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20日訊(記者 徐英淦 實習記者 於雅雯 通訊員 潘炳)文旅業頭部新媒體「文旅中國」近日發布了《山東九女峰:昔日土路彎彎出山難 今朝門庭若市展笑顏》一文,展現了近年來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力量介入後九女峰片區的蛻變,為其點讚!
文章以泰安市岱嶽區道朗鎮東西門村村民楊慶花的工作細節描寫開篇,先聲奪人。記者講述了52歲的楊慶花的生活履歷,此前東西門村大山環繞、交通閉塞,她和很多村民一樣生活「卑微的可憐」,而近年來,東西門村開始發展旅遊業,村裡諸多隱映在山間古樹中的民宿,成了城市人競相體驗的特色產品,楊慶花也成為了就近上班的「工人」……一個個人的故事直觀而生動地展現了東西門村由此前的省級貧困村蛻變為現在的鄉村振興網紅村的變化。
毫無疑問,「楊慶花們」的生活之變得益於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力量在當地對鄉村振興事業的介入。這幾年,岱嶽區、泰安市、山東省等都非常關注九女峰片區的發展。當地一方面用務實的政策和舉措來支撐,另一方面也積極引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在推動鄉村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領域取得了新進展。
文章通過列數字、講故事、作對比,鮮活生動地講述了九女峰片區的蛻變,文章說,「隨著近年來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力量的介入」,九女峰片區 「過去交通不便、農業基礎差」的糟糕的境況正被逐漸改變,「返鄉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綠水青山正慢慢變成鄉親們的金山銀山。」
以下為報導全文:
刷洗水盆、擦淨貨架、給遊客遞上飲料……楊慶花在櫃檯後忙碌著。儘管開著空調,可因為來的遊客太多,需要幹的活兒太多,她的額頭依然不停地有汗珠溢出來。但她臉上一直掛著笑容,不是因為什麼服務禮儀,而是發自內心對當前生活的滿足。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道朗鎮東西門村,坐落在深山中,因村東、村西各有兩個山峰形成的峽谷,形似大門,故名東西門村。52歲的楊慶花就出生在這裡,長大後又嫁給了本村人。
從地圖上看,村裡往東隔著G3高速與泰山相對,直線距離也就5公裡。但跟泰山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相比,東西門村以前「卑微得可憐」。楊慶花回憶,年輕時到山下的道郎鎮趕集,土路彎彎、坡度很陡,一路全靠走,單程需要兩個多小時。那時,東西門村的百姓若是有事需要出山,早上不到5點就得起來,到鎮上匆匆辦完事,回到村也已經是下午。
大山環繞,交通閉塞,東西門村「毫無疑問」成了山東的省級貧困村。但隨著近年來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力量的介入,東西門村開始發展旅遊業,村裡諸多隱映在山間古樹中的民宿,成了城市人競相體驗的特色產品。
山石壘砌、全景落地窗、高挑屋脊,配合室內先進的水電暖氣設備和優雅別致的環境,東西門村的民宿很快就成了網紅。而最紅的,則是楊慶花工作的地方——位於東西門村一處山頂上的建築,名叫「故鄉的雲」。這是一座高標準建設的書房,裡邊不僅有圖書、文創,還可以觀景、休憩。
8月9日,剛入秋的山東豔陽高照,前幾日的雨水讓空氣中滿是潮氣。但高溫沒能擋住遊客的腳步,因為是個星期天,道郎鎮通往東西門村的山路上,上山、下山的車輛絡繹不絕,甚至在個別路段出現了擁堵。
東西門村黨支部書記朱士印告訴記者,以前村裡人出山靠走路,單程兩個來小時。後來,有了自行車和摩託車,大概能縮短一半時間。再後來,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開始有高底盤的越野車能開進村。如今,水泥路變成了瀝青路,蜿蜒盤踞的山路兩側也安上了路燈,上下山單程只需要20分鐘,外邊的小汽車漸漸一輛輛駛入東西門村。
遊客到來後,吃飯有農家樂,住宿有民宿,還能去山上採摘野果,去「故鄉的雲」體味山頂書屋的舒適。楊慶花也跟著一起「沾了光」。以前,她和對象在山上種果樹,累得腰酸背疼,一年的收入為五六千元。東西門村的旅遊業興旺後,她在「故鄉的雲」幫忙做保潔,對象在村裡當保安,一個月倆人就有約6000元收入。楊慶華靦腆笑著給記者算帳:「現在幹一個月,跟過去幹一年的收入一樣。」
東西門村的變化,也是九女峰片區變化的一個縮影。
九女峰片區位於道郎鎮的北部,總面積50平方公裡,包括19個村。這幾年,岱嶽區、泰安市、山東省等都非常關注九女峰片區的發展。當地一方面用務實的政策和舉措來支撐,另一方面也積極引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在推動鄉村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領域取得了新進展。
比如九女峰片區的北張村,其主打「一花一世界,一牆一風景」。現在走進該村,牆上都是一幅幅色彩豔麗的手繪藝術畫。目前,北張村不僅發展起了生態採摘,還建設了民宿和遊客中心,村口的「豬豬樂園」等更是為發展親子遊提供了平臺。
8月9日,來自濟南的遊客王鑫一家3口,早晨起來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北張村。他們先去參觀了「豬豬樂園」,又帶孩子欣賞了村裡的藝術畫,中午來到村裡的「喵喵屋」遊客中心歇腳。為什麼要來北張?王鑫說,自己是在網上「盲找」的,看到很多網友評價這裡不錯,就決定來玩玩。
北張村不遠處,是朱家窪村。1975年,當年的「泰安一建」分3批派了40多名知青來到這裡。知青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很快在村裡建起了一幢二層樓房。40多年後,這幢樓房被完整保留了下來,並建成了知青博物館。參與朱家窪村資源開發的山東樂惠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倩介紹,未來朱家窪村將重點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建設「知青宿舍民宿」,配套「鄉村書社」,可供進行黨性教育或者舉辦團建活動。
從朱家窪村出來往東南5裡地,就到了泰山茶溪谷。這裡有千畝茶園,旨在打造有機生態種植、休閒觀光旅遊、茶科技研發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文旅度假綜合體。
泰山茶溪谷的負責人王兆祥,以前是幹建築起家。2009年,王兆祥的公司到泰山茶溪谷附近建小區。小區建成了,王兆祥卻不走了。他看中了周邊的一片荒地,打算在農業方面一展身手。
10年的時間,如今王兆祥站在泰山茶溪谷的辦公室向外眺望,遠處鬱鬱蔥蔥,幾處池塘波光瀲灩,很多飛鳥和小動物穿梭其間。
王兆祥回憶,自己來時,這周圍除了雜草就是雜草。10年,他已忘了種了多少樹,但能收穫今天的成果,他很開心。「現在周邊的豐山村、大王莊村、耿家莊村,有很多村民承包了我們公司的茶葉種植大棚。」王兆祥說,公司在附近有420個大棚,每個大棚能種植約兩畝茶樹。泰山茶溪谷一個核心的理念在於,將大棚免費給村民種植,村民採摘茶葉後,再賣給公司。如此一來,看似公司不划算,實際是增加了工作效率。
「改變種植理念,變『要我種』為『我要種』。很多村民因此受益後,還回村宣傳,使得周邊願意跟我們合作的村民越來越多。」王兆祥說,鄉村振興的落腳點,一定是產業。產業振興,才能增加百姓收入。而要想增收,勢必要做農民擅長的東西,就是得發展農業。「現在,周邊村的村民,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種地比出去打工掙得多,返鄉的有不少。」
2009年剛開始幹泰山茶溪谷的項目時,王兆祥不知道自己會發展到今天這樣。他說,生態農業是一片藍海,好東西永遠不缺銷路。政府和企業可以做好鄉村產業振興的兩端,中間環節必須由全體村民參與。
九女峰片區遺蹟多、特色農產品多。過去交通不便、農業基礎差的境況,這些年正被逐漸改變。返鄉的青壯年越來越多,綠水青山正慢慢變成鄉親們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