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吃河豚,吃貨們為一條魚真的需要這樣拼嗎?

2020-12-17 溫暖的胃

河豚魚味道鮮美,從古至今人們對它是讚不絕口。古詩「春江鴨暖水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最好的寫照。呃……好像那裡不對,算了本人懶,大伙兒自己找去吧。但它的毒性在所有食材中也算是獨步天下了,不是嗎?它的神經性毒素只需要一點兒就可以讓一個成年人,在三分鐘之內恢復出廠設置,不過時間有點兒長。所以沒事兒別好奇心太重去以身試毒。雖然它看上去蠢萌蠢萌的,但不是好惹的。

河豚魚雖然毒性大,但對吃遍天下的吃貨們卻是一個終極考驗,只是因為它那可以媲美味精的鮮美,沒有經過這種生與死的考驗,好意思說自己是吃貨嗎?拼死吃河豚要的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刺激。

以上那些也就過過嘴癮,有誰真的不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兒呢!其實無論在我國還是在日本、韓國要經營河豚魚都是要考試的,有證才讓幹,沒證的會幹也不讓你幹。

河豚魚的美味在於它的皮、骨、肉、白子(精囊),卵巢,血液,肝臟都是有毒的,我們要是沒什麼想不開的還是別碰了吧。在這裡處理過程就不說了,畢竟我們是奔吃來的。

它的皮處理完以後,可以切成絲配上蔥花,辣蘿蔔泥,還有檸檬醋就成了一道酸爽可口的小菜。還可以熬成皮凍,那Q彈的口感也是很不錯的。

醋拌河豚魚皮。

河豚魚的骨頭可炸,可煮,更可以在寒冷的冬日裡做成暖暖的河豚魚鍋,無一不透著欲罷不能的鮮美。

河豚魚鍋,來自網絡。

炸河豚魚骨,網上摳的圖。

最驚豔的要數它的白子,那看著猶如嫩豆腐的傢伙。可以烤的外焦裡嫩,可以入滾水煮熟過涼做成下酒的小菜。要說河豚魚的驚豔來自那裡,我想這個白子可以獨佔八分了。因為它那充滿口腔的香鮮是怎麼也擋不住的。

烤白子。

最後是它的那兩條魚肉,當然要做薄切。

河豚魚薄切。

鶴形薄切。柔韌彈滑,欲罷不能。

拼死吃河豚,拼死吃河豚。為了美味我們也許真的要拼一拼吧!你說是吧,親愛的小夥伴們兒,要是喜歡的話還請點讚,留言並關注,反正也不要錢,不是嗎?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愛蘇東坡,大吃貨東坡肉,拼死吃河豚,甚至吃陽光
    民以食為天,就說這個吃的方面,蘇東坡在吃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創建了好些名菜,比如有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他還喜歡親自下廚,想來他的妻子一定很高興。蘇東坡給我們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故事,甚至, 本文最後還要說說他研究的怎麼吃陽光,希望大家仔細看看。
  • 寧波吃貨拼死嘗鮮釀慘劇 食用河豚魚後中毒身亡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東坡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讓河豚的美味流傳至今。俗話說「三月河豚九月蟹」,河豚魚雖含有劇毒,卻因為肉質鮮美,一直被 「吃貨」們視為舌尖上的驚險美味。而每年因為吃河豚魚而中毒身亡的事例也不在少數。近日,寧波寧海縣法院便受理了,這樣一起因貪鮮而釀成的悲劇。
  • 你拼死要吃的,到底是「河豚」還是「河魨」?
    只有視吃如歸的骨灰級老饕,才敢於品嘗它們可能致命的絕妙滋味。宋代大文豪東坡居士,為這些魚兒寫下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佳句。現代大文豪汪曾祺先生,卻發出「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魨」的吃貨式慨嘆。那麼問題來了,饞得汪老先生準備拼死一吃的魚兒,到底應該叫「河豚」還是「河魨」呢?「河豚」還是「河魨」?這是個問題。
  • 拼死也要吃的美食——河豚
    ▲古人吃河豚的應急方案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據說過去吃河豚,桌旁要備一桶稀釋後的糞便,有中毒跡象立馬灌糞催吐。在追求河豚極致味道的道路上,不少廚師和食客用生命做賭注,運氣差一點,就是最後的晚餐了。
  • 拼死吃河豚,值得嗎?
    在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然而,河豚料理真的這麼危險嗎?這種拼死一吃的美味值不值得?了往今來,因貪圖食物美味而致死的食客不在少數,而因食用有毒河豚而死亡的人,大約是其中最著名的群體之一。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還流傳著不少關於此事的笑話段子。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
  • 寧波吃貨拼死嘗鮮釀慘劇 食用河豚魚後中毒身亡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東坡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讓河豚的美味流傳至今。俗話說「三月河豚九月蟹」,河豚魚雖含有劇毒,卻因為肉質鮮美,一直被 「吃貨」們視為舌尖上的驚險美味。而每年因為吃河豚魚而中毒身亡的事例也不在少數。近日,寧波寧海縣法院便受理了,這樣一起因貪鮮而釀成的悲劇。
  • 你拼死要吃的,到底是「河豚」還是「河魨」?
    只有視吃如歸的骨灰級老饕,才敢於品嘗它們可能致命的絕妙滋味。宋代大文豪東坡居士,為這些魚兒寫下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佳句。現代大文豪汪曾祺先生,卻發出「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魨」的吃貨式慨嘆。那麼問題來了,饞得汪老先生準備拼死一吃的魚兒,到底應該叫「河豚」還是「河魨」呢?「河豚」還是「河魨」?這是個問題。
  • 我在魏村拼死吃了頓河豚!
    而對於吃貨來說,來回趕了60公裡的路,卻是為了嘗一嘗長江三鮮之一的河豚。從水裡撈出河豚的時候,大概它是感覺到自己即將成為盤中之物,生氣得脹大了它的肚子,露出一口萌萌的牙。別看它一臉萌相,野生河豚的牙口,足以咬斷人的手指。沒吃過河豚的,實在很難想像這麼可愛的生物究竟有什麼魅力,一邊釋放著致命的毒素,一邊卻讓人「拼死」只為這一口滋味!
  • 拼死享用的極致美味——河豚,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另有「氣泡魚」、「吹肚魚」、「河豚魚」」、「氣鼓魚」(江蘇、浙江)、「乖魚,雞泡」(廣東)、「雞抱」(廣東)、「龜魚」(廣西)、「街魚」(用閩南話讀)(福建)、「蠟頭」(河北)、「艇鮁魚」等稱呼。古時稱「肺魚」。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
  • 一種魚引發文人瘋狂 蘇軾拼死吃河豚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早在宋代即有,當時人孫奕所撰的《示兒編》這部書內,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今江蘇省常熟、武進、陽湖、靖江一帶)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待蘇軾吃河豚時,都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蘇學士」如何品題。
  • 拼死吃河豚 可能要更「拼」了
    北海道和東北地區: 聽完講座就能烹飪河豚? 上世紀70年代左右,日本對河豚毒性做了一系列研究,並於1983年頒布了河豚魚的衛生管理法規,詳細規定了在日本國內可食用的河豚魚種及部位,以及從捕撈到食用過程中應特備遵循的衛生規範,還建立了河豚酒店和廚師許可證等制度。 不過,河豚烹飪資格根據各都道府縣的條例授予,標準存在地區差異。
  • 【美食】揚州人為何拼死吃河豚?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
    雖然早在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就極力主張吃河豚,在品嘗河豚後大喊「值那一死」的說法——面對眼前的這有毒,而且有劇毒的河豚,心中難免有些猶豫了。 可是河豚文化源遠流長,據《山海經》記載,中國遠在三千年前就開始食用河豚。早在戰國時期吳越人食用河豚魚之風比現今之日韓有甚而無不及,民間有諺語說:「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
  • 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這河豚肉真的這麼好吃嗎?
    我母親退休前在水產公司工作,後來因為河豚可以出口到日本,導致以前沒人稀得要的河豚開始身價不菲。其實,海邊有經驗的漁民大多會處理河豚,因為河豚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內臟、血液中,只要處理好這些地方,基本都可以食用。小時候河豚魚我可沒少吃,我們這裡當時因為這魚多,因此便宜嚇人。
  • 拼死吃河豚,值得嗎?
    在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然而,河豚料理真的這麼危險嗎?這種拼死一吃的美味值不值得?了往今來,因貪圖食物美味而致死的食客不在少數,而因食用有毒河豚而死亡的人,大約是其中最著名的群體之一。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還流傳著不少關於此事的笑話段子。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
  • 沒有拿命吃過河豚,算什麼吃貨
    為了更安心地吃河豚,一方面,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培育養殖無毒河豚;另一方面,日本規定廚師需要考取河豚魚廚師資格證,經曆書面考試、20分鐘的實踐考試,確保廚師能清晰分辨每一種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河豚魚,並且能在20分鐘內迅速將河豚內臟利落分解、將河豚肉切成刺身。
  • 不用再「拼死吃河豚」了!上海崇明有了能安全吃河豚魚的餐廳
    不用再「拼死吃河豚」了!>  「長江三鮮」之一的河魨魚(俗稱河豚魚),肉質鮮美卻含有劇毒,讓「老饕客」們又愛又恨,以往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  位於崇明向化鎮的上海豐魚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內土質潔淨,水體優良,這裡養殖著近20萬尾河豚魚,品種為暗紋東方魨,合作社負責人顧建培從事河豚魚養殖已近20年。他告訴記者,以前合作社的河豚魚主要銷往江蘇等地,江蘇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開放河豚餐飲。比如江蘇揚中,那裡有河豚魚「消費特區」之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會吃河豚魚。    河豚魚為什麼有毒?
  • 宋代吃貨大文豪蘇東坡愛吃河豚,還說為吃河豚值得一死
    很多人都知道,河豚體內含有毒素,如果做法和吃法不當,一不小心就會引起中毒,甚至丟掉性命。我們知道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但很多人不知道蘇東坡也是個美食家。著名的「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研製出來的。而根據古籍《示兒編》的記載,蘇東坡在常州的時候,非常的喜歡吃河豚。雖然河豚有毒,但是「吃貨」蘇東坡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當地有一家人特別善於烹飪河豚,聽說大文豪蘇東坡喜歡吃,就邀請蘇東坡去嘗嘗他的手藝,希望蘇東坡能夠給他寫點詩詞什麼的,好讓他名傳天下。蘇東坡到了之後,開始大快朵頤,吃的非常開心。
  • 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原標題: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河豚兇猛河豚味美卻有毒,國家雖明令禁食,無奈這種食俗根深蒂固,屢禁不止。清光緒《潮陽縣誌》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豚,土人謂之乖魚,象其形也。味甘腴,人爭嗜,然間有毒,能殺人。」
  • 饕餮中國︱何以「拼死吃河豚」
    至於食河豚之風之所以在江南興起,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江南地區自古「飯稻羹魚」,有青睞水產品的傳統;而就像明人姚可成在《食物本草》裡斷言的那樣,「河豚,今吳越最多」。這是因為長江本就是河豚魚洄遊量最大的一條河流,每逢農曆初春,成群的河豚從江口溯流而上,到達揚州、鎮江江域時種群極多,而後分群上溯,所以南京江域以上,魚群便不似下段水域這樣密集。
  • 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這河豚肉真的這麼好吃嗎?
    我母親退休前在水產公司工作,後來因為河豚可以出口到日本,導致以前沒人稀得要的河豚開始身價不菲。其實,海邊有經驗的漁民大多會處理河豚,因為河豚的毒素主要集中在內臟、血液中,只要處理好這些地方,基本都可以食用。小時候河豚魚我可沒少吃,我們這裡當時因為這魚多,因此便宜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