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的詩歌,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就是李白,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大唐因為有他的身影而變得更加動人,他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瑰麗詩篇,但其實,大唐對李白並不友好。
他的一生是相當坎坷的,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無法在官場上立足,而他同時又對官場很是執著,很想成就一番事業,只有有的時候沒有機會,有的時候機會握不住,總之,他在官場上是很失敗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因為無法得到重要而總是在路上,他熱愛大唐的秀麗江山,所以遍訪名山大川,有時候也尋仙問道,他的一生似乎都在遊山玩水,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大江南北都有他的足跡,他是真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代表,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詩才格外的動人。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知道,旅遊是相當費錢的,而李白在大唐又幾乎是沒有工作的,而且他還很是豪爽,那麼,他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如何維持生計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點,李白家境殷實。當然這錢不是他賺的,是他的父親和祖上攢下的家業。關於李白的家世,不僅在後世看來是一個迷,即便是在大唐也是一個迷,他的真正身份一直諱莫如深,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一種是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這是李白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的。
我們知道,李淵是涼武昭王暠的七世孫,所以這樣看來,李白和李唐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是李建成的後代,這更就是說明李白是李唐宗室了,當然還有別的說法。
不過無論怎麼說,李白的家世應當是相當不錯的,且家底豐厚。李白五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五歲就在家鄉小有名氣,漸漸開始在川蜀遊歷,後來更是大江南北的遊歷,這些都不是一般的家境能夠負擔得起的。
我們從李白花錢大手大腳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自小是不缺錢花的。他在寫給裴長史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
」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一年就花掉了三十餘萬,而且這些錢並不都是花在李白自己身上,而是大部分都接濟了落魄的文人、學子。李白的性格中有遊俠的特質,四處遊歷,樂善好施。
第二點,李白的嶽父家家底豐厚。李白的第一個妻子是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他和許氏成婚後,曾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安陸,他曾數次拜謁裴長史,但後來裴長史不願意再見他,於是他開始為前往長安做準備。
後來許氏去世,李白的繼室是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兩人婚後感情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宗氏也喜歡道家的東西,因此和李白很能談得來,後來李白在安史之亂中犯了點錯下了獄,宗氏積極奔走相救。
我們看,無論是第一任妻子還是繼室,家世都是相當不錯的,家中資財自然也少不到哪裡去,有這樣的嶽父,李白很多時候根本不缺錢花。
第三點,李白自己也賺錢。李白雖然沒有正兒八經上過班,就算是跟在唐玄宗李隆基身邊供奉翰林的時間也不長,但畢竟是有點工作經歷的,唐玄宗沒少給李白賞賜,讓李白離開的時候也賜了黃金,這些很夠李白花一陣子的,而且李白還時不時得到一些人的賞識,做做幕僚,也能攢點銀子。
還有就是潤筆費,我們知道,李白文採斐然,出口成章,下筆則一氣呵成。自然就能依靠這個賺點潤筆費,按現在來說就是稿費,比如撰寫碑文、墓志銘,寫寫文章什麼的,都能賺不少錢,唐朝時期的文人靠潤筆費發家致富的不少。
比如和李白有過交往的大唐書法家李邕擅長寫碑頌,「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
再比如韓愈曾作《平淮西碑》,過後韓宏給了韓愈五百匹絹,如果現在算起來的話,得有二十萬左右,等等。唐朝時期的潤筆很流行,作為知名的大詩人,李白自然不可能沒有潤筆費。
第四點,朋友接濟。雖然李白家裡有錢,嶽父家裡也有錢,他自己也能賺錢,但他花錢大手大腳,又到處遊歷,結交朋友,樂善好施,自然就會有錢花完了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朋友接濟,這個朋友的範圍很寬泛,有的就是每到一地的一些知名人物,李白去拜訪他們,他們也喜歡和李白結交,自然捨得花錢,李白住一陣子的花費完全不用自己操心。
再者就是好朋友,比如汪倫,汪倫曾讓李白住進他家,好吃好喝伺候著,李白臨走的時候,汪倫還送了不少的好東西。李白自己有錢的時候會接濟落魄的學子、文人,而李白落魄了,也有願意接濟李白的。
他還有一個關係比較不錯的族叔,即李陽冰,李白最後的那段日子就投奔了李陽冰。當時李陽冰是當塗縣令,李白就住在李陽冰家中,吃喝都是李陽冰負責,李白還將自己的手稿都交給了李陽冰,託他對其進行整理,這就是後來的《草堂集》。
以上四點,大抵就是李白的經濟來源,他以此維持生計,當然,有時候難免窮困潦倒,比如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年老,生病,窮困折磨著他,好在他有個不錯的族叔收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