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臨重陽節,滿地菊花映夕陽。記得幾年前,一首《九月九的酒》的歌曲火遍了大街小巷。大家爭相傳唱:「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這首歌點燃了遊子傳統的思鄉情結,讓人追憶深深。事過經年,歌聲飄遠;重陽又至,登高遠眺:那一嗆烈酒是否還在?
重陽節歷史悠久,源於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初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它和除夕、清明、中元節等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紀念祖先的佳節,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重陽節又稱敬老節,1989年,我們國家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流傳最廣的是汝南人恆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斬汝河裡的瘟魔為民除害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起初在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中記載,後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闢邪去災的習俗是由此而來。
重陽節在東漢時期就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陽登高不僅象徵「高中」「及第」的意思,更有鄉愁的縈繞和對不惑歲月的感喟。重陽節登高望遠,也稱辭青,與清明的踏青相對,只不過踏青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辭青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
古往今來,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身處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對登高有著他獨特的見解。其次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人,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除了登高外,還有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古代人們在重陽節這天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佩戴茱萸香囊。茱萸是什麼呢?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茱萸又名越椒、棗皮、艾子、藥棗等,是著名的中藥,香氣辛烈,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效。據說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九月,又稱為「菊月」。觸景生情,首先讓人想的是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想的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于謙的「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以及李清照的「不忍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九月,冬天的腳步聲隱隱而來,寒意襲來,人們開始添衣備糧、孝敬父母、關愛孩童,同時也會念起陰陽相隔的先人,在另一個世界裡是否安好?
重陽節前話重陽。重陽美在一份秋色,美在一份緬懷,美在一份感動,美在一份孝心。這份美,在與親人的團聚中得以醞釀升華,在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日子裡,綻放出了最真實、最樸素的幸福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