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符號
【解說】7月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海內外300多名學者參會,共同研討文化與傳播裡的符號學。
【解說】「符號學」是什麼?這個概念讓普通民眾既感到陌生又神秘,其實它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中國符號學大師、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表示,符號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同期】(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符號學這個學科它有一個特點,討論的問題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都是我們文化的 一個組成部分,符號學簡單說就是意義學,因為任何意義都是要靠符號才能傳達的,所有的符號也都是用來傳達意義的,所以每天生活在符號當中,我們淹沒在符號當中,我們的意識存在的目的就是尋找符號。
【解說】當天,研討會以「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與傳播符號學」為主題,圍繞「新媒介技術時代的傳播符號學」、「新聞傳播符號學」、「電影電視的傳播符號學」、「中國符號學遺產」等單元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表示,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積澱,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號。這其中「孔子」這個符號的變化,在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中值得注意。
【同期】(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在新的時代裡面,我們發現孔子這個文化符號,性質已經改變了,跟過去代表的一種落後的,或者被批判的一個對象,逐漸轉化變得中性,甚至變得一種褒義詞,包括我們對海外,在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也把我們機構,把它稱之為孔子學院,也就是說孔子成為我們這個新時代,我們大家樂於以他作為我們文化的代言人,或者以他作為我們整體傳統文化的標籤,那這樣一種新的符號化的過程,我覺得也是非常值得觀察的。
【解說】同時,龔鵬程表示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符號,在全球傳播中兩岸可以相互配合。
【同期】(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這個部分可能兩岸共同合作,臺灣有臺灣的優勢,大陸有大陸的特點,我 覺得,如果大家來互相配合,可以把我們傳統文化的內涵做更多的挖掘,這樣才有利於在新時代,起到全球化的傳播新情景。
記者胡敏成都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