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臨海旅遊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紫陽古街旁的這座山,目前它已然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標誌之一,它就是巾山,一進入臨海古城,很醒目地出現在眼前,與紫陽古街毗鄰。
位於古城東南隅的巾山,雖只有百餘米高,但山上的古建築很多。我仔細數了一下,一共有4座古塔。
從興善門那邊走,首先經過的是龍興寺。這是入口的牌坊,上面寫著&34;,四個大字剛勁有力。屈指算來,龍興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寺廟以江南古長城為屏,以繁華紫陽街為鄰。
龍興寺仿唐代建築風格,院落式結構,雖處鬧市,但卻十分寧靜、極具禪意。說到龍興寺,可是大有來歷的。它是臨海市內最負盛名的千年古剎,不僅在民間有著極高盛譽,更是曾經台州佛教的官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發祥地,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龍興寺院中豎了一塊碑,上面鐫刻著&34;。著名的唐僧鑑真本人及其弟子思託都曾駐錫於此。據記載,唐天寶年間,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東渡日本前,曾住錫於此。而龍興寺高僧思託又隨鑑真大師「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終六渡,經逾十二年」,成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的高僧。
到龍興寺,必看千佛塔。這是目前臨海現存最為高大的古塔,也是浙江僅存的二座元塔之一。走在寺廟中,幾乎是在一瞬間撫平了心中的焦躁,嫋嫋升騰的香菸、院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千年百年來浸潤著佛法禪音,自有一種慈悲與寧靜的氣魄。
沿著龍興寺旁的石階而上,抬頭就能看見第二座古塔,這是巾山南山殿塔,另一座寺廟——天寧寺,也稱南山殿,它是為紀念唐朝名將張巡而建立。安史之亂,張巡死守睢陽,城破玉碎,至今浩氣長存。天寧寺的位置沒有龍興寺醒目,但是也是爬巾山的必經之路。
路上遊客很少,非常幽靜,撐傘行走在細雨中,聽雨滴拍打樹葉滴答聲,特別放鬆,尤愛大自然這種白噪音,據說可以解壓。
南山殿旁有一個觀景平臺,可以遠眺臨海城和靈江。遠處的青山雲霧繚繞,仙氣十足。
繼續往前走,會經過文昌殿,想必很多高考的學子會來這裡上香。一旁的大門上寫著「宮鬥中」?哈,我覺得應該是反過來讀的,名字應是「中鬥宮」,兩旁的門聯實在是霸氣得很。
還有剩下的兩座古塔分別在山頂的兩個山峰上,雨後的路面有些滑,走山路還是要小心,所以我沒有走完。不過還有個辦法,就是無人機啊,上去飛了一圈,一目了然。
山頂兩峰互相對峙非常顯眼,這兩座是 「 大小文峰塔 」,一個叫巾山東塔,一個叫巾山西塔。這兩座塔同時建於唐代,後來又重建於清代同治四年,兩座塔相互對應。如今這兩座塔聳立於山頂,格外的壯觀,成為臨海的一張明信片。
我是七月木木,生於江南小鎮的小女子
愛好延續夢想,旅行,讓我越走越遠。
我們都不過是這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
既然來了,就該留點什麼
至少能夠證明我們來過
這裡是七月木木的旅行視界,歡迎關注 Forever七月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