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關注到深圳中學生抑鬱問題,又看到試行深圳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方案的消息。這屆中考生也就是2021屆學生不會推行,但是之後的應該就要開始做評價了。
第一反應,變相版的義工加分又來了。
初中學校要給每個學生做一份綜評檔案,提供給高中階段學校使用,「綜評檔案」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綜評檔案」不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成績相同情況下的錄取比較條件。但是已經讓家長們開始擔憂了。
試行方案中提到,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兩部分:一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指標。主要包括學生良好品行以及日常行為規範,具體包含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與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的評價內容。
這裡就是把之前家長們擔心的義工社會實踐、美育等都涵蓋在內了,雖然不一定有義工加分,感覺只是換了個說法。為了拿到好的評價,初中學生不僅要學習好,還要各方面都表現出色。太難了,對還不滿15歲的,初中學生而言,壓力不言而喻。
二是學生的個性特長與突出表現。通過建設「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平臺」,為每一個初中學生建立「綜評檔案」,如實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的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評價。
這個「如實」,究竟怎樣才能被學校、家長、學生等各方面認定為「如實」呢?此前廣被深圳家長詬病的義工加分,讓家長們在工作之餘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去搶義工活動名額。後來被取消了,如今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到底如何表現、如何認定,讓初中家長們又開始了擔憂。
教育部一直在倡導給學生減負,但是這左一個改革,右一個試行,真讓家長們變成驚弓之鳥。到底是減負了沒有,為什麼感覺是在要求學生們五花八門、文武雙全啊。簡直沒給普通學生一點「你可以不優秀」的空間。
因為向來精益求精的深圳家長們,一定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能在綜合評價上得到高分。就好像體育、美育一出,跳繩輔導班就應運而生一樣。
經常看到雞湯文,「孩子,我們靜待花開「...現實卻是等不了,因為別人已經開始拔苗助長了。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旺了,孩子們更累了。
但願這只是偏激的解讀,真心為廣大普通孩子擔心。一上初中,就與無憂無慮告別。繼續三年之後,還有高中三年。能真的減負嗎?內捲化競爭太猛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