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門石窟,飛天見證絲路文化交融

2021-01-10 瀟湘晨報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1000多年前曾讓詩仙李白如痴如醉的飛天,如今成了網友追捧的「神仙姐姐」。近日,洛陽龍門石窟推出「夜遊龍門」活動。夜幕中,在暖黃色燈光的映襯下,一座座佛像倍顯莊嚴神秘,而縈繞在其身旁的一個個飛天,則更顯精美傳神,讓人流連忘返。

說起飛天,大家都會想到敦煌壁畫,實際上,在龍門石窟中也有大量雕刻精美的飛天形象,而它們,正是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見證者。

穿過絲綢之路,飛天來到洛陽

7月5日,位於廣東省博物館的「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再次迎來周末參觀高峰。在眾多精品文物中,一座飛天造像頗為引人注目。龍門石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龍門石窟的這尊飛天造像曾流失海外80餘年,於2005年回歸祖國,其雖是成組石刻中鑿落下來的局部殘損部分,但藝術價值極高。

細看這座飛天造像,其面龐飽滿、文靜秀麗,整體造型隨著飛舞呈左高右低、腰身傾斜之姿,左臂飄帶垂直上浮。「尤其是腳部彎曲乘著雲朵顯得輕盈悠然,在靜中產生宛若飛翔的動姿,很有吳帶當風的神韻。」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員在交流中表示,這座造像應為唐代早期雕刻,雕法簡潔,不做精細雕琢,卻顯得灑脫自然。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洛陽伽藍記》中,這段有關飛天的描述,是目前已知關於飛天的最早文字記載,這本書完成於東魏時期,是為追憶北魏時期都城洛陽內佛寺之盛所作。

飛天是誰呢?

通俗地說,飛天是佛和菩薩的侍從,是供養佛和菩薩的伎樂,一般出現在佛的背光、龕楣或石窟的頂部。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有的凌空飛舞,有的侍從護法,有的奏樂,有的歌詠,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養……飛天可分為奏樂跳舞的伎樂天和手捧香爐、珠寶的供養天,所以飛天也被稱為佛國天宮的侍從和歌舞團。

據佛經記載,飛天是古印度傳說中舞神乾達婆和歌神緊那羅兩位天神的化身,他們形影不離,是恩愛的夫妻。在龍門石窟,我們可以輕鬆找到他們的身影。

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飛天造像最為精美、裝飾最為豐富、色彩最為絢麗的北魏洞窟,也是北魏時期所開鑿的大型皇家洞窟。該洞窟高9.3米,寬11.4米,深9.85米,窟頂為穹隆頂,窟頂藻井為一重瓣蓮花寶蓋,周圍有十身飛天,以佛像背光的火焰紋為分界線,平均分布在左右兩側,面朝洞內相對而飛。其中,八身為乾達婆化身的伎樂天,所持的樂器分別為磬、排簫、箏、銅鈸、笙、笛、阮鹹和細腰鼓;靠近主佛身光兩側的是緊那羅化身的供養天,皆雙手託果盤作供養狀。

這些飛天皆頭梳高髻,頸系項圈,上身袒露,下著長裙,神情舒緩,衣帶飄飄,其周邊圍繞側蓮和珠寶紋,最外側是圓錢紋、垂鱗紋、三角垂帳及流蘇,共同構成一副大型的美麗華蓋。飛天在這裡飛升翱翔,雲朵順其飄蕩流動,靜的蓮花、動的飛天,動靜相生,使整個窟頂頓時生機盎然。

那麼,老家遠在印度的飛天,是如何來到洛陽的呢?答案就藏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研究人員介紹,近年來的研究普遍認為,自張騫鑿空西域、開闢由官方正式主導的絲綢之路,沿途貿易往來日漸繁華,各地文化隨著往來的人群被帶到了遠方。在絲綢之路沿途,佛教文化和藝術東傳的「種子」慢慢萌芽,直至其抵達漢魏、隋唐時期的「國際大都市」洛陽,在這片開放、包容和民族大融合的沃土上生根開花。

在洛陽,飛天一步步完成「中國化嬗變」

古陽洞、蓮花洞、敬善寺、萬佛洞……漫步龍門石窟,如果留心,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石窟中發現不少身姿各異的飛天,頗為「養眼」。隨著開鑿年代的變化,洞窟內飛天的藝術造型也在發生改變。龍門石窟研究院的專家們對這些變化進行了總結

——如在古陽洞、賓陽中洞、交腳彌勒龕等北魏石窟中,孝文帝太和年間至宣武帝前期的飛天,無論是伎樂天還是供養天,大多形體較胖壯、衣著緊身,下半身呈「L形」,整體造型呈V形的多見,雖然輔以帔巾飄帶,但仍給人一種「飄不動」的感覺,仿佛在「負重飛翔」。

——宣武帝後期至北魏末年窟龕,如蓮花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洞窟中的飛天在佛教藝術進一步漢化中也變得面相清秀、身體瘦削,反映了時代特徵和社會審美,但是飛天的身姿舒展性還是不夠。

——到了唐代時期開鑿的洞窟內,飛天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其特徵和當時的社會風尚、美學理念相一致。在敬善寺、萬佛洞、古上洞、看經寺洞、二蓮花洞等唐代洞窟內,飛天的形象漸漸女性化,基本袒上身,面相豐滿,身姿舒展、雙腿向後伸擺自然,其肌膚豐潤、體態輕盈,披帛飄揚、栩栩如生,產生旋轉飛舞的動感,充分體現了唐代開放包容、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社會現象,讓寧靜幽深的洞窟變得靈動起來。

同樣的變化趨勢,在敦煌壁畫中也可以找到,不過從時間上來看,龍門石窟的飛天變化比敦煌略顯「超前」。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早期壁畫中,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橢圓的臉、大嘴大耳,身形也顯得粗獷樸拙;到了北魏後期,飛天臉形漸漸變得修長,開始呈現出中國人推崇的「鵝蛋臉」,身材比例也逐漸修長、靈動;整個唐代是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其形象幾乎全部變為美麗少女,在升騰、翻轉、伸屈等動作中體現自然的人體美,她們面容飽滿、氣度瀟灑、舞姿純熟,氣韻生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改變?這一切,緣於絲綢之路文化之間的互相交融。研究人員認為,絲綢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永恆的通途,也是連接中外的一條藝術之路,從印度的乾闥婆與緊那羅到美麗少女形象,飛天千年的變化交融歷史,正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特別是底蘊深厚的漢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碰撞交流融合後獨具代表性的產物。而作為漢魏、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中心,洛陽在文化、藝術審美上的發展,也引領龍門石窟、敦煌壁畫等處的飛天,一步步完成「中國化嬗變」。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洛陽自古就在東西方貿易、文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橋梁作用。飛天造型的嬗變,是東西方文化交融史上的一個縮影,也是無數交融成果中的滄海一粟。

藉助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歷經數千年歲月的洛陽,依然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兼容並蓄、博採眾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近年,洛陽充分發揮龍門石窟研究院的作用,擴大對外合作和龍門石窟學術研究範圍,舉辦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龍門故事」「洛陽聲音」。

【來源:央廣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在龍門石窟,飛天見證絲路文化交融
    1000多年前曾讓詩仙李白如痴如醉的飛天,如今成了網友追捧的「神仙姐姐」。近日,洛陽龍門石窟推出「夜遊龍門」活動。夜幕中,在暖黃色燈光的映襯下,一座座佛像倍顯莊嚴神秘,而縈繞在其身旁的一個個飛天,則更顯精美傳神,讓人流連忘返。說起飛天,大家都會想到敦煌壁畫,實際上,在龍門石窟中也有大量雕刻精美的飛天形象,而它們,正是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見證者。
  • 雲岡石窟見證古絲路輝煌
    可以說,古代的絲路是世界商貿流通與佛教傳播的有力載體。沒有絲路的文明就沒有佛教的盛行!  而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了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集中於平城(今大同)一地的場面。從歷史角度定位雲岡石窟,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文化鴻溝,更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 龍門石窟申遺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聯展「絲路華光」
    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澎湃新聞獲悉,在10月19日的「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年取得的6大重要考古新成果。作為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也在洛陽博物館對外展出。
  • 「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走進張掖
    10月16日,「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在張掖市博物館揭幕。展覽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物局主辦,中共張掖市委宣傳部、敦煌研究院、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甘州區委宣傳部、甘州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承辦,張掖市博物館、甘州區博物館協辦,展期3個月。
  •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亮相洛陽博物館
    《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由龍門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洛陽博物館協辦,得到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支持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開幕式於10月18日上午在洛陽博物館舉辦,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藝術聯展。
  • 龍門石窟:在傳承中守護石窟之美
    作為河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展現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奮發進取的精神境界,見證了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龍門石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切實抓好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大機遇,主動融入積極對接,形成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發展新局面,正著力打造黃河流域文化新高地。
  • 涇川:古絲路驛站千年珍寶驚豔世界百裡石窟見證文明交融,林果飄香
    涇川:古絲路驛站千年珍寶驚豔世界,百裡石窟見證文明交融,植樹造林蘋果飄香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纂的《涇川縣誌》記載,涇川一帶,西漢時置縣屬安定郡,後曾改稱涇州。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此地因涇水穿境而過,得名涇川。千百年來,浩浩涇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涇川子民。
  • 洛陽博物館敦煌、雲崗、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一)敦煌石窟篇
    洛陽博物館正在展出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崗、龍門石窟藝術聯展,給洛陽的朋友們帶來了福音,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敦煌、雲崗、龍門三大石窟的藝術精華。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區石窟的總稱,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縣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玉門市昌馬石窟。
  •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之際,由龍門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洛陽博物館協辦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於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得到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支持。
  • 雲岡石窟: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從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向西16公裡,到十裡河北岸武州山南麓,可見一處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石窟,東西綿延1公裡。這就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 雲岡石窟: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從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向西16公裡,到十裡河北岸武州山南麓,可見一處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石窟,東西綿延1公裡。這就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當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相遇,會呈現一場怎樣的藝術盛宴?  今年是龍門石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20周年,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近日在河南洛陽博物館對外展出。
  • 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年,《龍門雅集》作品展向公眾免費開放
    臨近國慶、中秋雙節,這場由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龍門石窟研究院主辦,龍門石窟園區旅遊局承辦的「龍門雅集」龍門館藏書法作品展,吸引著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前來觀展。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黃河文化與石窟文化結合的精華,是絲路文明傳播的重要見證,是中原文化的符號與標識,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碑學書法的代表與象徵。
  • 龍門石窟——我的家鄉
    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極為壯觀。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與龍門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文脈承千年 大河一線牽
    □河南日報記者郭歌大漠飛沙裡,赫赫敦煌飛天漫舞;塞上關隘旁,巍巍雲岡「真容巨壯」;青山疊嶂間,泱泱龍門千龕密布。當敦煌與雲岡「攜手」,沿著「絲綢之路」的軌跡,順著黃河奔流的潮湧,奔赴古都與龍門「邂逅」。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周年之際,「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盛大展出,集中展現中華文明的結晶和文化融合的碩果,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豐富、開放包容的永恆魅力。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開幕
    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舉辦學術交流大會之際,10月18日上午10時,「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三大石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將在古都洛陽上演為期三個月的文化和視覺盛宴。
  • 飛天樂姬:洛陽龍門的她比敦煌飛天多了些靈動
    的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人物。而在中原腹地的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不但有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還也有不少飛天題材的石刻。位於河南洛陽城南,伊水河畔的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景區。不少的佛龕石窟中都有飛天石刻,這些飛天需要一雙慧眼去發現。今天國寶所要說的就是位於賓陽三洞中洞的飛天樂姬,由於在洞頂,沒有遭受過人為破壞,保存相對完好。