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親徵高句麗:雖未像隋一樣損失慘重,但受到的教訓是一樣的

2020-12-15 玲瓏文史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徵高句麗。若仔細比對,就會發現——這仿佛是隋煬帝當年親徵高句麗的翻版。

唐雖未像隋一樣損失慘重甚至滅亡,但在軍事方面所受到的教訓是一樣的。

一方面,從《新唐書》對高句麗的描述可見,朝鮮半島地勢險峻,氣候寒冷,而且離中原遙遠。

另一方面,歷往唐軍滅東TU厥、徵吐谷渾等,多在西北大漠或草原。因此,唐軍作戰方式多借「奇襲」、「奔襲」、「輕騎」等行之,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潰夷狄;而且常糾合蕃將蕃兵以大軍作戰之勢,行正面或側背攻擊,作戰亦是多野戰而少攻堅。

基於這兩方面,再來看看唐太宗親徵高句麗,我們就能分析出唐軍這一次撤退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了。

囿於氣候因素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率六軍出發,聲勢浩大。

上之發定州也,指所御褐袍謂太子曰:「俟見汝,乃易此袍耳。」

唐太宗不肯換下褐色戰袍一事,被傳為千古美談。他一生馳騁疆場,其戰略思維總講究「速戰速決」。

唐太宗劇照

唐太宗對皇太子李治之言,是希望徵高句麗在入冬前結束。可是,遼東天寒地凍的氣候,冷得比中原還要早,而追求「出奇制勝」、重用輕騎兵作戰的唐軍,面對遼東寒冷的氣候,卻無法適應。

唐軍常遇暴風雪,以致「士卒沾溼多死者」,再加上大雪之後,馬匹糧秣無法就地取得,亦供應不繼,使一向重視騎兵作戰的唐軍受挫,「戰馬死者什七、八」,可謂損失慘重。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唐太宗在班師敕令中指出「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這其實是撤軍的藉口。

因李勣等將在破蓋牟城時,「獲兩萬餘口,糧食十萬餘石。」攻下遼東時「獲勝兵萬,戶四萬,糧五十萬石。」又《新唐書》載唐軍班師時「遼州粟上十萬斛,士取不能盡。」可見,唐軍應無糧食不足之慮。

這再一次佐證了——唐太宗敕令唐軍班師的首要原因,便是氣候因素。

戰略與戰術相矛盾

唐太宗一生徵戰無數,作戰首重「出奇制勝」,所以才著重於輕騎兵戰術之運用。

唐太宗親徵高句麗攻下白巖城後,聽了李勣的建議,放棄了先攻建安的想法。誠然,就地勢方面考量,建安在南,安市在北,且唐軍糧草皆在遼東,確有「斷吾運道」之險。但最後,他採取了長孫無忌的建議:

「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唐太宗先後否決了李道宗「出奇兵直赴平壤」及群臣「直取烏骨,再取平壤」的建議,而採取循序漸進,由安市而建安,再由建安去平壤,即由北向南、步步為營的攻擊策略。

唐太宗劇照

這「按部就班,穩紮穩打」的戰略,與唐太宗慣用之「速戰速決」的戰略指導與作戰方式迥然不同,因此產生了「矛盾」。

遼東地區天氣寒冷,雖在攻取蓋牟與遼東等城後,獲糧不少,但隨著補給線的移動及拉長,載運糧草的馬匹無法負荷酷寒的氣候而大批死亡,使得唐太宗慮於補給線的安全考量,不敢深入敵境,只得逐城攻佔。

所以,氣候因素加以戰略與戰術矛盾之故,最後唐太宗只得班師退回中原,結束了他第一次親徵高句麗的軍事行動。

唐軍整體兵力不足

貞觀十九年冬,張亮率兵四萬,及長安、洛陽募士三千,自萊州泛海,趨平壤;李勣率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趨遼東。

兩軍合勢並進,總兵力不過十一萬。

不僅如此,在總兵力中,張亮所率渡海之兵力即佔四萬,而據史料所載,陸路六萬大軍中,負責後勤輜重糧秣運送等後勤工作之兵員,亦佔近半。

所以,實際攻城作戰之兵馬,不過三萬人。

唐太宗劇照

若當時唐軍兵力足夠,戰略得宜,以張亮所率渡海之陸軍,由平壤入朝鮮半島,配合陸路部隊將安市等重鎮包圍,孤立平壤,以「阻援打點」的方式,逐城攻佔,最後再取平壤,此役定有勝算,亦能達「速戰速決」之效。

唐太宗一定考慮到了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隋末煬帝發兵一百一十三餘萬大軍徵高句麗,最後導致亡國的「前車之鑑」;另一方面是國內北方尚有薛延陀未平。

所以,此次徵高句麗實際參與戰鬥之兵,因客觀原因而有限,實非唐太宗輕敵。

唐太宗親徵影響臨場指揮

隋末煬帝親徵高句麗,曾命諸將曰:「高句麗若降者,即以撫納,不得縱兵。」致各路將領無法實際指揮作戰,一切都得依煬帝的詔令行事,以致常延誤戰機。

唐太宗親徵高句麗也重蹈了隋煬帝的覆轍,亦犯了御駕親徵之大忌。

隋煬帝劇照

貞觀十九年,唐軍攻克白巖城,準備乘勝再取建安時,唐太宗與李勣有這樣一段對話。

李勣曰:「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上曰:「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

由於太宗親徵,軍隊行動必須考量皇帝的安全,如此,部隊的機動性便喪失了,也因而違背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原則。

結語——唐太宗的戰略調整

佔優勢的唐軍無功而返後,唐太宗意識到欲攻高句麗,不能以傳統陸上之正面攻擊方式行之。

以往唐太宗徵戰之地,多在黃河中遊一帶,這些地區人口較稠密,經濟較富庶。無論從人心的籠絡、兵員的徵集或是糧草的運送,都對唐太宗有利。因此,他常以「出奇制勝」的方式取勝。然而,徵伐高句麗則完全不同。

唐太宗劇照

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北端,入秋後早寒,冬季較長,且地勢高低崎嶇,多堅固城池,非唐軍以大軍輕騎正面攻擊可得。

正面作戰中,高句麗自知無法與唐軍匹敵,於是採「堅壁清野」的方式與唐軍行持久消耗戰,以致入秋氣候改變,唐軍就不得不退兵,無法繼續戰鬥。

基於此,唐太宗第二次徵高句麗,改採襲擾而非大軍入境方式作戰,並借長期襲擾消耗、破壞高句麗之經濟。

於是,「持久戰」便成了唐高宗即位以後對高句麗所採取的戰略,日後在朝鮮半島上取得根據地,進一步將唐軍的勢力逐次向前推進,終在高宗總章元年九月攻陷平壤,結束了對高句麗長達二十四年的戰爭。

相關焦點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失敗?雖敗猶榮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其一生徵戰無數,鮮有敗績,唯獨在親徵高句麗失利了。貞觀十六年,因高句麗政變,新任國王泉蓋蘇文上臺,野心十足。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出徵高句麗一路行軍,唐軍兵力少,而高句麗兵多,雖遭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抗,但此時唐軍的戰力值達到頂峰,一路攻佔高句麗城池無數。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其實是一場罕見的大勝
    眾所周知,高句麗是一個硬骨頭,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不僅沒能成功,反而導致國內亂起,唐朝建立之後,李世民等人吸取教訓,一直沒有輕易對高句麗用兵,而是採取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但「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高句麗不僅聯合百濟進攻唐朝盟友新羅,而且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 韓劇中高句麗大敗唐軍,俘虜唐太宗的橋段,有史可查還是子虛烏有
    高句麗在同唐朝的戰爭中大獲全勝,甚至攻入長安,生擒了唐太宗李世民。被射瞎了一隻眼睛的唐太宗跪地求饒,並自願割讓半壁江山,「英勇」的高句麗大軍心滿意足地凱旋而還。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個喜劇橋段,那就大錯特錯,因為在很多韓國人眼裡,這樣的情節靈感,就是出自於「真實的歷史」。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 唐朝將軍出徵高句麗,臨行前要帶著女婿,一匹馬驗證了虎毒也食子
    唐朝將軍出徵高句麗,臨行前要帶著女婿,一匹馬驗證了虎毒也食子。公元642年,唐太宗李世民準備把困擾隋唐兩朝的「大敵」高句麗給滅了,很快,唐軍便浩浩蕩蕩出發了,一路斬將奪城,進展的很順利。但是在攻打安市城的時候,唐軍卻遭到了高句麗士兵的強烈抵抗,一直沒能拿下來。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從一往無前到被迫撤軍,天可汗的唯一一次失利
    然而,同隋煬帝類似,李世民也在遠徵高句麗之時,折戟沉沙,露出疲態。天可汗一世英名當然會流傳萬載,但唯獨高句麗一戰,著實令人遺憾。一、高句麗發生政變,獨裁者上臺貞觀十六年,泉蓋蘇文殺掉了高句麗原國王高建武,自己掌握大權,這位獨裁者的霸道和血腥,也令李世民大為不滿。
  • 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與韓國人眼中唐朝慘敗不同,一戰殲敵十餘萬
    在韓國人眼中,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是以大唐的大敗而告終。在韓國的歷史劇《帝國的早上》中,高句麗不僅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更是帶兵反攻進入了長安城,最後使得唐太宗向高句麗跪地求饒。然而,在現實中的唐太宗徵高句麗之戰可以說是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的。
  • 能夠抵擋隋唐數百萬大軍70餘年,高句麗為什麼這樣難打?
    高句麗暴得大名,主要是因為隋煬帝與唐太宗。隋煬帝三打高句麗,直接損失兵員上百萬之巨,間接導致的損失則不計其數,並最終導致了隋朝崩潰。唐太宗攻打高句麗,雖戰功赫赫,但頓兵於安市之下三月之久,未竟全功,慨嘆道「吾以天下之眾,困於蕞爾之夷」,並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濊貊族與他們建立的扶餘、百濟、高句麗
    後來扶餘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向衰亡。五世紀末,勿吉人強大起來。北魏初,勿吉越過張廣才嶺向西發展,開始進攻夫餘,佔領了原夫餘的大片土地。北魏孝文帝時勿吉驅逐夫餘,夫餘王被迫「攜妻擎南逃」,於高句麗文諮明王三年(494年),投降了高句麗。至此,夫餘國在我國東北存在七百多年後消失了。
  • 高句麗和高麗不是一回事,二者沒有繼承與被繼承關係
    前言:縱覽隋煬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歷史,總會出現一個名為高句麗的國家。隋煬帝三高句麗致使隋朝國力急劇下降,最後讓隋朝分崩離析。唐太宗英明神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卻在和高句麗的戰爭中未盡全功。唐高宗紹繼父志,最終滅了高句麗,結束了唐朝和高句麗長達23年的戰爭。
  • 歷史探秘: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訓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失敗了 李世民又是如何吸取教訓的 高句麗這個國家很難搞定,這是真的。人家從西漢末年就存在了,一直到唐朝前期才滅亡,歷經了七百多年。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他小規模出兵,效果還真不錯,算是把高句麗打服氣了,但是想要滅了人家,還不是時候,畢竟一場仗打著打著就到冬天了,這是他們的必殺技。只要熬到冬天,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唐太宗一想,這不對啊,高句麗這傢伙分明在拖延時間。於是就採取了一個很毒辣的辦法,那就是小範圍騷擾。
  • 多了一個字,相差了三百年,別把高麗當成高句麗
    高句麗民族由來于吉長地區穢貊族系(夫餘)與渾江的穢貊族系(高句麗)的後裔。在高句麗建國後,在六世紀到達了鼎盛的時期,發生內部的紛爭,王室內的兩股勢力相互爭位。結果登基的只是八歲陽原王,而反對派並不屈服,暗自開始組建自己的兵力,對某些領地作出管控。而在六世紀50年代,高句麗的北面受到外敵的佔領,此時內亂暗自裡不但沒有結束,反而更激烈。
  • 隋唐攻下彈丸之國竟用了100年,高句麗有多難打?
    而大雨直接導致了隋帝國第一次徵服高句麗戰爭的失敗。也就是那位妻管嚴皇帝所發動的,隋文帝徵高句麗。隋朝平陳之後,高句麗修築工事、積蓄糧草、入侵邊境,引起隋朝不安。所以隋文帝曾經警告高句麗,而且還把陳後主的屏風送給了高句麗,以示警告。
  • 隋朝與朝鮮到底什麼仇什麼怨,竟讓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徵
    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徵攻打高句麗,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這三次御駕親徵雖然給了高句麗重創,但也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那麼,為什麼隋朝冒著滅亡的風險也要踏平高句麗呢。我們首先從高句麗說起,高句麗主要由濊貊人、扶餘人、古朝鮮遺民和三韓人組成,勢力範圍包括遼河以東,朝鮮半島北部,吉林東南部。當時隋文帝剛剛一統天下,百姓需要休養生息,經濟狀況也很是糟糕,百廢待興,而高句麗卻趁著隋朝休養生息,藉機狠狠地發展了一把妄圖和隋朝一爭天下。
  • 砥平裡戰役失利,志願軍雖損失慘重,卻也總結到了經驗教訓
    在戰爭過程中,戰事不斷升級,共打響了五次大型戰役,而中美雙方也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中國在整體實力遠不如美軍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即便在戰爭期間我軍也面臨著不少困難。砥平裡戰鬥時,我軍出現嚴重失誤,這場戰鬥也導致我軍損失慘重。
  • 韓國人列古代八大名將,據說排第一的人曾把唐太宗射成獨眼龍
    TOP、5 乙支文德乙支文德是7世紀早期傑出的中國東北少數民族高句麗族將領,也是中國東北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他的軍事才華對高句麗戰勝隋帝國百萬大軍的徵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612年,隋煬帝發百萬大軍徵討高句麗。面對隋前無僅有的龐大攻勢,高句麗的將軍乙支文德採取了反覆請降的拖延戰術與隋朝軍隊周旋了數月。在隋軍回師的必經之地薩水,乙支文德命人築壩蓄水。
  • 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隨著隋朝的建立,北方的突厥汗國不斷騷擾隋朝,面對突厥的強大壓力,隋文帝楊堅採用長孫晟的離間計,離間「大可汗」沙缽略和「西方可汗」達頭之間的關係,沙缽略和達頭之間內訌使得突厥沒能力同隋王朝抗衡。穩固北方後,隋朝開始構建東北地區的防線,強大的隋朝給了周邊國家和政權很大壓力,尤其是曾經與南方陳朝關係密切的高句麗。
  • 李世民親徵高句麗,擊破敵軍十幾萬人,為何卻主動撤兵?
    唐朝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調動十萬大軍,於第二年御駕親徵,發起了對高句麗的戰爭。在這場戰爭過程中,唐軍多次取得重大的勝利,不僅攻破高句麗十座城池,還擊破十幾萬敵軍,斬首多達四萬餘級。可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李世民在取得優勢的情況下,居然主動撤兵,那麼這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