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中東的格局中,沙特一直自詡為是阿拉伯世界的新盟主以及遜尼派國家的領頭羊,目前沙特在本地區主要的敵人是伊朗和以色列。
不過在美國的撮合下,目前沙特和以色列關係已經較為平和,雖然兩國明面上不打交道,但私下了卻合作頗多,甚至在敘利亞和葉門等軍事行動中兩國還相互配合。
沙特之所以願意暫時放下與以色列的矛盾,主要是因為沙特和以色列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並且在許多事務上沙特還是需要以色列的幫助,所以沙特便放下了所謂的宗教情節,與以色列「和平相處」。
但是相比於以色列,跟沙特一海之隔的伊朗就沒那麼省心了!伊朗自從伊斯蘭革命之後就一直謀求擴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而作為一個什葉派國家,伊朗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扶植什葉派代理人的行為更是大大觸及了沙特的底線,這讓沙特與伊朗的關係非常不合,伊朗也成為沙特當前最大的敵人。
然而其實除了伊朗以外,沙特在中東地區還有另一個死對頭,就是地處西亞北部的土耳其。今天沙特與土耳其的關係可謂是面和心不和,兩國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地緣上都是矛盾重重,兩國可謂是世仇。
沙烏地阿拉伯大約創建於1750年,當時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部一個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酋長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拉入自己的統治階層。
本·沙特答應幫助瓦哈卜拉宣傳他的主張,而瓦哈卜拉則需要為本·沙特歌功頌德,這二人一拍即合,帶有政教合一性質的沙特第一王國就此誕生。
沙特崛起之時,阿拉伯半島的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沿海地區都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走下坡路,但對付本·沙特這樣的部落酋長還是綽綽有餘的。不過在遇到瓦哈卜拉後,沙特王國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瓦哈卜拉是伊斯蘭教瓦哈比教派的創始人,瓦哈比教派算是遜尼派的分支,但要比遜尼派更加極端。瓦哈比教派的戒律極為森嚴,並極度反對偶像崇拜,甚至朝拜伊斯蘭教自己的英雄都不行。
當然瓦哈比教派的誕生也是跟環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由於其創始瓦哈卜拉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一片大沙漠,因此也更加強調內心的修行,而瓦哈比教派誕生後也迅速影響了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的大量部落。
在得到瓦哈比教派的支持後,本·沙特開始在阿拉伯半島上攻城掠地,1786年內志地區(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被本·沙特徵服,隨後本·沙特又繼續向西進攻漢志地區(阿拉伯半島西部沿岸),這裡也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1811年,本·沙特基本佔領了漢志地區,麥加與麥地那這兩座聖城也被沙特王國佔領,其疆域與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已經基本相當了。
聖城的丟失震動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前身),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下令由埃及省總督穆罕默德·阿里進攻漢志地區,而中央軍則有易卜拉欣帕夏統治攻打內志地區。
面對來勢洶洶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本·沙特迅速被擊敗,他本人被奧斯曼軍隊擒獲後押送伊斯坦堡,最後被處死。但好在還是有許多沙特王室逃進了沙漠,為日後復國保留了希望。
到1824年,本·沙特的孫子圖爾基奪取了利雅得,建立起沙特第二王國。
1834年圖爾基去世,其長子費薩爾繼位,而奧斯曼帝國則加緊了對沙特第二王國的圍剿,費薩爾也在一次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中被俘,並被流放到埃及。但是在十年後費薩爾逃回了國內,重新控制了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
不過在費薩爾去世後,沙特王室內部爆發內亂,位於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夏馬爾部落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趁機攻打沙特,並於1891年滅亡了沙特第二王國,沙特部分王室成員逃往科威特。
到1902年,在科威特的支持下,費薩爾的孫子伊本·沙特再度奪回利雅得,建立沙特第三王國,這就是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兩年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迫承認了沙特王國合法性,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裡伊本·沙特重新控制了內志地區。
一戰後漢志地區從奧斯曼帝國獨立,由於聖裔哈希姆家族統治。但是到1925年,伊本·沙特擊敗哈希姆家族奪取漢志地區,到1926年伊本·沙特又佔領了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阿西爾地區,沙特王國的版圖就此奠定。
縱觀沙特的建國史,沙特和土耳其可以說是世仇,沙特王室的祖先本·沙特就是被土耳其人給殺害的,頭顱都被扔進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沙特王室必然是仇恨土耳其。
並且如今的土耳其也是在謀求恢復當年奧斯曼帝國的榮光,不斷地試圖擴大自己在阿拉伯國家中的影響,這又與沙特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總的來說,沙特和土耳其既有歷史仇恨,又有地緣衝突,雙方雖然表面上沒有撕破臉,但私底下都視對方為潛在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