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是指身材勻稱美好的女子?「碩鼠」實際上是昆蟲螻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下文簡稱「安大簡」)一期研究成果近日發布,為破解《詩經》疑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安大簡記錄的《詩經》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最多的古本,同時也是未經後代改動過的較原始本子。學界一致認為「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之後,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什麼是安大簡?
2015年1月,安徽大學從海外搶救回一批珍貴的戰國竹簡。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帶領團隊通過努力工作,揭開了這批「安大簡」的神秘面紗。「剛拿到時就是爛竹籤一團,到底裡面是什麼東西,心裡是忐忑不安的。開始清理時,我們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字記載,很興奮,但是到底有些什麼東西也是沒有把握的。說實在話,每洗一支簡,大家都是既期待又緊張的。」黃德寬說。
竹簡由不同人抄寫,書體風格多樣,字跡清晰,內容包涵多種古書。目前初步認定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佔夢及相面類等,其中有些有傳世版本對照,還有不少是從未見到過的古佚書。
據悉,安大簡與以往所見的本子既有諸多不同,也有較多契合。「竹簡是我親手接駁清理的,跟大家想像中的並不一樣,經過這麼多年,竹簡其實像麵條一樣柔軟!」安徽大學的徐在國教授回憶起與「安大簡」的第一次接觸,歷歷在目。
專家表示,「安大簡」中有關楚史的重要史實,有些可與傳世文獻互證,有些可補歷史記載的缺失。比如,按照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季連是楚國人的直接祖先,但是過去出土的材料裡無法得到驗證,從來沒見過季連的影子,這讓專家們十分困惑。「安大簡」揭示了一個秘密,原來季連就是前些年考古新材料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人,叫穴熊。這個穴熊在《史記》裡又稱鬻熊,季連與穴熊、鬻熊竟然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寫法,這樣,專家們所有的困惑都煙消雲散了。「司馬遷寫楚國的這段歷史,他自己也承認搞不太清楚。
楚的原始祖先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老童。《山海經》中說「顓頊生老童」,這老童為什麼取名叫老童呢?沒有人知道。但「安大簡」不僅記錄了「顓頊生老童」,而且還描寫說這個老童生下來是滿頭白髮,像個小老頭兒。顓頊卜知這個滿頭白髮的嬰兒將會子孫繁衍興旺,於是喜出望外,就給他起名叫老童。
安大簡《詩經》共有編號117個,存簡93支,竹簡保存良好,字跡秀美;存詩58篇,內容屬《國風》,見於今本毛詩《周南》《召南》《秦風》《侯風》《鄘風》《魏風》。完簡長約48.5釐米,寬0.6釐米,三道編繩,每一支簡最少書寫27字,最多的達35字。竹簡背後有刮痕,簡首尾留白。尤為重要的是,散亂的竹簡自身帶編號,免去了編聯之繁瑣。北京大學文物鑑定中心的碳14檢測認定,竹簡年代約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屬戰國早中期。
要知道,《詩經》在流傳過程中由於遭受秦火,一度中斷,直到漢初才重新恢復起所謂齊、魯、韓、毛「四家詩」。我們今天所讀到的《詩經》實為漢人毛亨所傳《毛詩》。傳世的《詩經》雖然為毛氏古文抄本,但有的詩篇疑點重重。安大戰國簡本《詩經》的發現,既能說明《毛詩》在流傳過程中出現過改動和錯訛,又反過來證明了《毛詩》等傳本的真實可信。
「凡同一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書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都稱異文。安大簡《詩經》最有價值的莫過於其豐富的異文材料!」專家學者們認為,「安大簡」為我們更科學正確地解讀詩意指明了道路。比如今本《詩經·鄘風》中有一篇叫《牆有茨》過去講「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關於「中冓」的意思,學者一直有爭論。安大簡記錄此詞的文字形式也見於甲骨文,學界考釋此詞表示夜晚之義。釋作「夜晚」於詩意甚為允洽。
再比如,今本《詩經》第一篇《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幾乎是家喻戶曉。關於「窈窕」的意思,學者意見不一。今本《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窈窕」一詞安大簡作「要翟」,實際上是「腰嬥」,就是身材勻稱美好的女子。此外,今本《碩鼠》,過去多認為「碩鼠」是大老鼠,而安大簡作「石鼠」,讀為「鼫鼠」,即昆蟲螻蛄。
受安大簡異文材料的啟發,整理者們考釋了一批疑難字和誤釋字,如「茁」「湛」「刈」「椒」「兕」等,皆為學界所接受。
另外,安大簡《詩經》出現了一些之前未見的戰國文字新字和新見字形,這對於研究文字形體演變乃至文字學史都有一定參考的價值。
——相關連結——
郭店簡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郭店楚簡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上博簡
1994年春戰國楚竹書出現於香港文物市場。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將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同時電傳了一些摹本圖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下簡稱上博)斥資購回。為第一批竹簡,殘簡、完簡1200餘枚。1994年秋冬之際,又一批相關竹簡在香港出現,文字內容與第一次楚竹書有關聯,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節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資收購,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為第二批竹簡。這一批竹簡的特徵和第一批竹簡相同,並可相互綴合,共計497枚。
清華簡
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