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在諸暨薴蘿山被選中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學習禮儀,經過三年「培訓」,由越國獻送給吳國。她的入吳路徑是從紹興經臨浦、德清、桐鄉、嘉興、湖州、吳縣,直抵吳國都城蘇州。後人為追念西施,凡其沿途所經之處,大都留有古蹟,其中以諸暨的薴蘿山、浣紗溪、浣紗石、西施灘、西施門、西施坊、範蠡巖、陶朱山,紹興的西施裡、西施山、容山,蕭山的西施廟,德清的西施塘,嘉興的月波樓、妝檯,蘇州的靈巖山、西施廟、西施洞、館娃宮、響屟廊、採香徑及無錫的蠡湖、蠡園等最為著名。
作者:陳侃章
新華社資料圖。遊客在太湖內的蠡湖觀賞落日景觀。
梳理這些古蹟,可以發現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諸暨境內的西施古蹟最多,且多反映她成長、勞作、生活的場景。第二,諸暨以外的古蹟多反映西施梳妝打扮,與她由浣紗女子變成宮中貴妃的身份轉換有關。第三,即便是同樣紀念西施的古蹟,在不同地點的稱呼和內涵皆不同。例如在諸暨稱「浣紗廟」、「西子祠」、「西施殿」(直呼浣紗女和西施本名,顯示出她在故鄉的本來身份),在蕭山便稱「娘娘廟」了(西施的身份由「農家女」變成了王妃「娘娘」)。
諸暨的西施古蹟眾多,且有文獻印證。南宋《嘉泰會稽志》不僅多有載錄,還專門寫明諸暨西施古蹟產生的原因。《嘉泰會稽志》卷四在記載諸暨「西施坊」、「範鄰坊」,蕭山「招賢坊」、「清風坊」,新昌「康樂坊」之後,對此作了溯源:「凡此諸縣坊曲所以得名,不能蓋舉,若諸暨之西施、範鄰,蕭山之招賢、清風,新昌之康樂,蓋古蹟尤著爾。」卷十七分析了諸暨薴布如此精緻與西施浣紗的關係:「薴之精者,本出薴蘿山(屬諸暨),下有西子浣紗石,蓋俗所謂薴紗者於此浣之,以故越薴最為得名……樂府因是有《白紵歌》詞。今外諸邑,獨暨陽尤能以薴為布,雖不逮舊,蓋薴羅遺俗雲。」卷十八點出了句踐得到西施之處為諸暨巫裡:「《越絕》云:『句踐徙群巫,出於一裡。』《舊經》:『雲在諸暨縣,句踐得西施處。』」(編者註:「勾」是「句」的衍生字。用「勾踐」貼合古意,避免誤讀;用「句踐」沿襲傳統,遵循古書。)
蘇州的西施古蹟多與西施沐浴、洗妝、操琴有關。如靈巖山,又名「石城山」,位於蘇州木瀆,因此地盛產靈芝石,故名。《吳越春秋》載:「闔閭城西有石城,去姑蘇山十裡,闔閭養越美人於此,亦名石城山。」靈巖山上有眾多西施古蹟,西北絕頂為琴臺,傳為西施操琴之所。琴臺東為御花園,園中有吳王井、智積井、玩花池、玩月池等,相傳西施在此臨水照影,吳王替她理鬢戴花,因而吳王井又有「西施井」之名。再如香水溪,又名「脂粉塘」,在吳縣(今蘇州吳中)西二十七裡,因西施沐浴、洗妝於此,脂粉染香溪水得名。《姑蘇志》載:「在吳故宮中,俗雲西施浴處,一雲吳王宮人洗妝於此,故又呼脂粉塘。」西施入吳宮後,不改天然本性,深戀此水清澈可愛,常沐浴梳妝於此。
除了諸暨和蘇州,與西施有關的古蹟就要數西施待過的「培訓基地」紹興最多了。如《越絕書》卷八載培訓西施的美人宮「周五百九十步,陸門二,水門一」,規模著實可觀。再如《嘉泰會稽志》卷十二記載,會稽的鳳林鄉、五雲鄉各有一個「西施裡」,且北宋《越州圖經》有記載,可見歷史之悠久。西施受訓的所在地土城山,後來改名為「西施山」。而蕭山西施廟的來歷,民間文學工作者阮遜曾有專文說西施廟裡的和尚提到過廟宇的緣起:一年浦陽江發大水,從上遊諸暨漂下來許多木頭,其中一根漂到蕭山上、下潭的地方後就停住了。村民撈上來一看,是香樟木,木頭上竟刻著「西施」兩個大字,說一定是天上叫西施娘娘來這裡食人間香火的。於是他們請最好的工匠用這段香樟木雕刻了兩尊供像,一尊行供,一尊坐供,又在打撈香樟木的地方建起一座西施廟。
探幽懷勝,人同此心。古往今來,遷客騷人、學士名流紛紛前來尋覓西施芳蹤,並且留下美好的文字,為西施古蹟增光、添彩。
(原標題:西施古蹟)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