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寫作,常會寫到敘述一件事的記敘文,很多同學,尤其是七年級同學,往往會出現選材不恰當、內容不具體、中心不明確等問題,這個時候,不妨向教材上的例文學習。
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都是寫親情的文章,《散步》就是其中一篇,《散步》就非常適合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來學習模仿。
為什麼這樣說呢?
1.從選材上看:
《散步》寫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選材比較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散步》寫的是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對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產生了分歧,又順利解決的故事。通過這一件小事,表現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互愛,也表現中年人的家庭責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十三四歲的年齡,對於社會生活接觸不多,而對於家庭生活則比較熟悉。但是,寫作的時候,卻往往對生活中的素材無感,大事不會寫,小事看不見。其實,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生活小事更真實更接地氣;我們對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也比較熟悉,寫起來也會更容易一些。
2.從篇幅上看:
《散步》全文只有近七百字,與那些一兩千字的課文比起來,是一篇小文,顯然和我們初中作文要求的六百字以上字數更相近。
那麼,寫一件事的記敘文,除了剛才談到的選材,我們還應該向《散步》學什麼呢?
戚老師認為,主要應學習以下這幾點:
1.開頭:快速入題
對於六七百字的敘事短文來說,開頭一定要簡潔,不能拉雜。
有的同學開頭會寫很多「正確的廢話」,囉裡囉唆,拉扯了半天,寫了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過去了,還沒有扯到正題上。比如,這位同學寫的《這件事真叫我難忘》的開頭:
「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事,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傷心,有的讓人憂愁,有的讓人難忘。不管什麼樣的事,都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體驗。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難忘的事呢?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難忘的事,它們就像天上的星星,閃爍在我記憶的夜空。其中有一顆最亮的星,就是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看看吧。一百多字,五分之一的篇幅,幾乎全是正確的廢話,扯來扯去扯半天,勉強扯到題目上。
再看看《散步》的開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一句話,二十多個字,交待清人物、地點、事件,而且,為了便於下文敘述散步產生的分歧,特意交待了這四個人都是誰。
這樣的開頭,直接切入事件,簡潔,明確,開門見山。對於扯來扯去入題太慢的同學來說,不如就用這樣簡單直接的開頭。
2.生活小事,也能寫出波折。
事件再小,也能寫得精彩,秘訣之一就是寫出波折。
我們很多同學,寫生活小事,往往平鋪直敘,對於事件中的轉折或變化,缺乏足夠的敏感度,沒有重視,也沒有花費筆墨去描摹,這樣當然就會顯得平淡無味了。
我們來看看《散步》是怎樣寫出事情的波折的:
第一處波折,是在散步的起因。第2段中交待,我們要去散步,「母親本來不願意出來,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而「我」呢,並沒有順從母親,而是勸她「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就「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這一處波折,表現的是兒子對母親的關心、母親對兒子的信服。
第二處波折,是在散步的中途遇到岔路口而產生的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分歧雖然不大,但是很有意思,它很考驗人,處理不好的話,就可能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分歧的最終解決,是「我」作為家庭的主心骨、背負著對家庭所有成員的責任感、經過內心的矛盾和權衡之後,做出了「走大路」的抉擇,主要是考慮到「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這一處波折,表現中年人對家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體現中華傳統的孝道和敬老尊老的美德。沒有明說、暗中表現的,還有妻子的賢惠、孩子的乖巧。
事情似乎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但是,第三處波折又出現了。母親有改變了主意,她說:「還是走小路吧。」
這一處波折,進一步豐富了文章的主題——奶奶摸摸孫子的小腦瓜,奶奶心裡想著孫子啊!
有了這三處波折,散步這件小事,就顯得波瀾起伏、意蘊豐厚了。
3.兩筆景物描寫,渲染烘託。
很多同學,受思維和筆力所限,在寫事的時候,便只能專注於寫事,兼顧不到其他巧妙的用心,往往忘記了來一兩筆景物的點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