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10:18圖文來源:紫金山/金陵晚報
碎玉、玉塵、銀粟、寒酥……古人給雪起的「外號」可真不少!
11月25日,南京下雪了,據了解,在長江四橋和紫金山上都出現了小雪飄飛的場景,真是有點令人猝不及防,雪花竟來得如此之早……
一進入冬天,雪就頗受關注,什麼時候下雪?下了多大雪?雪有沒有化?這些都會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話題。自古以來,對於雪的描寫和讚美也是數不勝數,這在古詩詞中就可見一斑。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可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以雪來烘託氣氛,從而營造出生動的畫面感了;漢代時,張衡的《四愁詩》中有「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的詩句,描繪了塞上雪花紛飛的場景; 東晉的陶淵明也曾以雪入詩,他的「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同樣為後人所稱道;在唐代,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和劉長卿的「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也都膾炙人口,傳頌至今;到了宋代,蘇軾的「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寓意深遠,「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則是李清照抒發傷春情懷的佳句……
除了作為詩詞中的「寵兒」外,雪也頻頻飛入前人的畫作中,如北宋的範寬就繪有《雪景寒林圖》,圖上的雪山層巒疊嶂,呈現出磅礴的氣象;南宋的夏圭則以江南的雪景入畫,在《雪堂客話圖》中,寒江上出現了孤舟漁翁,在冬的沉寂中卻蘊藏著勃勃生機;在清代石濤創作的《長安雪霽圖軸》中,紫金山記者看到了險峻的山巒和曲折的河流,在堆雪的松林裡還出現了小橋和茅屋,以及頭戴鬥笠、身穿蓑衣的老者,讓雪景中不乏自然靈動之趣。
現代美術教育家、畫家陳之佛曾久居南京,在他的畫作中,雪也是常見題材,畫面往往透著傲雪鬥寒的精神。《寒梅凍雀》《雪雁圖》《歲寒三友》等作品皆以雪入畫,也體現出畫家在筆墨中所蘊含的品格。
古人對於雪的青睞還體現在對它的稱呼上,歷史上的文人雅士曾給雪起了諸多的雅稱,如白居易在「漠漠復雰雰,東風散玉塵」的詩句中,就以「玉塵」來形容雪;而楊萬裡在「獨往獨來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中,則稱雪為「銀粟」;「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酥未肯消」是徐渭的詩句,其中的「寒酥」指的也是雪……另外,碎玉、瓊花、玉沙、六出、凝雨等等都是古人對於雪的別稱,這些詞語或唯美或形象,真要為古人的「腦洞大開」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