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河間市,古為武垣縣,因介於古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而名河間。漢文帝至漢武帝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煬帝大業初,改武垣縣為河間縣,明清時,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府縣同城。河間府歷史上是與保定、濟南、開封齊名的四大名府之一,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河間的旅遊景區景點主要有河間府衙、光明戲院、白求恩手術室舊址、毛公墓等。
河間府衙。位於河間市紅牌樓街,原府衙座北朝南,衙前設高大照壁又稱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臨街有高大木牌坊,坊上雕刻「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大門兩側有石獅一對,大門內有門房(門衛),迎面有方杆旗鬥兩個,東西兩側為隸卒住所,往裡為儀門,東西分列掾吏辦公室。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儀門內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西側懸有大銅鐘一個(被侵華日軍掠走)。沿甬道往裡便是大堂,為審理案件之所,大堂兩側有廂房,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面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與廳內府官之坐相對。大堂後面為穿堂,過了穿堂是二堂,一些機密案件在這裡審理。二堂後便是內宅,東西各建有廂房是知府處理公文和接待賓客的地方。西跨院為神祠和同知署。東跨院為土地祠與經歷署。現在的河間府衙為2013年修復完成。
光明戲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老戲院子,位於河間市政府所在地瀛州鎮十一街。該戲院始建於1934年,仿天津「大舞臺」形式的中西結合建築,由商人宋天河、王善元、韓紀賢、戈汝林和張炳臣合資建設。戲院座北朝南,南北長48 .4米,東西寬25米,佔地1150平方米。開園不久,縣衙裡主管錢糧的張四見有利可圖,便動用公款,將河間附近一些名伶都請來,開辦了一個名為「新華戲班」的大雜班,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不同,唱什麼調的都有,在光明戲院演出。
白求恩手術室舊址。位於河間市東北32千米的臥佛堂鎮屯莊村,原名真武廟,有白求恩半身漢白玉雕像、展廳、消毒室、觀察室等,總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白求恩自1939年隨東徵醫療隊來到冀中,在這裡工作、生活二十八天,救治了128名傷員,並為許多當地群眾看病。展廳中還有一座齊會戰役模擬演示沙盤。
毛公墓。又名毛公壘,位於河間市三十里舖村北,為漢博士毛萇墓冢,毛萇是毛亨的侄子。
據傳,孔子刪定《詩經》後傳給弟子子夏,子夏傳曾申,一直傳下來,傳到毛亨。毛亨生不逢時,正趕上秦始皇焚書坑儒,從事研究傳播《詩經》的毛亨上了黑名單,便將《詩經》熟記於心舉家出逃,隱居在河間國都樂城北50千米的一個村落裡,這個村後來叫詩經村, 毛亨在此做《詁訓傳》傳給其侄毛萇。到文帝景帝時,學術氣氛變得濃厚,於是得到親授的毛萇開始設館講經,使《詩經》得以流傳下來。毛萇講經的地方被稱為君子館村,在詩經村西北1.5千米,兩地名延用至今。
此處還有民國代總統馮國璋故居及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