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興傑 張朝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川普政府結束之前依然在緊鑼密鼓地出訪,從歐洲到中東,為即將結束的「川普主義」蓋棺論定。媒體關注的一個新聞焦點是蓬佩奧訪問沙特期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可能秘密訪問沙特,並與沙特王儲薩勒曼舉行了會談。雖然沙特官方並沒有作出回應,但是以色列高級官員基本確認了這場以沙秘密會晤。沙特是阿拉伯國家中的重要領導國家,這樣的國家與以色列領導人舉行面對面會晤的確是吸引眼球,甚至在此之前是難以想像的。在蓬佩奧撮合之下,這一歷史性會晤可能會引發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革命。雖然川普政府的任期所剩無幾,但是中東地區外交關係的巨變可能會成為「川普主義」的重大遺產,美國在中東地區戰略調整持續推進,中東國家也在積極配合,其實是為拜登政府的中東外交劃定「底線」,設置障礙,以免拜登上臺之後重返伊核協議。
川普已經默認了美國總務管理局啟動權力交接程序。川普雖然口頭拒絕敗選,但在行動上已經接受了敗選的事實。川普政府的任期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為什麼蓬佩奧還在攪動中東地區的外交關係呢?其核心原因就是積累和鞏固「川普主義」在中東地區的遺產,值得關注的是,「川普主義」最重要的遺產可能不是美朝領導人會晤,而是美國加速從中東撤出、終結小布希總統開啟的中東地區的戰爭。「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在亞洲大陸最大的戰爭教訓就是,結束一場戰爭遠比開始一場戰爭要難得多。川普任內沒有發動戰爭或擴大戰爭,如果能夠在中東地區完成美國的戰略調整,體面結束戰爭,那將是川普能夠寫入回憶錄的外交成績。
川普上任首次外訪就是沙特,而在任期結束之際,以國務卿蓬佩奧訪問沙特來「收官」,也算是對「川普主義」的總結。在過去三年多時間中,美國的中東戰略調整的路線越來越清晰,也就是川普在訪問沙特時提出的「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其核心就是美國不會過度幹預盟友的事務。在中東地區,沙特等美國盟國的安全並不是由美國來提供,而是通過重建中東地區均衡的安全秩序,實現盟友安全自主,這也是美國從這一地區體面撤出的前提。「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是美國「離岸平衡」戰略的回歸,在歐亞大陸構建一個彼此制衡的體系,至少在中東地區,建立和維持一個遏制伊朗的同盟體系。
川普政府中東戰略的主要操盤手是他的女婿庫什納,而庫什納是猶太人,所以,美國推動中東秩序重建的突破口就是強化美以關係。在過去幾年中,川普政府突破了歷屆美國政府的諸多外交底線,比如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且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除此之外,美國還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和解,促進外交關係正常化。今年下半年以來,阿聯等中東國家在美國的撮合下與以色列籤署了相關協議,實現了外交關係的正常化,隨後蘇丹也與以色列實現了關係正常化。在美國的幫助下,以色列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周邊環境。這次沙特與以色列關係的接近,也是在美國極力推動下的外交突破,也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緩和的繼續。如果沙特與以色列關係實現了正常化,那麼,以色列面對的阿拉伯國家的「圍牆」將會被推倒,整個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將為之一變。
從美國的角度來說,中東地區外交戰略的調整是為美國「退出」做準備,從而大大減輕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負擔,非常契合川普交易型的外交風格。當然,美國助推這一外交革命背後是中東地緣政治結構的巨變,美國也是順勢而為。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在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後,美伊關係惡化,伊朗被美國塑造成為中東地區的戰略問題,成為包括以色列、沙特等國共同的威脅。在國際關係中,共同的威脅要比共同的利益更能夠推動同盟的形成。從歐巴馬政府時期,沙特和以色列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伊核協議達成之後,沙特和以色列認為美國放棄了同盟的責任,不但放棄遏制伊朗,還與伊朗緩和關係,因此這些中東國家對伊核協議也抱有極大的敵意。圍繞伊核協議,中東的「敵我」結構在重新洗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緩和,因為伊朗帶來的共同威脅壓倒了巴以問題。當然,沙特現在還不願意與以色列公開接觸,因為巴勒斯坦問題是阿拉伯國家多年的心結,如果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無疑是對巴勒斯坦的背叛,也有損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
回顧21世紀以來的20年,中東秩序變化的初始原因還是在於小布希政府在中東地區進行的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打破了中東地區脆弱的戰略平衡。伊朗成為這場變局中的獲益者,最近幾年中,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川普政府以及中東國家認為,伊核協議無法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川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之後,美國在中東的政策目標就是要重建遏制伊朗的同盟體系。由於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難解的歷史矛盾,美國不得不直接遏制伊朗,在過去兩年中,美伊戰爭的風險不斷上升,尤其是美國擊殺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兩國之間的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美伊戰爭並不符合川普所謂「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的外交戰略,美國要甩掉中東的包袱,就需要打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隔閡,形成一個共同圍堵和遏制伊朗的中東聯盟,而這是美國從中東體面撤軍的前提,也能夠避免歐巴馬政府倉促從伊拉克撤軍造成權力真空的教訓。
川普政府的中東戰略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唯一的意外就是川普沒有第二個任期。拜登政府上臺之後,很可能會重新調整中東戰略,因此,在美國總統權力交接之際,中東地區的外交調整還是緊鑼密鼓展開。對以色列來說,要在川普下臺之前的「時間窗口」實現外交突圍,如果能夠在約旦河西岸問題上不作出妥協和退讓的前提下,緩和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的關係,那將是內塔尼亞胡總理多年執政中取得的巨大的戰略成果。沙特也面臨地緣戰略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重建中東地緣戰略平衡,構建新的經濟發展體系,對薩勒曼王儲來說,路漫且長。
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正處於急劇的變化之中,美國撤出的態勢將會持續,戰略收縮的方向大概也不會逆轉,同時,全球能源結構巨變,中東國家在能源方面扮演的傳統角色岌岌可危。那麼,一個美國淡出、能源價值縮水的中東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緣政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