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獲悉,日前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發《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下簡稱《方案》),確定2020年12月10日起從2020年秋季入學的初一年級開始實施。
對於家長關注的綜合素質評價(下簡稱「綜評」)與中考升學的關係。《方案》明確稱,「綜評檔案」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但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綜評結果達標學生可以參加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錄取;不達標學生不能報考廣東省一級高中學校。
小南注意到,《方案》明確學校要履行綜評工作的主體責任。五個維度25個重要觀測點的評價除 「尊重長輩」(第3)、「完成家務勞動」(第23)需要家長外 ,其他均由學校負責。
什麼是綜評、根據新方案,綜評如何進行、如何才算達標?責任主體是誰、與中考升學有何關係……小南為您解讀。
什麼是初中學生綜評?
「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素質發展狀況的綜合記錄和分析,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市教育局表示,開展綜評,是依據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進行。
做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利於扭轉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片面傾向,並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提供更加綜合的參照依據;有利於引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更合理地規劃自我,更主動地發展自我;有利於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正確育人觀,為發展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小南了解到,深圳在2018年頒布實施綜評方案,之後引發家長關注、熱議。結合綜評試行實際情況,並在大量調研論證,多方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市教育局最終出臺《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
綜評如何進行?如何才算達標?
綜評內容包括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指標、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兩大部分。其中基本指標包含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 康、藝術素養與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的評價內容。
主要採取四個方式進行評價,分別為綜合素質基本指標評價、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寫實記錄、評語評價和檔案呈現等。
其中,基本指標評價由學校和家長在「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表(基本指標)」的25個重要觀測點中,根據學生的現實表現在「是否達標」欄目勾選「是」或「否」。連續5個學期,每學期有20個觀測點達標或5個學期累計105個觀測點達標,則該生總評價達標(初三下即第六學期不評價)。評價結果由「信息平臺」自動生成。
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寫實記錄,由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記錄自己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並上傳競賽獲獎證書、榮譽類證書,以及其他值得呈現的相關材料。不要求五個方面全部填寫,學生可有選擇地填寫能夠充分展現自己個性特長、突出表現的方面。可隨時在「信息平臺」錄入,且在檔案生成前允許多次修改更新。
市教育局指出,「基本指標」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必達指標,五個學期的達標情況決定學生的最終評價結果。「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學生自選指標,可作為有意參加高中階段學校自主招生的實證材料。
綜評責任主體是誰?
綜評由誰實施、會否家長給家長帶來負擔備受關注。《方案》增加了綜評指標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明確了責任部門和責任人。根據《方案》,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學校要履行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主體責任。五個維度25個重要觀測點的評價除 「尊重長輩」(第3)、「完成家務勞動」(第23)外 ,其他均由學校負責。學校須安排專人負責綜評工作,組織協調家長和老師完成各自負責的重要觀測點評價。
是否與升學掛鈎?
此前舊方案提及綜評結果主要用於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相同時,綜評等級高者優先錄取;自主招生學校應當將綜評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省一級普通高中學校招生錄取時對綜評結果有要求,即思想品德方面五個學期的總得分不得少於60分。家長認為這等於綜評與升學掛鈎,因此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他們認為深圳中考競爭激烈,為讓孩子考上好的公辦普高,家長還是會按照「指揮棒」去拼,這無形中加大家長、孩子的負擔。
在今年上半年方案徵求意見階段,市教育局就曾表示採納家長「反對綜評納入升學計分」的建議。
根據新《方案》,綜評結果使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分別為:作為指導學生成長的依據、作為學生參加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依據。
市教育局解釋稱,「綜評檔案」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但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綜評結果達標學生可以參加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錄取;不達標學生不能報考廣東省一級高中學校。
學校組織的公益性活動有哪些?
舊方案中「參加公益活動、志願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的觀測點內容有被一些家長吐槽過於量化,尤其是志願服務,容易導致初衷變味。
新方案中的表述為「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性活動,學校組織的公益性活動不少於8小時。」
學校組織的公益性活動有哪些?市教育局表示,包括以班級、團隊等集體形式組織開展的校內外公益性活動,如到社區福利院慰問,開展社區公益宣傳,參加社區公益環保活動;參與學校日常管理服務(圖書館、食堂、廣播站等),參加校園大型活動(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的服務性工作、校園值周和大掃除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