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神韻
朝陽北塔特展「玉飛天」的前世今生
○
目前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
正在館內展出
出土自遼寧朝陽北塔的自三燕至遼代
的100餘件珍貴文物一經亮相就受到了
觀眾的廣泛關注
除金銀經塔、鎏金銀塔等市民到館後
必「打卡」的國寶級文物外
陳列於展廳一側的朝陽北塔天宮出土玉石器
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獨特的遊牧民俗生活氣息成為觀眾朋友們最常駐足欣賞的展品
其中 兩件錯落擺放的「玉飛天」
更是讓到館觀眾嘖嘖稱奇
那麼 不同時期的玉飛天在造型工藝上
體現著怎樣的文化差異
目前正在館內展出的兩件頗具神韻的玉飛天中
又蘊藏著怎樣的歷史內涵呢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飛 天
飛天是佛教的歌神與樂神,屬八部侍從,相傳常在極樂天國奏樂唱歌,故稱「飛天」。
在佛教故事中,「飛天」被描繪成採百花香露,能奏樂善飛舞,滿身香馥,向人們撒播香花香草,專為人類造福的美麗仙人。其形象約在東漢傳入我國,經兩晉南北朝時期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後,盛行於隋唐,常見於佛教造像和壁畫中。玉飛天約在唐代開始出現。宋遼兩朝均有繼承和發展。
朝陽北塔出土石函蓋側面的飛天圖案
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飛天造型多作挺胸昂首飛舞狀,形體豐腴,體態婉妙,輕盈飄逸,充滿生命活力。這與唐代開化的民風,以及以胖為美的審美觀相符合。
唐代 玉飛天
宋代玉飛天
宋代玉飛天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多以正面臉型出現,且五官清晰。在精神層面上,此時的玉飛天通過對日常人物和飛天形象的結合,更樸實的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宋代 玉飛天
遼代玉飛天
遼代的玉飛天在面相和冠帽上更具有少數民族特徵,並採用側面、側身、手臂上舉託物和雙腿彎折向後伸展的姿勢。造型方面更定式,多為水平飛行狀,飄帶彎折更多,雲朵更簡化,甚至省略。此時的飛天更多的保留了佛教飛天美好的精神意義。
遼代 玉飛天 北塔天宮出土
金元兩代玉飛天
金元兩代都有玉飛天出土或傳世,不管造型還是工藝,兩者共性較多。如人物的臉頰,均以男性為主,身形比較拘謹,衣著服飾也沒有唐代飛天那樣流暢華麗。
元代 玉飛天
明清時期玉飛天
明清時期,玉飛天較前朝已日趨減少;在造型、形象、情趣、形式風格的變化上也日趨世俗化,寫實化;出現了工藝美、裝飾美、商品化的新特點。
明代 玉飛天髮簪
天妃宮遺址館展出的兩件玉飛天出土自朝陽北塔天宮,玉質青白,半透明,表面光澤瑩潤,單面琢,背面平滑。其中較大一件面部為男相,頭戴雲冠,通體呈側身平行飛舞狀,上身裸露,著披帛,雙手平伸於胸前,作託物狀,雙腿後伸。從其隆鼻大嘴、面頰清瘦的面部形象看,似為古代少數民族男子像。兩件飛天天衣飄曳,動感很強,為難得的遼代玉雕珍品。
自6月13日《龍城瑰寶》特展
在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展廳正式上線後
觀眾朋友們的參觀熱情隨著初夏的天氣持續升溫
莊嚴奢華的佛寶重器 琳琅滿目的瑪瑙玉石
將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古樸典雅的展廳
裝點得熠熠生輝
我們也歡迎您在閒暇之餘到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一起賞鑑國寶
感受朝陽北塔莊嚴渾厚的歷史魅力
更多津門文化旅遊資訊,盡在樂遊天津!
編輯:宋小宋
審校:劉一一、王小文
來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