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這一戰已經使得高句麗國力大損。為後來唐高宗滅亡高句麗的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唐貞觀十六年的時候,高句麗的小弟百濟向大唐的藩屬國新羅發動了進攻。這場戰爭中新羅不敵於百濟,向宗主國大唐求援。大唐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對於自己的藩屬國被欺負的事情自然不能容忍,李世民派出使者前往調停。但是,狂妄的百濟和高句麗拒絕了大唐的調和。於是李世民派出大將李績和張亮帶領唐軍從水陸兩路一起進攻百濟和高句麗。
當大唐徵討高句麗的軍隊在幽州集結的時候。李世民從洛陽也出發前往前線親自出戰。在唐太宗徵高句麗的戰爭中大唐除了本國的軍隊外還召集了僕從的國家新羅、契丹等國家的軍隊一共投入了將近十五萬的軍隊,而高句麗則調集了全國二十萬軍隊投入這場戰爭中。
戰爭初始,先鋒官張儉帶著僕從國的軍隊在建安城大破高句麗大軍,使得高句麗丟棄了數千具屍體而逃走。
與此同時,大將李績與江夏王李道宗帶領著唐軍主力從今天的撫順地區攻入高句麗。高句麗在和唐軍主力的戰爭中被俘虜了將近兩萬人。
而在唐軍連破高句麗大軍的時候,唐太宗還在來前線的路上。在李世民到達前線的時候高句麗已經被大唐軍隊打得潰不成軍了。
李世民來到前線後,出於求穩的考慮,沒有聽從手下大將的建議直接帶兵殺往平壤。而是尋求穩紮穩打。雖然,在大唐的兵鋒下,唐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奪取了高句麗十幾座城池。但是,由於軍隊進展緩慢,當大唐攻破平壤的門戶安市的時候,天氣已經變得極為寒冷。而大唐軍隊的後勤也因為天氣的原因無法轉運到前線。在糧草不濟的情況下李世民只能被迫主動的撤兵。
在整個大唐徵高句麗的戰爭中,據統計大唐前後死傷人數大概在兩千人左右。而反觀高句麗這邊,前後被大唐奪取了十幾座重要的城市。投入的二十萬軍隊傷亡人數超過五萬人,被俘虜的軍隊更是超過了七萬人。兩者相加損失人數超過十餘萬。如果不是天氣原因,李世民在這一戰中完全可以滅亡高句麗。雖然李世民撤兵了,但是在被大唐軍隊打擊過後的高句麗開始了衰退。而在高宗繼位以後,唐軍又一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並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直接滅亡了高句麗。
而就是這場大唐以微乎其微的損失幾乎滅亡高句麗的戰爭,落在了韓國人眼中卻成了大唐慘敗的戰爭。
唐太宗在開創了貞觀之治,在位期間滅亡突厥徵伐高句麗,使得周邊各國尊稱他為「天可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唐太宗之外還有許多有為的帝王,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唐太宗的歷史或者想了解更多其他帝王的歷史,你可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