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增加了家長們的負擔?
教育部門回應:綜合素質評價實證材料應由學生自主完成
長沙晚報11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鄧豔紅) 去年,長沙市中小學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雲平臺(以下簡稱「人人通」)全面上線。每位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上傳到該平臺,這些上傳的資料也是每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材料。
學校通過學生上傳的資料,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有部分家長反映,一些學校將填寫和上傳資料當作硬性任務,這項工作最後都落到了家長頭上。家長們發現需要填寫的信息太多,於是質疑人人通平臺增加了家長和學生的負擔。
針對家長們的疑惑,記者採訪了相關主管部門。
家長反映
需要填寫的信息,家長一周都寫不完
劉先生的小孩在湘郡未來實驗學校讀中學。他反映說,學校每學期都要求學生和家長通過人人通平臺填寫資料。劉先生發現,需要填寫的資料又多又繁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參加了哪些實踐活動,哪一天參加的……」劉先生吐槽說,需要填寫的資料共有26大項,每一大項下面有不少小項,而且每一個小項既要寫文字總結,又要上傳照片,社會實踐還要上傳證明材料等。「實在是太麻煩,一個家長一星期都寫不完。」劉先生直言,這實際上是給家長和學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有此想法的家長不僅劉先生一人。市民李女士的小孩在雨花區泰禹小學就讀,她反映說,今年暑假,學校要求家長關注人人通微信公眾號,並強行要求上傳多少資料到人人通平臺。李女士認為學校可以推薦、建議關注一些公眾號,但實在不應強制要求家長關注並上傳資料。
還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家長吐槽,學校的這些要求不僅增加了家長們的負擔,還會誤導孩子弄虛作假。「學校給學生布置了暑假作業,要求每天寫一頁字,我小孩每次寫完就催促我趕緊拍照上傳到人人通平臺。」該家長說,「學校還要求上傳社會實踐的內容到平臺,孩子就到社區擺拍掃地的照片,由社區蓋章後上傳。實際上孩子並沒有掃地,這樣弄虛作假只會起到反作用。」
記者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查詢發現,吐槽人人通平臺的不在少數,甚至一些家長質疑這是形式主義。
部門回應
導向是讓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家長不應包辦
針對家長們的各種疑惑,長沙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副處長王海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一進行了解釋。
王海軍介紹,「人人通」即「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是教育部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重點之一,推進網絡空間人人通的深化應用,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是面向未來的應用發展方向。長沙人人通雲平臺力求打破系統內信息孤島局面,真正促進各類管理系統互聯互通、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務便捷便利。通過人人通平臺,有機融合「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綜合實踐活動管理、體質健康信息管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管理和在線學習中心」等軟體,形成一整套集日常管理、在線學習、成長記錄、作業布置、家校互聯、互動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應用體系,從而打造智慧校園和智慧教育。
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引導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真正培養成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針對該平臺增加了家長們的負擔的意見,教育部門的導向是讓學生們客觀記錄完成國家課程情況及成長過程,並非讓家長代勞和包辦。這些都是學生必須親身經歷和體驗的學習任務,不應最後突擊上傳或由家長包辦代替。
至於家長們反映需要填寫的信息比較多,王海軍介紹說,初中畢業五個維度26項實證材料,根據三年學習任務和進程實時上傳。學生要養成及時收集整理的習慣,及時記錄工作量並不大。如果學生平時沒有收集,快到截止日期由家長突擊整理,恰恰是學生及家長違背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初衷。上傳的資料主要是客觀真實,並不是越多越好,老師評價時只會在同類型的活動中選擇有代表性或重要意義的資料作為評價的依據。
人人通平臺不僅沒有給家長和學生「增負」,反而是「減負」。長沙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以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紐帶,既可實時記錄學生成長,也可方便保存學生成長檔案,學生及家長不再需要遞交紙質材料,有效地解決了綜合素質評價中寫實記錄、整理遴選、公示審核等過程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