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是浙江省台州市代管縣級市,雖然從名字中感覺這是一座臨海的城市,其實並不然,臨海市區不臨海,卻有台州第一大水系靈江穿城而過。臨海是一座有著千餘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文物古蹟遍布、山水風光秀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巾山」。
巾山,又名巾子山,地處臨海古城區東南,毗鄰紫陽古街、長城與靈江,巾山高百餘米,山頂有兩座山峰,每座山峰頂端皆建有一座古塔,古塔一大一小,稱之為「大小文峰塔」,當地人也叫大塔和小塔,在宋嘉定《赤城志》中記載:「兩峰如恰,其頂雙塔差肩屹立。」如今已是臨海市的標誌性景觀。
除了山頂的兩座文峰塔外,在巾山西麓還有兩座古塔,分別是千佛塔和南山殿塔,西麓雙塔與山頂雙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觀,即「巾山塔群」,一山四塔、十分罕見,如今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處紫陽古街附近,到這裡的遊客頗多,且不要門票。
四座古塔中最著名的是龍興寺中的「千佛塔」,也是臨海最高的古塔,塔高30多米,因塔身遍布壁龕和塔磚上雕刻有佛像1000多尊而得名。
千佛塔的歷史非常悠久,始建於唐代,如今看到的千佛塔是在元代所重建,是台州現存唯一的元代古塔,歷經700多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
從龍興寺山門前沿著臺階而上,即可看到「南山殿塔」,南山殿塔始建年份不詳,如今這座是在明代重建而來,相比千佛塔它更為修長,且到這裡的遊客不多,據說是為了紀念唐朝中期名臣張巡而建,塔後是天寧寺,但這座塔與寺廟並無關係。
這兩座古塔所處位置比較低,若要一覽大小文峰塔,需徒步上山,別看巾山不大,山間卻有著格外秀美幽深的景色及深厚的人文底蘊,若是在炎熱的夏季來此遊玩,一定格外的清涼。
我們是從天寧寺右側的山道上山的,途中經過了中鬥宮、楊節愍公祠、三元宮等歷史古建築,三元宮是巾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始建於明萬曆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最初時這裡是道觀,但到了清道光年間卻不知為何歸於佛教,後來還將建了臥佛殿。
從三元宮方向可以看到小文峰塔,在三元宮西側是楊節愍公祠,是楊氏後人為紀念楊時熙而建,楊時熙是臨海人,曾任兩淮鹽運使,是著名的愛國將領,清代乾隆時賜予稱號為「節愍」。
巾山上面有多條遊覽路線,在南麓、北麓、西麓、東麓上皆有景點分布,如果不清楚遊覽路線可以諮詢這裡的旅遊志願者,我們去時遇到了很多的旅遊志願者,他們服務非常熱情,會耐心向你講解如何到達目的地,以及推薦去哪裡玩。
在山間還有許多的小亭子,不僅是觀景的好地方,還是休憩的佳處,這座小亭子所處位置為蛤蟆巖,估計是因為造型如蛤蟆而得名吧,遊玩累了的話,不妨坐下來休息一下,這裡距離文峰塔大約需要10分鐘路程。
據悉,早在北宋時就已在巾山雙峰上建雙塔,雙塔相距五六十米,自從修建了這兩座古塔後,臨海開始逐漸中狀元、進士,這皆歸功於大小文峰塔。文峰塔最初時為磚木結構,如今所看到的塔身是清代重建而來,巔立於山頂,確實格外的壯觀,也讓景色更具意境。
遊客可登塔望遠,一覽整個臨海城的秀美,自古以來吟誦大小文峰塔的詩篇也頗多,清代文學家施閏章曾賦詩《巾子山》:「城上雙峰俯萬家,振衣秋色滿天涯;潮聲遠帶孤帆沒,塔影橫催白日斜。」即便如今,這裡依然是臨海最具代表性的景觀,景色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