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詩經》是怎樣流傳到今天的?這事與饒陽這座詩經臺有關

2020-12-19 京報網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中這些美妙的詞句你一定很熟悉吧,可你知道兩千多年前的《詩經》是怎樣流傳到今天的呢?這就要說到一位名叫「毛萇」的先賢,他曾在我的家鄉饒陽設置「詩經臺」傳授《詩經》。

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師從荀子講授《詩經》的魯人毛亨趕緊冒險藏匿詩稿,攜年幼的侄子毛萇遠走他鄉,浪跡天涯。在一荒僻之地藏身、隱姓埋名之後,毛亨才將《詩經》傳授給毛萇。長期的奔波勞頓,終使暮年的毛亨無力回天,臨終前,毛亨囑毛萇千萬不要忘記傳承《詩經》。毛萇悲痛地安葬好叔父後,輾轉流浪到燕趙大地一個水域充沛、景色宜人的村落「蓮花泊」,善良淳樸的村民接納了他。後來秦滅漢興,有了尊儒愛書的大環境,毛萇遵叔父遺囑,開始在「蓮花泊」村公開傳授《詩經》……「蓮花泊」即如今饒陽縣的師欽村。

毛萇在饒陽,史書有記載嗎?翻開《太平寰宇記》的有關章節,其中寫道:「萇,是邑(饒陽)人,今有宅存。」而《饒陽縣乾隆志》也有佐證:「毛萇宅在今師欽村。」

當年,這個毗鄰滹沱河畔的村落名為「蓮花泊」,可以想見其環境的優美。後來,因毛萇傳授《詩經》的巨大影響,村名改為「詩經村」。經年後,村民尊崇先賢的開化教育,遂又改村名為「師欽村」。

如今,饒陽還有毛萇娶師欽村侯氏女為妻的傳說。《毛萇夜奔蓮花泊》《毛萇成親》《毛萇休妻》《毛萇安葬師欽村》……《饒陽民間傳說》中的這些故事都是師欽村侯家後裔根據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寫下的。

那麼,網上怎麼又說毛萇在河間呢?沒錯,毛萇後來是去了河間。翻開清順治三年繼修的《饒陽縣誌》,其中記載有明末吏部尚書田唯嘉之子田敬宗所說:「昔毛萇為漢巨儒,知其序詩於河間,不知其起家於饒川也。」原來,毛萇在饒陽設臺傳授《詩經》數十年,聲名遠播後被河間王劉德發現並「挖」走了。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二個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弟弟。他的精明之處,就在於受封為河間王之後,避開政治漩渦,將其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古籍的收集和整理之中。當他知道在自己封地範圍之內不遠的饒陽居然還有一位叫毛萇的大儒,不但有《詩經》原稿,而且還常年設臺講經傳授,大喜。於是,「禮聘再三」,許其官職,封為博士。幾年之後毛萇在河間去世,《毛詩》也幸為劉德所弘揚傳播。

當年傳授《詩經》最具影響的,有齊人轅固生傳授的《齊詩》、魯人申培公傳授的《魯詩》、燕人韓嬰傳授的《韓詩》、魯人毛亨傳授的《毛詩》等。因毛亨無後,故傳詩於侄兒毛萇。後來,齊、魯、韓三詩相繼失傳,只有經過河間王劉德研究整理過的《毛詩》流傳至今,使《毛詩》成為我國註解《詩經》的惟一專著。正因如此,班固的《漢書》評價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就是「實事求是」一詞的來源。

毛萇駕鶴西去後,遵其遺囑,歸葬「故裡」饒陽。1982年版《饒陽縣地名志》載:「毛萇在河間做官,距故裡不過百餘裡,必返葬故裡。」雖然《河間府志》和《河間縣誌》都記載河間有毛公墓,但也註明了毛公墓為毛萇的「衣冠冢」。

那麼,毛萇葬於何處?《河間府志》和《河間縣誌》均未提及。而饒陽師欽村是毛萇的「遇恩」謀生之地,也是毛萇傳授《詩經》的成名之地,雖是他鄉,卻實為「故裡」。如今,師欽村南還有大片的漢代墓葬群,毛萇是否就長眠在此呢?

今年10月,我專程回故裡拜謁「詩經臺遺址」。那天,豔陽高照,在縣檔案局劉局長和饒陽歷史與文化研究會杜寶星老師的帶領下,輾轉來到南師欽村。一下車,就遠遠看到一座高高聳立的石碑,在藍天的映襯下,在秋收之後的空曠大地上格外矚目。

踏上平臺,才看到碑的陽面以篆字刻寫的「詩經臺遺址」,陰面則是行楷碑文。仰頭辨認,「饒陽師欽,原名詩經。毛萇傳詩,始於此地。」之後講述了毛萇緣何來到饒陽,結尾則道:「復建古蹟,如仰賢哲。告慰先賢,教化後昆。弘揚國粹,功德至偉。勒石記之,以示國人。」碑文言簡意賅,書法勁骨豐肌。

如碑文所述,這是「復建古蹟」。那麼真正的遺址在哪兒呢?劉局長和杜老師引我到不遠的滹沱河邊,告訴我說就在對岸。我循之望去,隱約可見緊傍樹叢的一排排蔬菜大棚。

劉局長和杜老師說,因緊鄰河道,又有蔬菜大棚,故復建遺址選在他處,並說,早些年還可見零碎的秦磚漢瓦,常有好古的各地知情者,跑來撿拾一星半點的瓦礫碎片,杜老師至今還收藏著一塊帶圖案的瓦片呢。

(原標題:走四方 饒陽有座詩經臺)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紀從周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回鄉拜謁「詩經臺遺址」記(紀從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朋友,你一定常常耳聞《詩經》中這些美妙的詞句吧?可你知道2700多年前的《詩經》是怎樣流傳到今天的呢?這就說到一位名叫「毛萇」的先賢。可誰又知道,毛萇曾在我的家鄉饒陽設置「詩經臺」傳授詩經呢?
  • 《詩經》裡的物、事、情、理
    有關「物」與「事」的教材雖然有關《詩經》如何成書的問題仍待細究,但我們有理由認定,「王官採詩」的說法值得注意。「採詩」是從上古傳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統治者派出專門人員到各地採集歌謠,以此觀風俗、察得失。在這類路徑的解析之下,《詩經》成了一種「博物志」。很顯然,熟讀《詩經》者更易成為博識之人,但絕非僅僅識於「物」而已,先秦以至後世的貴族,還會依據《詩經》所述來傳遞信息、理解隱義,因識於「事」而做到「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 《裝臺》作者陳彥做客詩經裡 分享與生活有關的創作之旅
    近日,電視劇《裝臺》熱播,令人親切的西安話、讓人垂涎三尺的西安美食、還有街頭巷尾的古城煙火,讓《裝臺》與作家陳彥熱度居高不下。12月18日,以「一切從生活出發」為主題的第二十四期西鹹新區文化大講堂,在詩經裡小鎮·老舍劇場舉辦,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裝臺》原著作者陳彥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與生活相關的文學創作思考之旅。
  • 丈量詩經故裡!首都媒體跑團體驗河間詩經馬拉松
    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首都媒體跑團的多位媒體大咖,來到《詩經》傳承發祥地、建城270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河間,參加首屆河間詩經國際馬拉松,進行體驗式報導。10月21日上午,HCFM2018銀龍杯河間詩經國際馬拉松在河間市瀛洲公園正式發槍,5000名中外選手用奔跑的方式為這座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 誦古典,讀《詩經》
    作為現在所知中國第一部詩總集,《詩經》成書已有兩千餘年,其中篇目更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上古三代時期。千百年來,人們歌風雅,誦春秋,《詩經》恐怕也是流傳最廣的中國詩集了。  黃鐘大呂,君子樂哉  在這部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中,五百年風物流轉,天光雲影,我們在其中看到了一種誦讀有韻、賡續至今仍富活力的詩體形式。
  • 《詩經》論衡
    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此能夠體會到古代聖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度。
  • 詩經新臺 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 邶風 新臺詩經·國風·邶風·新臺原文新臺[1]有泚[2],河[3]水瀰瀰[4]。詩經·新臺朗讀詩經·新臺注釋及注音[1]新臺:衛宣公為納宣姜所築臺名,故址在今山東甄城黃河北岸。[2]有泚〔cǐ〕:鮮明貌。有,語氣助詞,無實義。[3]河:黃河。
  • 首都媒體跑團丈量詩經故裡
    河間市委書記尹衛江同志感慨地說,沒有首都媒體跑團的重度參與,就沒有河間詩經國際馬拉松的圓滿成功。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006年,中國古代詩歌開端,《詩經》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間是《詩經》傳承發祥之地,所以這場馬拉松才有資格冠以「詩經」二字,這也是百萬河間人的驕傲。
  • 有一種美叫《詩經》,一生至少讀一次!(內附《詩經》音樂)
    談及《詩經》,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文辭華美,語言凝練,寓意雋永,很多文學愛好者將其視為美學典範之作。近年來,在國學熱的背景下,很多人起名字甚至都開始以《詩經》為藍本,進行參考。
  • 河間旅遊有發現,《詩經》從此廣流傳
    現在的河間府衙為2013年修復完成。光明戲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老戲院子,位於河間市政府所在地瀛州鎮十一街。該戲院始建於1934年,仿天津「大舞臺」形式的中西結合建築,由商人宋天河、王善元、韓紀賢、戈汝林和張炳臣合資建設。戲院座北朝南,南北長48 .4米,東西寬25米,佔地1150平方米。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詩經》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寶庫,研讀《詩經》不難發現,今天流行於世的不少成語,就源出於這部經典——《詩經》,還有一種是,雖然語出自《詩經》但是經過時間的流傳,其含意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歸」是出嫁的意思,而「逃之夭夭」竟有「逃之夭夭」之感。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
  • 《詩經》欣賞 邶風 新臺
    衛國人對衛宣公所作所為實在看不慣,便編了這首歌挖苦他。這其實是《毛詩序》的說法,「新臺,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我們今天讀《詩經》,古今語言文字的差異似乎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我看許多注家對個別文字的解讀難以獲得一致意見,以至於我們很難把握這首詩歌的意義。而且這首詩歌當中難解的字也很多。首先,我們看「新臺」二字。
  • 《詩經》中最美的句子,都跟它們有關
    孔夫子曾告誡弟子,人不可不讀《詩》,《詩》也就是《詩經》。讀《詩經》有三個好處,一可以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因為《詩經》中有很多比興的手法,非常生動精彩;二可以學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第三,《詩經》中有很多動植物名稱,讀了可以長見識,增長知識。這本我國古代的經典流傳到日本之後,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擁躉者。
  • 《詩經》的窈窕淑女,碩鼠到底何意安大簡亮出最早版《詩經》
    專家表示,「安大簡」中有關楚史的重要史實,有些可與傳世文獻互證,有些可補歷史記載的缺失。比如,按照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季連是楚國人的直接祖先,但是過去出土的材料裡無法得到驗證,從來沒見過季連的影子,這讓專家們十分困惑。「安大簡」揭示了一個秘密,原來季連就是前些年考古新材料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人,叫穴熊。
  • 《詩經》中與「山」有關的佳名
    這句話出自儒家經典《論語》。我們 都知道這個說話的「子」就是鼎鼎大名的聖人孔子。他說,有智慧的人啊,喜歡水;仁愛的人啊,喜歡山。有智慧的人喜歡河流般的活潑,仁愛的人喜歡大山般的沉靜。有智慧的人總是快快樂樂的,仁愛的人往往平安長壽。大家可能發現了,山不單與道德相關,還與人對世界的態度有關,與人的性格有關。喜歡山的人往往心中充滿仁愛,是能溫暖自己、溫暖他人的人。
  • 詩經起名字:一部《詩經》,從人名到詩歌,美了2500年!
    倘若經常關注江南易林文章的朋友不陌生,我已經出了《詩經》、《楚辭》、《論語》、《唐詩宋詞》等等適合起名的國學經典系列。基本每篇文章都會提到起名的核心:結合周易五行。其他就是字音形義的考量。當然,起名確實不簡單,不然為何要結合五行,而不是隨緣起名這麼簡單了。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裡探尋歷史,鏡頭記錄你可以摸到的詩經
    今天正好有時間,來到這可以摸到的歷史-詩經裡。 作為一個業餘的攝影愛好者,肯定不應該錯過這裡。攝影就是要走出來,讓照片講述故事,而不是念幾句詩就可以成就詩詞攝影。 圖為詩經裡大門。詩經作為一部自西周到春秋,上下跨度約有五六百年。而作為這部經典主要創作地的關中地區,自然應該有這麼一個地方,讓我們重拾歷史,走進詩經的世界,親身感受這厚重的歷史沉澱。 圖為詩經裡的路燈。
  • 西安名字最「美」的小鎮,以《詩經》為主題
    眾所周知我國歷經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期間無數個朝代更迭變換,最後還是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而我們也只能在當年先人留下的那些古籍,古建築當中欣賞研究,不過也有不少的城市在歷經千百年的風吹雨打和戰火侵襲之後,依舊存在於世。
  • 詩經 三千年前對常見樹木的讚美
    詩經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桃夭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何彼襛矣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木瓜園有桃,其實之殽。南山有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抑詩經詩句山有苞棣,隰有樹檖。 晨風詩經詩句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 國風·豳風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