你有資源方,需要你去推廣的,你要告訴我,我這場就會保證你肯定火,所以大家現在都挺帶勁的。」她說。
鄭迅說,內容和廣告之間,有一個匹配的聯結,即營銷。「這個直播間很熱,你播好的內容有人跟你互動,然後你再講一些東西,你講的這些東西,觀眾會比較認真地去聽,這個場景特別適合廣告。外界對馬蜂窩的理解更多是,我們的交易是面向C端客戶去收錢的這種邏輯,但實際上,公司還有很多的這種行業的合作夥伴,跟我們也站在一起,那麼這部分是我了解到的,商業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覺得進展還蠻意外的,是一個小小的驚喜。」鄭迅說。
鄒媚娜認為,除了營銷價值,馬蜂窩相當於把直播工具給到了旅行社和達人。主播有機會去發展個人品牌,推定製業務,旅行社可以拿來宣傳自己的旅行社、發展團遊。她提到,有個主播去爬玉龍雪山,中途累了,吸了口氧,有用戶就問,氧氣罐多少錢?主播很聰明,說要是來參團,就免費送氧氣罐。之後,就有人來詢問,雪山一日遊如何報名,價格如何。
「所謂直播的商業化,它是一個產品連結的事。你可以覺得,它是一個產品連結,但它又不一定是。所以,實際上,你追求的是一種銷售方案而已,我們就是說,怎麼去幫你解決這種銷售方案而已。聰明的人,我覺得已經跑到前面了。」鄒媚娜說。
對於賣貨,鄒媚娜表示:「賣貨肯定也是要賣的,但絕對不是5折酒店套餐這麼賣,因為那種賣,對於商家來講,它不是可持續的,不是長久的,也不能真正幫助他們。」
趙倩提到,希望未來,馬蜂窩的直播成為一個主流營銷工具。馬蜂窩希望通過圖文、視頻、直播等所有內容形態,給主播打造一個人設,具有統一的內容格調,這是未來要發力的一個方向。
馬蜂窩公關負責人提到,馬蜂窩已經與韓國旅遊發展局達成直播合作,後者從5月到12月每個月在馬蜂窩上做一場直播,以此方式來加強人們對中韓旅遊的信心,同時也希望人們通過直播先「種草」,等有機會赴韓旅遊時再消費。
觀察:將帶貨後置背後的局限
對於直播,馬蜂窩堅持想要通過直播間,輸出能為用戶帶來具有行程參考價值的內容,這值得被尊重,但這背後商業方面的局限,亦難以忽視。
資源的有限,顯得更為實質。正如鄒媚娜所說,平臺內商家也想去賣貨,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產品議價能力和談判能力。這一點,直指馬蜂窩交易底子還相對薄弱,客觀上,走帶貨這條路會吃力一些。馬蜂窩2010年正式公司化運營。2019年12月19日,在馬蜂窩新旅遊電商大會上,據其高級副總裁都斌所言,2019年這一年,馬蜂窩在交易端,布置多領域資源,方搭建出從內容到交易的閉環體系。有報導稱,馬蜂窩電商板塊交易額已經做到200億元。一個明顯對比是,在2019年,攜程GMV達到8650億元。
其次,人們對馬蜂窩較為普遍的認知是來到這兒能找到攻略,對旅行途中好好玩兒有幫助。平時,沒事兒時也適合閒逛。但在交易上,截至目前,攜程、去哪兒網、飛豬等仍是強勢平臺。
馬蜂窩清楚自己的外界認知。不過,馬蜂窩似乎「認命」了。近一年多來,高層們所對外輸出的思考,似乎不是多想扭轉這種印象,而是想強化它,並希望傳達一種「線上資產」概念。鄭迅說:「馬蜂窩的內容核心是攻略,這件事情,它無論是有疫情沒疫情,只要用戶有出行的訴求,他們就會有這種攻略的需求。所以我們會拿出這個點,持續地去優化我們每一個內容形態。」
某種程度上說,馬蜂窩的交易可以相對弱勢,但如果內容也薄弱,對於用戶來說,失去了對旅遊決策的參考價值,那麼馬蜂窩就失去了它的強勢優勢,同時也就失去了很多商業可能性。在情感上離用戶變遠,這是馬蜂窩不願意看到的。這兩年,馬蜂窩想走短內容路線、視頻化攻略路線,也呈現出對文字長內容不再適應時代的擔憂。
以內容立身,並想適應變化,持續站在流量潮頭,這就要求,馬蜂窩做起直播,也需要格外兼顧內容,而對內容的兼顧,本身容易導致一種「慢」。
直播的確有很多商業可能性,但馬蜂窩對直播的理解,某種程度上,是它基於自身特性,先選擇了「守正」,做好內容,至少獲取廣告價值。至於能否「出奇」,本身需要去思考、嘗試。
據馬蜂窩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馬蜂窩短內容的滲透率同比去年上升125%。記者注意到,在去年底,馬蜂窩仍在重點發力短內容,馬蜂窩對短內容的價值理解和對直播的想法具有相似性,都強調要產出優質內容,也都強調了內容的營銷價值。直播本質作為一種工具,具有難以消失而長期被使用的價值,但風口更迭如此之快,注意力經濟時代下,尤其隨著5G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新的產品,在注重格調、後置C端交易的基礎上,馬蜂窩也有可能進入一種什麼都有、但不溫不火的狀態。
在面對筆者「直播帶貨耐得住等待嗎?」的問題時,鄭迅回覆說,做業務不能靠是否新鮮來做,仍然有人力投入在短視頻的生產、分發上,短視頻的內容也會有所提升。鄭迅表示:「其實說馬蜂窩的生態到底現在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階段,我們確實會願意和我們所有的新型商家,就是在這個時代慢慢成長起來然後新湧現的商家一起成長,而不是著急把一些原來可能賣線路的產品的商家強行拉到直播間裡,在原來用貨架的方式賣。現在用直播的方式賣,這樣我覺得效果其實不好,也很難做出好內容,所以這是我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大量企業破產倒閉,為中國企業界帶來了要注重線上經營,避免再次因突發情況出現,導致公司業務難以推進的深刻教訓。馬蜂窩的線上運營能力,有機會幫助旅遊企業進行數位化改造,甚至作為營銷環節參與上遊,實現「貨找人」,引領需求。馬蜂窩在這方面的優勢,或也將被更多看見。
(編輯: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