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2020-12-15 華夏史譜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這一戰已經使得高句麗國力大損。為後來唐高宗滅亡高句麗的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唐貞觀十六年的時候,高句麗的小弟百濟向大唐的藩屬國新羅發動了進攻。這場戰爭中新羅不敵於百濟,向宗主國大唐求援。大唐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對於自己的藩屬國被欺負的事情自然不能容忍,李世民派出使者前往調停。但是,狂妄的百濟和高句麗拒絕了大唐的調和。於是李世民派出大將李績和張亮帶領唐軍從水陸兩路一起進攻百濟和高句麗。

當大唐徵討高句麗的軍隊在幽州集結的時候。李世民從洛陽也出發前往前線親自出戰。在唐太宗徵高句麗的戰爭中大唐除了本國的軍隊外還召集了僕從的國家新羅、契丹等國家的軍隊一共投入了將近十五萬的軍隊,而高句麗則調集了全國二十萬軍隊投入這場戰爭中。

戰爭初始,先鋒官張儉帶著僕從國的軍隊在建安城大破高句麗大軍,使得高句麗丟棄了數千具屍體而逃走。

與此同時,大將李績與江夏王李道宗帶領著唐軍主力從今天的撫順地區攻入高句麗。高句麗在和唐軍主力的戰爭中被俘虜了將近兩萬人。

而在唐軍連破高句麗大軍的時候,唐太宗還在來前線的路上。在李世民到達前線的時候高句麗已經被大唐軍隊打得潰不成軍了。

李世民來到前線後,出於求穩的考慮,沒有聽從手下大將的建議直接帶兵殺往平壤。而是尋求穩紮穩打。雖然,在大唐的兵鋒下,唐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奪取了高句麗十幾座城池。但是,由於軍隊進展緩慢,當大唐攻破平壤的門戶安市的時候,天氣已經變得極為寒冷。而大唐軍隊的後勤也因為天氣的原因無法轉運到前線。在糧草不濟的情況下李世民只能被迫主動的撤兵。

在整個大唐徵高句麗的戰爭中,據統計大唐前後死傷人數大概在兩千人左右。而反觀高句麗這邊,前後被大唐奪取了十幾座重要的城市。投入的二十萬軍隊傷亡人數超過五萬人,被俘虜的軍隊更是超過了七萬人。兩者相加損失人數超過十餘萬。如果不是天氣原因,李世民在這一戰中完全可以滅亡高句麗。雖然李世民撤兵了,但是在被大唐軍隊打擊過後的高句麗開始了衰退。而在高宗繼位以後,唐軍又一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並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直接滅亡了高句麗。

就是這場大唐以微乎其微的損失幾乎滅亡高句麗的戰爭,落在了韓國人眼中卻成了大唐慘敗的戰爭。

唐太宗在開創了貞觀之治,在位期間滅亡突厥徵伐高句麗,使得周邊各國尊稱他為「天可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唐太宗之外還有許多有為的帝王,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唐太宗的歷史或者想了解更多其他帝王的歷史,你可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韓劇中高句麗大敗唐軍,俘虜唐太宗的橋段,有史可查還是子虛烏有
    畢竟韓國作為一個自詡崇敬歷史的國家,內心深處的自大和自卑之源都源於此,他們希望塑造一個強大的自己。在韓劇《帝國的早晨》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橋段。高句麗在同唐朝的戰爭中大獲全勝,甚至攻入長安,生擒了唐太宗李世民。被射瞎了一隻眼睛的唐太宗跪地求饒,並自願割讓半壁江山,「英勇」的高句麗大軍心滿意足地凱旋而還。
  • 揚大唐國威,降四方之敵:圖解大唐太宗李世民一徵高句麗之戰
    高句麗自權臣淵蓋蘇文政變之後,北連靺鞨,南通百濟、扶桑,鑄堅城、囤糧草,聚兵邊境,厲兵秣馬,隱有對抗唐朝之志,已然成為大唐太宗的心腹大患。前有舊恨未報,又有新仇再添,唐太宗李世民已然忍無可忍。貞觀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644年),「天可汗」終於發布了東徵高句麗的詔令。
  • 韓國人眼中的李世民:獨眼龍、跪地求饒,還被迫割讓半壁江山!
    今天我們來聊聊在韓國人眼中的李世民,不僅是獨眼龍,還跪地求饒,割讓半壁江山。韓國曾經拍過一部歷史劇叫《帝國的早晨》,其中雷人程度比中國的抗日神劇更神。為什麼呢?因為其中李世民的形象太過於驚人了,獨眼龍,跪地求饒,還要割地賠款,這才是韓國人眼中的正確的大唐歷史。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其實是一場罕見的大勝
    眾所周知,高句麗是一個硬骨頭,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不僅沒能成功,反而導致國內亂起,唐朝建立之後,李世民等人吸取教訓,一直沒有輕易對高句麗用兵,而是採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高句麗不僅聯合百濟進攻唐朝盟友新羅,而且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 高句麗滅亡之後,其百萬國民都到哪裡去了
    隋代,隋煬帝曾三次舉傾國之兵徵討高句麗,搞得「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百姓因為戰事,苦不堪言,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結果是高句麗還在,而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到了唐代,高句麗進攻南方的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御駕親徵,給高句麗重大打擊,但由於糧草不濟,唐軍被迫撤退。野史傳聞,唐太宗在徵討高句麗戰役中中箭受傷。唐軍回師後不久,唐太宗即駕崩。
  • 唐朝將軍出徵高句麗,臨行前要帶著女婿,一匹馬驗證了虎毒也食子
    唐朝將軍出徵高句麗,臨行前要帶著女婿,一匹馬驗證了虎毒也食子。公元642年,唐太宗李世民準備把困擾隋唐兩朝的「大敵」高句麗給滅了,很快,唐軍便浩浩蕩蕩出發了,一路斬將奪城,進展的很順利。但是在攻打安市城的時候,唐軍卻遭到了高句麗士兵的強烈抵抗,一直沒能拿下來。
  • 醒醒吧韓國人,高句麗才不是你們的祖先呢!
    各種盜版中國古代文化,還認為孔孟老莊是韓國人,真是笑掉大牙了。看得我屬實有些發笑,然後我注意到了韓國人吹爆的所謂的他們的歷史巔峰,高句麗。高句麗名將 淵蓋蘇文高句麗,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民族呢?那這個被韓國人吹到天上去的高句麗人,又是來源於哪裡呢?
  • 能夠抵擋隋唐數百萬大軍70餘年,高句麗為什麼這樣難打?
    高句麗暴得大名,主要是因為隋煬帝與唐太宗。隋煬帝三打高句麗,直接損失兵員上百萬之巨,間接導致的損失則不計其數,並最終導致了隋朝崩潰。唐太宗攻打高句麗,雖戰功赫赫,但頓兵於安市之下三月之久,未竟全功,慨嘆道「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並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 揚大唐國威,降四方之敵:地圖上的戰爭之大唐滅高句麗始末
    與中原王朝相比,高句麗雖國小兵寡,但戰鬥力卻不容小覷,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損兵折將幾十萬,卻連平壤的城頭都沒有見到,而唐朝建立之後,大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次東徵,也止步於安市城下,無功而返。話說自唐太宗東徵無功而返之後,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則日益驕橫,雖然遣使稱臣,但又言語狂妄,輕慢唐使,更時時窺探邊境,時有挑釁之舉。
  • 韓國人一直叫囂的「高句麗」到底是什麼?確實存在,但事實很搞笑
    想必喜歡歷史的朋友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名字:高句麗。由於這個地名被提到的次數多了,很多不怎麼關注歷史的人也聽過。在韓國,很多人把自己視為高句麗的後代,仿佛高句麗就是一個闊親戚,引得韓國人現在都一直想和他攀上一點關係。
  • 韓國:我們曾擊敗隋朝,打退唐朝!中國網友評論卻讓韓國人被打臉
    而唐朝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經常用「盛唐」來稱呼它,然而就是兩個如此強大的王朝卻有人先後擊敗過他們。說出此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咱們的鄰居韓國,他們說他們曾經擊敗了隋煬帝還讓唐太宗吃了敗仗,不過網友看了此話只笑稱:「確實有人辦到過這事,但是和韓國沒任何關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唐太宗親徵高句麗:雖未像隋一樣損失慘重,但受到的教訓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歷往唐軍滅東TU厥、徵吐谷渾等,多在西北大漠或草原。因此,唐軍作戰方式多借「奇襲」、「奔襲」、「輕騎」等行之,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潰夷狄;而且常糾合蕃將蕃兵以大軍作戰之勢,行正面或側背攻擊,作戰亦是多野戰而少攻堅。基於這兩方面,再來看看唐太宗親徵高句麗,我們就能分析出唐軍這一次撤退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了。
  • 多了一個字,相差了三百年,別把高麗當成高句麗
    在中原,隋朝隋煬帝曾多次出徵攻打高句麗,但每次都失敗了,且不說高句麗的實力如何,隋煬帝出徵需準備了一百多萬的兵力,在出徵的路上也碰到層層的困難,道路也不好走,士兵們人疲馬乏,去到已經是無心戰鬥了,這怎能打勝仗。其次對於老百姓的傷害太大,常年徵人修工程,後因內亂隋朝滅亡,隋朝沒有把高句麗滅掉,結果自己先滅亡了。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失敗?雖敗猶榮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其一生徵戰無數,鮮有敗績,唯獨在親徵高句麗失利了。貞觀十六年,因高句麗政變,新任國王泉蓋蘇文上臺,野心十足。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出徵高句麗一路行軍,唐軍兵力少,而高句麗兵多,雖遭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抗,但此時唐軍的戰力值達到頂峰,一路攻佔高句麗城池無數。
  • 從高句麗到女真,與韓國人都沒半毛錢關係,韓國歷史該從何算起?
    韓國人認為東夷建立的商帝國就是他們的領土,沒想到被周滅了,所以長江以北都是他們的,他們沒搞清楚一件事,他們只是東夷的一支,大部分東夷還是中國之人。其實根本沒有女真這個民族,這是漢族人誤解造成的。原本有滿洲,哈達,輝發,烏拉,葉赫,錫伯,瓜爾佳,完顏等等部落組成的所謂的「諸申」,其實是以漢人為中心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而已。
  • 韓國人列古代八大名將,據說排第一的人曾把唐太宗射成獨眼龍
    當隋朝軍隊過河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大批隋軍因此被水淹死。隨後乙支文德帶領早已埋伏好的高句麗軍隊對斷糧多日的隋軍隊發動猛攻。薩水之戰的勝利在高句麗與隋的第二次戰爭中起了一定作用,但隋軍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後勤不濟與將領輕敵。1680年,朝鮮肅宗為乙支文德又建了一個靈堂。直到今天,乙支文德一直都被朝鮮民族視為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
  • 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東漢以後,中國進入長達四百年之久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出現了權力真空。到了中國的三國鼎立時期,朝鮮三國中的高句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了中國的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實力弱小的高句麗遊走在曹魏和孫吳之間,這種首鼠兩端的態度激怒了曹魏,大將毌丘儉率兵輕易的擊敗了高句麗。
  • 以隋朝的強大,為何三徵高句麗還會失敗?
    而且為了徵伐高句麗他命人建造了300艘戰船,由於對工期的進展嚴厲,督促工匠、丁夫們不分晝夜地在水中工作,不敢稍加休息,這些人腰部以下都生了蛆蟲,因生病和勞累,致死的人的有十之三四。一徵高句麗大業八年,隋煬帝在桑乾水南面祭祀戰神誓師出徵。在戰爭的初期。
  • 遠徵高句麗從隋朝到唐朝,歷經四代皇帝,為何高句麗這麼招人恨?
    高句麗包括後來的渤海國和以前中原面對的主要敵人都不同,後者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土地並沒有特別渴望,而高句麗卻是漁獵民族,他們是會耕田的,中原的土地對他們來說相當渴望,社會結構和中原類似。對中原的威脅相當大,發展起來就是養虎為患,事實證明,後期對中原持續造成巨大影響的外族包括契丹,金都是漁獵民族,直至後來的清。
  • 歷史探秘: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訓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訓的 高句麗這個國家很難搞定,這是真的。人家從西漢末年就存在了,一直到唐朝前期才滅亡,歷經了七百多年。期間中原王朝多次想要侵略佔領高句麗,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參考拿破崙討伐沙俄,那地方   原標題:歷史探秘: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訓的   高句麗這個國家很難搞定,這是真的。人家從西漢末年就存在了,一直到唐朝前期才滅亡,歷經了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